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10-29 10:59:27 中物聯冷鏈委

新常態 · 重塑農產品供應鏈
在2020第八屆中國農產品供應鏈年會上的講話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崔忠付
二〇二〇年十月二十九日
10月29日,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主辦、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農產品供應鏈分會承辦的“2020第八屆中國農產品供應鏈年會”在重慶召開。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崔忠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以下為講話內容)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崔忠付
自5月14日以來,中央多次強調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可以理解為“一國最終產品的供需均衡將主要通過國內市場來實現,而對國際生產、貿易和金融等的參與將有效地促進供求均衡的實現”。在這個過程中,國內消費、國內投資等內需發揮主導性作用,而進出口貿易、對外投融資等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發布的2020年9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1.5%,較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連續7個月運行在50%以上。三季度均值為51.2%,較二季度均值上升0.4個百分點,表明經濟復蘇勢頭增強。分項指數變化顯示,供求均衡進一步強化,對外貿易持續改善,大中小型企業協同共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就業形勢向好發展。綜合來看,經濟整體運行穩中向好。
2021年作為“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將對于各類產業未來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新方向和新思路。在此變革轉型之際,我們更應該集結各位行業精英,共探未來發展之道。
本次會議的主題是“新常態·重塑農產品供應鏈”,近些年,中國農產品產業發展迅猛,除國內自產農產品規模和結構不斷優化外,我國進出口生鮮農產品市場規模也在逐步擴大,尤其是從2017年起進口增長迅猛,2019年我國跨境農產品進出口總額1457.26億美金,較2018年相比增長11.86%。
同時在農產品流通環節中,農產品市場作為重要的環節節點,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據2019年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統計年鑒數據顯示,全國農產品市場數量為648個,營業面積超過兩千五百萬平方米,成交額突破一億兩千萬萬元。
在政府的宏觀統籌指導下,對農產品供應鏈的管控進一步增強,同時對于農貿市場進行改造和整治。國家支持政策的主要方向涵蓋了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引領我國綠色農業發展;推動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核心的運作模式;助力數字農業、農村電商、“互聯網+”及農產品上行建設;提高鮮活農產品運輸質量;加強“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和管理;特色農產品商品化建設;加強冷鏈相關設施建設;打造高標準農田;以及補充農產品相關利好政策等多個維度。
隨著國內經濟不斷發展,尤其近五年是農產品電商快速增長的階段,生鮮農產品區域愈加明顯,產品安全及標準化與冷鏈物流等問題亟待解決。反觀2020年上半年,產品滯銷,市場倒逼,農業人口過剩且老齡化嚴重……各類問題集中爆發,也突顯出農產品供應鏈現存短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傳統農批市場以及原有農批市場在農產品供應鏈中的定位,無法更好的滿足目前實際流通環節的運作需求,因此轉型升級勢在必行。農產品市場急需加強現代化、智慧化、標準化、數字化建設,加快轉型升級。
農產品流通過程涉及多方主體,尤其是跨境農產品相關業務。目前農產品流通環節中,涉及主體眾多,上下游銜接環節相互監控及交接標準缺失,造成無法形成有效的上下游相互監控。
目前國內無統一的全程監控平臺,且各環節監控標準及方式不統一,造成問題暴露時,無法及時準確的進行定位。
突發事件發生時,目前各環節均采用應急措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等資源,雖然有效控制了當下緊急情況,但是增加了成本投入和延長了流通環節周期,不利于長時間的常態化操作。
非常時期,我國農產品供應仍存在保鮮保供的服務能力、應急管理協同機制和風險治理水平等方面的短板,傳統農產品流通存在流通環節繁瑣、流通效率低下,流通服務設施與體系落后或缺乏等問題。
2020是不平凡的一年,各類突發情況的發生,讓大家重新審視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同時伴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日益提升,全社會對于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對于農產品供應鏈未來發展,我提出四點建議:
以“供應鏈五流”理論為指導,推進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的理論研究。以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的理論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產業創新為出發點,統籌推進農產品供應鏈標準化、信息化、智能化、平臺化建設,全面構建“全鏈條、網絡化、嚴標準、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信息高度對稱的現代化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為地方農產品出村進城提供關鍵要素支撐,打造貫穿“生產、加工、貯藏、運輸、銷售、消費”全流程的“雙三同全追溯”農產品溫控供應鏈體系,實現農產品產能和供應鏈與市場需求高度匹配,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滿足居民高質量消費和農產品消費升級。
增加政府與企業的聯動合作,對于整體應急流程和方案進行梳理,建立聯動合作機制,通過多方力量,保證應急物資的流通。創新農產品供應鏈組織模式,持續優化跨部門、跨區域、跨行業信息共享和組織協調機制,打造多元化保供主體。除傳統批發市場外,繼續深化與周邊區域的合作,形成與城市周邊區域的高效聯動。農產品供應鏈是一個涉及跨省物流的復雜網絡結構,疫情常態化防控增加了不同省份之間農產品流通的阻礙,加強農產品供應鏈主體間的合作關系,農產品流通監管方需常態化開展防疫知識宣傳,減少農產品供應鏈參與方因疫情產生的不信任感,營造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
打造農業和食品產業互聯網平臺,實現農產品供應鏈信息流、商流、資金流、物流和服務流“五流”的平臺化、數據化、智能化和共享化。通過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等現代技術進行集成,構建智慧農產品供應鏈平臺,提升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合作的效率和水平,使得供應鏈的每一個場景、流程、環節所有的動作與行為都變成可控的數字形式,實現人、機、物、信息的共享、協同,供應鏈管理更加公開、透明和可視化,有效消除“牛鞭效應”,推動農產品供應鏈向規范化、規模化、智慧化方向發展,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工作效率、延伸產業鏈條。同時在疫情常態化防控下,各地區防疫政策、疫情風險等級有差異,溝通平臺的確立從根本上能夠解決農產品供應鏈的溝通問題,有效的降低政府對農產品供應鏈治理的難度。同時平臺能夠幫助政府了解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參與主體的真實需求,幫助政策因地制宜、因政施策。
針對集散環節建立明確的衛生查驗及消毒殺菌等操作規范和標準,給實際操作主體予以明確的操作指導和查驗標準。發揮政府在產業政策、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引導作用,進一步做好一二三產融合的制標、貫標和融標。開展我國農產品供應鏈領域的知識、人才和產業標準體系建設的專題研究。扶持培育一批農產品供應鏈標準化領域的企業,充分發揮企業在農產品供應鏈中的主體作用,鼓勵企業結合農業發展情況和標準實際,不斷建立和完善與國家行業標準相適應,貫穿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儲存、銷售等全產業鏈標準及操作規范,以市場化方式切實提高農產品生產、流通標準化,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馬增榮赴長春富晟集團有限公司走訪交流
- 2025年4月電子刊“物流標準化動態”編輯發行
- 中國物流標準大講堂第33期:《集裝式移動冷庫通用技術與使用配置要求》《冷庫低碳評價指標》2項標準宣貫
- 崔忠付一行赴武漢長江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開展星級數字化倉庫評估
- 2025年4月份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0.2%
- 經營活動延續平穩擴張態勢,企業樂觀預期保持穩定——2025年4月份非制造業PMI分析
- 2025年4月份中國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0.4%
- 制造業出口短期有所收緊,經濟穩定運行仍有較好基礎——2025年4月份制造業PMI分析
- 2025年4月份制造業PMI為49%
- 馬增榮赴一汽物流有限公司走訪交流
- 2025年企業數智采購供應鏈高質量發展論壇在福州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