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10-13 17:01:42 中物聯公共采購分會

以供應鏈創新發展推進構建“雙循環”新格局
——在首屆國有企業采購供應鏈創新峰會
暨2020采購管理提升高級研修班上的致辭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 蔡進
二〇二〇年十月十一日
10月11-12日,以“對標世界一流,打造智慧雙鏈”為主題的首屆國有企業采購供應鏈創新峰會暨2020采購管理提升高級研修班在上海市奉賢區召開。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中共上海市奉賢區委書記莊木弟出席會議,來自中央企業、地方國企的采購與供應鏈部門200余人參加會議。本文為蔡進致辭原文:
尊敬的莊木弟書記,尊敬的各位來賓:
非常榮幸代表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參加首屆國有企業采購供應鏈創新峰會暨2020采購管理提升高級研修班!也衷心感謝各位央企國企的采購與供應鏈專業人士從全國各地匯集一堂參加此次會議,尤其感謝上海奉賢區委區政府和晨光科力普對這次會議的大力支持!
剛才我們聆聽了莊木弟書記的精彩發言。他談到未來奉賢要打造4個千億級的產能,我理解就是一個“優”字。一是通過上海自貿區新片區的建設打造千億級產能,為在奉賢建立供應鏈中心提供優惠政策。二是通過振興鄉村經濟打造千億級產能,為在奉賢建立供應鏈中心提供優美環境。三是在城鎮化的建設過程中打造千億級產能,為我們提供優良的產業基礎。城傎化的建設能激發創新的活力,這種創新的活力是產業發展的基礎。四是通過文化產業打造千億級產能,為我們提供了優秀的文化基礎。莊書記提出,要用供應鏈創新去推進4個千億級產能的發展和建設,這種理念是高瞻遠矚和具有戰略思維的,也符合中央提出的要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核心內涵。
借此機會,我也圍繞供應鏈創新與發展談三點認識。
一、要對當前我國供應鏈創新,尤其是央企和國企供應鏈的創新,有一個基本的把握和認識。
自2017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以來,我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有了較好、較快、較深入的發展。供應鏈創新與實踐已經由自發行為轉變為自覺行為,由微觀層面推進發展為宏觀整體有序推進。尤其經過疫情的檢驗,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對疫情反應較快的企業,都是供應鏈組織能力比較強的企業,如武漢的中百集團、九州通集團。疫情的發生,反過來又進一步推進了供應鏈的創新和發展,對疫情后的復工復產達產起到積極作用。這一點從物流支撐體系就可以看出,在5月份,社會物流總額已經基本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體現出我國供應鏈創新過程中供應鏈的彈性和張力不斷得到完善與提升。具體到央企和國企供應鏈的創新,我認為有幾個方面的進展。
一是供應鏈的理念進一步形成。企業用供應鏈協同的理念推進整個生產經營的發展,尤其是在疫情期間,這種協同合作的供應鏈理念得到進一步提升。剛才莊書記也談到要用供應鏈創新的理念去實現奉賢4個千億級產能,這是對供應鏈理念的形成和認識的進一步深入,是國企在供應鏈創新實踐過程中最大的收獲。
二是供應鏈的組織能力進一步升級,由模塊化管理發展為流程化管理。過去國企采購與供應鏈的各個業務和功能板塊都是模塊化的,現在,基于數字化應用,采購與供應鏈突破了單個模塊的邊界,形成全流程化的組織方式,組織效率得到提升,不僅降低了成本,更形成了不斷創新的機制。
三是供應鏈的服務能力進一步的提升。過去供應鏈突破不了企業邊界,只是作為企業內部的一種管理模式。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構建了供應鏈的組織能力和組織體系,突破企業邊界外化到企業所在的產業,甚至是在其他的產業領域開展供應鏈服務,提升服務能力,逐漸形成新的業態。
四是供應鏈數字化的進程進一步推進。央企和國企都有自己的數字化平臺,通過先進科學技術和供應鏈的現代生產組織方式的融合,通過數字化升級,由過去的采購平臺升級為供應鏈平臺。在運營的過程中,逐漸探索形成向上鏈接生產向下鏈接最終用戶的全流程供應鏈解決方案。疫情期間,采購平臺蛻變為供應鏈平臺的步伐越來越快。
二、要把握當前大的國際國內環境與格局的變化來推進供應鏈創新發展。
總的來看,我國仍處在戰略機遇期,但同時發展的環境與格局也越來越復雜。從宏觀方面來看,我用一個“逆”字概括當前大的環境和格局。
一是新冠疫情。盡管我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從全球來看,疫情仍在蔓延。尤其最近,很多國家的新冠疫情仍在反復。最近我國青島也出現了新的本土疫情。
二是中美博弈。中美博弈不僅是貿易之間的博弈,也不僅是經濟之間、科技領域的博弈,彼此的博弈是多元的,甚至是全面的。而中美博弈背后代表的是世界格局發展的基本方向,將是長期的常態化的事件。
三是逆全球化趨勢。這種趨勢在疫情中發展得較快。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一直是順風順水,順勢而為,使我們的企業和產業做大了,效益做優了。但只有在逆風逆水的過程中做到逆勢而上,企業和產業才能做強。
面對現在“逆”勢的大環境和格局,中央提出要逐漸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實現逆勢而上的新舉措,是我們的戰略選擇。
三、要通過供應鏈創新實踐推進“雙循環”新格局的形成。
通過供應鏈創新實踐推進形成“雙循環”新格局,關鍵是要把握“循環”的內涵。
一是基于產業結構的優化推進產業鏈的循環。尤其是在國內大循環體系下,產業鏈要形成循環。我國具備形成產業鏈循環的優勢,因為我國是產業門類最全的國家,而且有不斷升級的14億人口的巨大消費市場。但是,我們也有短板,就是供應鏈的能力相對較弱。而產業鏈形成循環的前提是有強有力的供應鏈的組織能力支撐,雖然我們的生產組織方式開始從模塊化的管理提升為流程化的供應鏈的管理,但是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我們應通過供應鏈創新發展,突破企業和產業的邊界,形成產業鏈,實現產業鏈的循環。
二是基于消費升級推進供給和消費之間的循環。實現國內大循環,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國內市場。國務院辦公廳9月份出臺的《關于以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型消費加快發展的意見》指出,以新業態新模式為引領,加快推動新型消費擴容提質,努力實現新型消費加快發展。實際上新業態新模式就是一種供給模式創新,新的消費體系就是消費升級。要在供給和消費之間形成大循環,也離不開供應鏈。如在疫情期間線上線下的結合,是基于產業的線上線下的結合,上游延伸到了生產企業,下游末端已經延伸到了某一家某一戶,這就是新業態。新業態的主流模式是供應鏈服務。在國務院的文件就明確提出要統籌推進國際物流供應鏈建設,培育一批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一流平臺企業和物流供應鏈企業。通過供應鏈服務的業態,將供給和消費協同起來,形成循環。我們也期待國企和央企在這方面能做出表率。
三是基于產業創新推進科技與市場之間的循環。科技和市場之間,要通過科技創新出新的供給,通過新的供給形成新的需求、新的市場和新的消費,進而實現國內大循環。換句話說,通過供應鏈的協同能力,將科技的創新轉化為一種生產力。如上世紀八十年代,通過科技創新打造信息產業,形成如電腦、移動通訊等新的消費市場,讓全球繁榮發展了40年。現在我們的目標是通過供應鏈的數字化,創新出數字資產的新供給,將數字化打造成可運用的資源。通過數字資產,創造新的需求,形成新的市場。
四是基于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空間結構進一步優化,推進區域之間的協同和循環。我們要認真理解大循環中的“大”字。過去,提到經濟的循環,我們提長三角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圈、粵港澳大灣區。今后,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循環,將是更大范圍的全方位的循環。今年5月份,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出臺《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指出,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可見,形成國內大循環,要基于空間布局和結構的優化,以上海市為中心,聯通周邊發達的東部地區,運用東部地區的基礎與輻射能力,推動西部地區的發展,推進區域之間的協同和循環。其中關鍵是供應鏈,尤其是由供應鏈支撐的物流體系。
五是基于全球化重構推進世界新經濟格局的循環。我們應辯證地看待現在的逆全球化,它是對過去以美國為主導、以資本為統治力的全球化的否定,是未來全球化重構的一種開始。以交通物流為例,疫情以后到現在,海運物流還是負增長的,而從5月份以來,陸上物流就開始轉為正增長,1-6月份鐵路貨運量同比增長1.9%,尤其是上半年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大幅增長,累計開行5122列,同比增長36%。6、7、8三個月還是持續大幅增長。這說明物流的結構發生了變化,海運物流在收縮,陸上物流逐漸發揮優勢。物流的流向也發生了變化,由過去自西向東,呈現出自東向西的流向趨勢。這意味著海權優勢在逐漸減弱,陸權優勢在逐漸顯現,預示出全球化重構的態勢。我國應通過供應鏈的創新發展,推進以西部大開發為支點,向西開放,最終打通歐亞大陸,形成新的全球化格局。
由于時間關系,我就說到這里。不當的地方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謝謝各位!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馬增榮赴長春富晟集團有限公司走訪交流
- 2025年4月電子刊“物流標準化動態”編輯發行
- 中國物流標準大講堂第33期:《集裝式移動冷庫通用技術與使用配置要求》《冷庫低碳評價指標》2項標準宣貫
- 崔忠付一行赴武漢長江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開展星級數字化倉庫評估
- 2025年4月份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0.2%
- 經營活動延續平穩擴張態勢,企業樂觀預期保持穩定——2025年4月份非制造業PMI分析
- 2025年4月份中國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0.4%
- 制造業出口短期有所收緊,經濟穩定運行仍有較好基礎——2025年4月份制造業PMI分析
- 2025年4月份制造業PMI為49%
- 馬增榮赴一汽物流有限公司走訪交流
- 2025年企業數智采購供應鏈高質量發展論壇在福州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