發布時間:2017-06-27 11:20:08 中物聯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流通分會

----何黎明在2017中國大宗商品創新發展高峰論壇的講話
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與大家相聚在美麗富饒、歷史久遠的全國文明城市--張家港。首先,我代表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對前來參加本次大會的各位來賓與朋友們表示熱烈的歡迎!
當前,雖然世界經濟復蘇乏力,貿易投資持續低迷,逆全球化思潮抬頭,新的經濟增長點仍未形成,世界經濟不確定性有所增強,但也出現了一些積極的變化。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制造業大國,中國影響在進一步增強。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論壇講話中指出,中國要彰顯推動各國共同發展的大國擔當,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投資規則體系。這給我國大宗商品流通業未來的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同時,也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
2017年,是"十三五"規劃實施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運行實現了良好開局,GDP同比增長6.9%,創近六個季度新高,經濟增長總體企穩向好。但增長基礎不夠牢固,存在下行壓力,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仍較為突出。在大宗商品領域,既有積極變化,也存在發展困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總體規模仍然保持平穩增長的態勢。2016年全社會生產資料銷售總額超過60萬億元,同比增長7.3%,今年1-5月,基本仍維持了近7%的增長。二是供求關系更趨均衡,市場價格止跌企穩,產業結構繼續向好變化,流通企業的經營效益有所改善。三是流通企業轉型升級和經營壓力不斷加大。尤其是商品交易市場,數量下降至5.5萬家,其中,生產資料市場同比下降約33%,部分省級流通企業經營狀況出現較為明顯的下滑;四是監管主體缺位、法律法規缺失,已成為阻礙我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瓶頸問題。亟待補齊為實體經濟創新發展保駕護航的監管短板,建立政府、協會和市場所構成的監管體系。五是大宗商品平臺經濟成為行業發展新的亮點。現代信息技術和供應鏈應用創新正在推動流通業與制造業,服務業加速走向融合,全球大宗商品的生產流通組織形式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在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增強,中國經濟面臨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對大宗商品未來五到十年的發展趨勢應如何去把握,是當前值得我們特別去關注,去研究的。總體而言,從需求的角度看,大宗商品市場將進入平穩期。盡管近幾年,市場的需求增長在下降,有的學者也認為或許已經達到了一個峰值。但從今年來看,固定資產投資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同時,農業供給側改革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投資也將是大宗商品市場需求的新亮點。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沒有必要對大宗市場的發展抱有更加悲觀的情緒。從產業的角度看,大宗商品市場將進入深度調整期。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鋼鐵、煤炭等大宗商品已全面進入產能過剩時期。保持大宗商品供需平衡和平穩發展的關鍵還是在于供給。因此,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市場化發展,形成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產能自我調節機制,使產能釋放的力度適應市場發展要求的同時,推動傳統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延伸,將是未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從企業角度看,大宗商品主體企業將進入一個轉型期。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宗商品的流通方式也在不斷的提升、創新和發展。大宗商品電子商務從信息平臺,發展到交易平臺,再發展到集交易、物流、金融和信息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平臺之間的競爭,也從產品和服務轉向了供應鏈和產業鏈的競爭。向綜合服務方向發展的結果,必將是上下游一體化。這不僅體現在業務更加緊密,在股權上的合作也會進一步加強。大宗商品電子商務平臺能否引進生產企業、貿易商和物流園區等投資者,是未來發展中值得探索的一條道路。
總體來說,未來五到十年,我國大宗商品發展的基本格局是:需求進入平穩期,產業進入調整期,企業進入轉型期。在新形勢下,我國經濟進入了新的發展軌道,大宗商品市場規模增速也出現了適度的回落,市場的發展不能再依靠過去的規模擴張模式。大宗商品流通業突破發展瓶頸,必須要轉變發展方式,從“規模擴張”轉向“效率效益”,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從近幾年的發展情況來看,企業的轉型升級和模式創新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是平臺化發展。大宗商品平臺化發展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效率和效益為目標,以資源配置型平臺企業為載體,以智慧供應鏈為核心,全面融合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提高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的新型社會生產流通組織形式和經濟形態。實踐表明,大宗商品平臺化發展帶動了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集聚發展,促進了商品、要素和服務市場的融合,提高了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在實現產業經濟、區域經濟和國民經濟的可持續增長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廣西糖網、余姚塑料城、四川白酒、天物大宗等平臺化企業,在產業集聚、輻射帶動、消費升級和效率提升中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平臺經濟已成為當前各級政府強化競爭優勢,把握發展主動權,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的突破口。
二是智慧供應鏈。供應鏈協同創新是平臺化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從國內外發展趨勢來看,供應鏈大規模整合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最新趨勢,供應鏈的整合能力和效率已成為衡量企業、產業是否處于優勢地位,乃至一國經濟全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2016年以來,特別是今年來,大宗商品供應鏈服務平臺和服務企業發展迅猛。圍繞著實現產品設計、采購、生產、銷售、交付等全過程的企業間協同,大宗商品的供應鏈已由產業供應鏈發展到跨產業和跨區域的平臺供應鏈,并正在形成新的跨行業、跨產業和跨國界的大宗商品平臺生態圈。
三是互聯網+。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推動了線下實體貿易習慣向線上延伸和升級,更促進了平臺服務能力的快速提升。互聯網+智慧物流,+物流金融、+訂單農業、+車貨匹配,各種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新模式競相呈現,應用水平不斷提高,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服務領域不斷拓展。
四是跨境電商。2016年,我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達6.7萬億元,其中B2B占比高達88.7%,占據絕對優勢。跨境電商平臺的數量已超過5000家,企業超過20萬家,已成為我國外貿的新增長點。
在政策層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帶一路”和“互聯網+”等國家戰略的實施,也給大宗商品流通業帶來了重大發展契機。2016年,國家發布的內貿“十三五”規劃,也明確指出要推動我國從流通大國向流通強國轉變,要推動供應鏈創新與應用,有序發展平臺經濟,促進流通集約化發展。盡管我國大宗市場的轉型升級還面臨許多的困難和挑戰。但總體來看,在這個轉型過程中,流通業不是被弱化了,而是在經歷一個由大到強的發展過程,以新的發展方式,創造新的價值,新的貿易機會和新的發展空間。開放、包容、普惠、共享是時代發展的主旋律,創新是社會進步的源動力,中國大宗商品流通產業需要涌現出一批富有創新精神的杰出企業家。
各位來賓,同志們,中物聯一直秉承“為政府服務、為行業服務、為會員服務”的宗旨,致力于推動政策環境改善,引領行業健康有序發展。近幾年來,為促進大宗商品流通業的規范發展,我會大宗分會相繼推出了行業自律公約、執業行為準則、業務規則體系目錄等行業規范。今天,商品現貨市場電子商務統計指標體系、分類與評估指標體系、經營服務規范等團體標準的征求意見稿也將正式對外公布。在信息引領方面,分會相繼推出了中物大宗、中物財經、中物數據等行業公共信息服務平臺。今天,中物聯還將正式對外發布中國大宗商品指數,中國大宗商品電子倉單登記公示平臺、中國大宗商品電子合同簽約存證平臺也將正式上線。希望這些指數、標準與平臺的建設,能夠為政府和行業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借此機會,我也代表中物聯向所有關心、支持和參與這項工作的各有關方面領導、專家和會員企業,表示衷心的感謝!
今天,我們邀請了政府有關領導、著名經濟學家、行業專家和企業家代表,在這里共同回顧中國大宗商品過去一年的發展歷程,聚焦當前發展戰略,探索未來發展路徑,希望能促進大宗商品流通方式的創新,引領中國產業經濟的未來發展。張家港市作為新興港口工業城市,秉承改革開放的理念,發揚開拓創新的精神,也涌現出了一批如沙鋼、長江國際、物潤船聯、以及張家港化工等優秀的大宗商品現代流通代表性企業,服務于全國乃至全球。中物聯作為中國唯一一家面向物流與采購行業綜合性社團組織,我們也將一如既往地發揮行業和專業優勢,為我國的經濟建設,為我國大宗商品行業的創新發展,做出積極的努力和應有的貢獻!
最后,預祝本次論壇圓滿成功!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馬增榮赴長春富晟集團有限公司走訪交流
- 2025年4月電子刊“物流標準化動態”編輯發行
- 中國物流標準大講堂第33期:《集裝式移動冷庫通用技術與使用配置要求》《冷庫低碳評價指標》2項標準宣貫
- 崔忠付一行赴武漢長江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開展星級數字化倉庫評估
- 2025年4月份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0.2%
- 經營活動延續平穩擴張態勢,企業樂觀預期保持穩定——2025年4月份非制造業PMI分析
- 2025年4月份中國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0.4%
- 制造業出口短期有所收緊,經濟穩定運行仍有較好基礎——2025年4月份制造業PMI分析
- 2025年4月份制造業PMI為49%
- 馬增榮赴一汽物流有限公司走訪交流
- 2025年企業數智采購供應鏈高質量發展論壇在福州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