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09-15 08:50:47 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

今年是中國農產品冷鏈峰會召開的第五年,經過五年時間的積累,我們看到農產品冷鏈流通開始步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去年8月,商務部辦公廳、國家標準委辦公室發布《關于開展農產品冷鏈流通標準化示范工作的通知》,確定按照“以點帶鏈,由易到難”的總體思路,重點圍繞肉類、水產、果蔬等生鮮農產品,培育一批設施先進、標準嚴格、操作規范、運營穩定的農產品冷鏈流通標準化示范企業和示范城市,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推動完善農產品冷鏈流通標準體系,探索建立農產品冷鏈流通監管機制,營造優質優價的市場環境,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農產品冷鏈流通標準化模式。今年8月,商務部辦公廳、國家標準委辦公室聯合下發《關于做好農產品冷鏈流通標準化示范城市及企業評估工作的通知》,重點評估31個試點城市和285家試點企業在推動冷鏈物流發展、建立健全冷鏈流通標準體系、推動標準化冷鏈設施設備應用、強化標準化冷鏈操作管理和創新冷鏈流通監管體系等方面的情況。
2017年,伴隨著“十三五”規劃目標的持續深入、《全國農產品市場體系發展規劃》等政策的進一步實施,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將進入“提質增效”的關鍵階段,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2016年我國蔬菜產量為7.74億噸,同比增長0.6%;2016年全國豬牛羊禽肉產量8364萬噸,同比下降1.1%。其中,豬肉產量5299萬噸,下降3.4%;牛肉產量717萬噸,增長2.4%;羊肉產量459萬噸,增長4.2%;禽肉產量1888萬噸,增長3.4%。2016年我國水果產量約為2.76億噸,同比增長1.8%。2016年水產品產量6700萬噸,與2015年持平。每年,約有4億農產品進入流通領域,冷鏈物流比例逐步提高。其中,果蔬、肉類及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分別達到10%、25%和35%。
(二)農產品冷鏈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據中物聯冷鏈委統計,2016年全國冷鏈物流市場需求達到2200億元,同比增長22.3%。2016年全國冷庫新增305萬噸,總量達到4015萬噸(折合10037萬立方米),同比增長8.2%。冷庫市場結構趨于合理,冷庫扎堆建設情況有所改善。產地冷庫建設增多,冷藏庫、保鮮庫、氣調庫體量有所增加。2016年全國冷藏車保有量新增約22000臺,總數達到115000臺,比2015年同比增長23.6%。
(三)第三方冷鏈物流快速發展
隨著政府監管力度的加大,企業競爭的加劇,資本的大量投入,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迎來了快速發展,同時也加快了冷鏈行業的整合。冷鏈行業競爭目前還處在小組賽,全國性、綜合性農產品冷鏈龍頭企業尚未出現。企業想迅速脫穎而出,加速整合勢在必行。鮮易供應鏈、華蒙通、海升集團、新希望、聯想、安鮮達等企業已經分別從肉類、果蔬、乳制品、水果、電商等不同角度開始全產業鏈條的整合。
(四)農產品冷鏈網絡不斷完善
健全的網絡是物流企業降本增效、升級轉型的基礎前提。只具備單點或區域服務能力的企業,越來越無法滿足客戶擴張的需求,價值越來越小。順豐冷運、京東物流、九曳供應鏈、安鮮達物流等具備專業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能力的企業,正不斷地在全國范圍進行網絡化布局,9月5日,易果生鮮宣布旗下安鮮達與“國家物流隊”EMS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在生鮮消費地倉、產地倉配送等方面展開全方位的深度合作。
(五)食品進出口貿易快速發展
食品跨境電商的爆發,是冷鏈國際化發展的主因。有能力的冷鏈企業逐步在“走出去”,先是空運冷鏈、航運冷鏈、鐵路冷鏈,然后是公路冷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將是冷鏈相關企業未來布局的重點,黑龍江到俄羅斯、重慶到歐洲、南向通道(蘭州、重慶、貴陽、廣西北部灣出海到東南亞和新加坡)等地的果蔬、肉制品、水產品冷鏈專列已先后開通,今后將進一步擴大線路。
(六)集約化冷鏈物流園區開始涌現
目前全國各地像餐飲中央廚房園區、農產品物流園、水產品物流園等一大批具有冷鏈屬性的綜合園區正在建設或已經投入運營。這種通過集約化的方式,在一定區域或范圍內,把個別的、零碎的、分散而同質的冷鏈客戶和資源集中形成規模,提高資產的運營效率,是冷鏈企業未來追求和發展的方向。
今年峰會的主題是“協同推進農產品冷鏈流通標準化“,農產品冷鏈流通標準化是農產品冷鏈流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從種植、采摘、分級、預冷、包裝、倉儲、運輸、配送等環節均植入標準化作業流程,才能最大程度上解決目前農產品面臨的品牌、渠道、價值、損耗等問題。而單一環節的標準化,不足以改變目前的狀況,只有各個環節能夠有機的聯動,協同推進,才能從根本上促進行業的快速發展。
目前,推動我國農產品冷鏈流通面臨的主要問題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農產品流通主體組織程度低。小而散的個體農戶往往難以成為標準化活動的對象,只有發展到一定規模團體組織時,才有實施標準化活動動力和基礎。而且,我國目前的生鮮農產品流通仍是以批發市場為主。這種模式的物流環節多,每個環節的轉換都伴隨著物流組織的轉換、運輸工具的轉換、包裝的轉換、產品裝卸存儲的轉換等,推動標準化作業進程艱難。
第二,農產品成本高、損耗大。目前農產品絕大部分由產地以原始產品賣出,損耗高達30%。很多農產品在六成熟就被采摘,農產品質量和品質得不到保證。
第三,產后的分級、預冷、包裝和保鮮等技術落后。蔬菜、水果等鮮活農產品采摘或捕獲基本上未經低溫包裝貯藏,而發達國家已充分認識到產后低溫貯藏的重要性,如意大利、荷蘭農產品保鮮化率為60%,日本大于70%,美國農業的總投入的30%用于采前,而我國對農產品產后預冷、加工等環節的投入顯然不夠。
第四,缺乏冷鏈物流標準化體系,斷鏈現象嚴重。無論是哪種形態下的冷鏈物流,其在原料采購控制、質量控制、人員管理方面有著共性的要求,但事實上,多數的冷鏈物流主體并未關注和采用標準化的工作流程,造成各種冷鏈物流主體的管理水平,硬件水平差距懸殊,交接環節斷鏈。
第五,農產品冷鏈物流人才匱乏。目前,和冷鏈物流有關標準近200項,而相關的農產品運輸、儲運等標準也近300多項。涉及發布單位有國標委、發改委、商務部、農業部、供銷總社等多個單位,內容存在著過時、重復性、操作要求和溫濕度要求不統一和執行困難等問題。2016年,商務部會同國標委對目前已經完成的相關行業標準進行集中討論,我們中物聯冷鏈委也參與了此次工作,對于過時的標準能廢止的廢止,該修訂的修訂,對于重復性的標準合并,對于要求不一致的標準,要抓緊調研,確保各個標準之前的銜接性和可操作性。
提升我國生鮮農產品冷鏈流通標準化工作任重道遠,為此,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提高農產品流通主體組織程度。該措施是實施冷鏈物流標準化的基礎。應積極推動鮮活農產品經銷商實現公司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扶持培育一批大型鮮活農產品流通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冷鏈運輸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他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提升產業集中度。
第二,加大產地冷鏈基礎設施建設和推廣農產品產后的分級、預冷、包裝和保鮮等技術。這些可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也是實施冷鏈標準化的重要技術支撐。針對目前生鮮農產品冷鏈關鍵問題,建議流通主體特別是農業生產基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采用真空預冷技術和低溫預冷技術,使生鮮農產品從生產地到中間的儲藏、運輸及消費者,每一個環節都必須保證產品處于持續溫控狀態。目前,產后農產品保鮮技術正向著綜合化、標準化、自動化、配套化的方向發展趨勢。
第三,建立農產品物流信息和冷鏈監控管理系統。該措施是實施冷鏈物流標準化管理的先進手段。生鮮農產品物流中的信息技術的應用至關重要。生鮮農產品進入市場的物流過程包括運輸、包裝、裝卸、搬運、儲存、流通加工、配送等環節,應有存儲電子數據交換及庫房管理系統,建立條形碼技術追蹤系統,使農產品冷鏈流通更透明,更高效。
第四,農產品冷鏈物流專業人才培養。這是實施冷鏈物流標準化管理的保障。目前,國內對農產品有關的復合型物流人才的培養幾乎是空白,加快農產品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是我國農產品物流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中物聯冷鏈委為推動高等院校冷鏈人才培訓,正積極與開設物流類專業的各大院校展開合作,共同開發冷鏈教程及課程。
第五,健全的冷鏈物流法律法規體系和標準體系。這是實施冷鏈物流標準化活動的依據。我國農產品的質量衛生標準和市場檢驗檢測體系尚未完善,進入流通的農產品質量偏低。因此,標準化建設對于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增強農產品物流可持續發展能力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備注】此文為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崔忠付在2017(第五屆)中國農產品冷鏈峰會上的講話內容整理。如需轉載,請與中物聯冷鏈委聯絡征求轉載許可。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馬增榮赴長春富晟集團有限公司走訪交流
- 2025年4月電子刊“物流標準化動態”編輯發行
- 中國物流標準大講堂第33期:《集裝式移動冷庫通用技術與使用配置要求》《冷庫低碳評價指標》2項標準宣貫
- 崔忠付一行赴武漢長江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開展星級數字化倉庫評估
- 2025年4月份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0.2%
- 經營活動延續平穩擴張態勢,企業樂觀預期保持穩定——2025年4月份非制造業PMI分析
- 2025年4月份中國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0.4%
- 制造業出口短期有所收緊,經濟穩定運行仍有較好基礎——2025年4月份制造業PMI分析
- 2025年4月份制造業PMI為49%
- 馬增榮赴一汽物流有限公司走訪交流
- 2025年企業數智采購供應鏈高質量發展論壇在福州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