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2-22 15:38:23 中物聯食材供應鏈分會

守正創新、韌性生長
——中國食材產業創新年會上的講話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崔忠付
二〇二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尊敬的各位嘉賓、代表、媒體朋友:
大家上午好!
“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敝荡硕翚q末,很高興與大家齊聚歷史文化悠久的嶺南名郡“惠州”,共同召開“2022中國食材產業創新年會”。在此,我謹代表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物聯食材供應鏈分會,向與會的各位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同時向各級政府與企業對本次會議給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誠摯的謝意。
2022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轉折年。這一年里,“二十大”勝利召開,科學謀劃了中國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國家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大政方針。這一年里,新冠肺炎疫情反復延宕,世界經濟脆弱性更加突出。世界貿易組織(WTO)預計2022年全球商品貿易量將增長3.0%,低于之前預測的4.7%。著眼于目前充滿不確定性因素的全球環境,通脹壓力、產業鏈供應鏈重塑已從結構性擴散為全局性。
居民消費升級是經濟循環的重要推力,而食材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則是提高國民消費水平的重要抓手。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前三季度我國CPI同比增長2.0%,低于全球7.1%的平均水平,食材商品價格漲幅小幅回落,但疫情頻發帶來的影響仍舊明顯。2022年,生產經營困難、供應鏈頻頻受阻、餐飲行業損失嚴重、居民消費信心不足等連鎖反應導致我國食材產業仍面臨多重壓力。
保障食材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推動消費持續復蘇,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是關鍵。促消費、穩增長、保民生是當前國家的頂層設計,也是食材企業找不足、促轉型、提效能、尋創新的關鍵節點。2022年,食材產業呈現出四點新特征。
第一,產業政策環境持續改善。近年來,受益于政府著力延鏈、補鏈、強鏈打造食材全鏈良性發展的各項舉措,食材產業環境持續得到優化改善。2022年,為更好地實現食材流通高效、食材產供銷一體化建設,將供銷社體系復歸納入國家頂層設計。國家發改委以建立產銷集配中心的模式來改善食材產地滯銷難題。財政部、商務部發布關于支持加快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的通知,聯通食材上下游,建設中央廚房、餐配中心,推進產業智慧化轉型。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屆時將有更多消費領域力量共同助力食材產業的發展。
第二,食材消費市場規模穩步增長。2022年,食材產業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較大,食材消費規模增速從5.88%降至2.69%,整體增速放緩,消費略呈疲軟態勢。2022年中國預制食材市場規模將達4562億元,同比增長12.1%,2026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有望破萬億。食材企業也在這困局中嘗試加大營銷渠道的轉型力度,將產品或服務價值直觀的展現給更廣的消費者,如開啟線上線下一體化全渠道營銷模式,利用直播平臺引流帶貨實現經營創收等。
第三,預制菜市場主體不斷壯大。數據顯示,我國現存預制菜相關企業6.67萬家。近10年來,我國預制菜相關企業注冊量整體呈上升趨勢。2019年新增1.28萬家,同比增長27.46%。2020年新增1.29萬家,同比增長0.63%。2021年新增0.42萬家,同比減少67.32%。從區域分布來看,山東以0.82萬家預制菜相關企業排名第一。河南、江蘇分別有0.63萬家、0.56萬家,位列前三。從城市分布來看,深圳以2019家排名第一。其次是長春、濰坊、臨沂等城市。
第四,食材產業園初具規模。國內具備一定規模的預制食材產業園區約為200家,總投資金額高達6000億元,具備較高的食材精深加工技術水平、規范化的標準生產流程及成熟完善的監管體系。2022年,預制食材產業規模已突破5600億元,已然從尋找新增量突破口的階段逐步邁向高質量新發展的臺階。
以上是今年食材產業鏈上的變化。食材業尤其是預制食材的發展火熱得益于5個因素組合,冷鏈物流能力提高+連鎖企業拉動+“懶宅經濟”催化+疫情促成做飯習慣+地方政策倡導。但是,仍存在以下問題制約著食材產業鏈發展。
一、行業趨同性明顯,精深加工力度不夠,創新能力不足,食材工業化延伸研究比較滯后。二、冷鏈物流體系不完善,成本較高,特別是to C。三、行業數字化水平較低,技術上存在缺口。四、質量體系不完善,難以實現標準化管理。五、食材品牌多為區域性,全國性品牌較少。六、新冠疫情管控放開,要求由外部強制轉為自發監管。七、缺乏人才和產業支撐,營銷體系有待完善。八、產業集中度較低、市場較為分散,食品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2022年,食材業作為重要的民生服務業,扛起大旗,有力保障了居民“菜籃子”的穩定。然而,在內外多重因素的影響下,食材原材料價格上漲、商品力不強、供應鏈中斷、資金鏈緊張等問題也在不斷考驗我們?;诖?,我提出七點新展望:
一、把食材安全和質量放在首位,完善監管體系。企業要確立“食材產業是良心產業”的意識,將保障消費者身體健康作為生產經營最高原則。疫情大環境的放開不代表行業底線的放開,要繼續健全行業內的監管體系,加強領導、強化責任、查漏補缺、強化措施。對于食材行業必須堅持守底線、查隱患、保安全。
二、以創新驅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擺脫盲目從眾趨同的固有思維,真正做到從消費的變化、場景的變化、產品的變化、渠道的變化中抓住新機遇,做到四個維度多方面的尋求創新,讓食材無邊界化,拓寬領域、多元化發展。
三、加快數字化轉型,構建行業數據庫。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發展普惠性“上云用數賦智”,“上云”重點是推行普惠性云服務支持政策,“用數”重點是更深層次推進大數據融合應用,“賦智”重點是支持企業智能化改造。不斷提升數字化治理水平。此外,也要持續做好食材的溯源工作,攻克追溯難關,讓行業真正做到知其來源、保其品質,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四、不斷提升冷鏈物流能力,拓展銷售渠道。生鮮食材流通過程要做到全程冷鏈,為此食材企業還要利用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網絡能力,突破本土發展的局限,擴大業務輻射范圍。
五、提高預制菜菜品復原度。食材企業需要持續研發生產、保鮮技術,不斷迭代。也可以借鑒在國外市場運用成熟技術,提高預制菜菜品復原度。同時注重食材本身特點,將內在品質品牌化,實現食材自身品牌增值。
六、加快推進食材標準化,實現規?;洜I。建立食材國家、行業標準,規范采購、生產加工和流通等環節,并針對地方預制菜產業地域特點,制定相關地方標準。
七、通過綠色化實現食材產業高質量發展。在生產、包裝、流通以及銷售環節全面實現綠色、低碳、自動化、可循環。
各位行業同仁,盡管國內食材產業是一片新藍海,但入局者仍需謹慎,不能求快,要做“慢功”,堅持長期主義。面對產業發展的新局面,疫情的限制已逐步放開,但更應加強對企業“基本功”修煉,同時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群之所為,事無不成,眾之所舉,業無不勝,面對產業發展的諸多危與機,讓我們產業鏈上的企業家們一起守正創新、韌性生長,全力以赴、馳而不息,共同開創中國食材產業更加美好的未來!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馬增榮赴長春富晟集團有限公司走訪交流
- 2025年4月電子刊“物流標準化動態”編輯發行
- 中國物流標準大講堂第33期:《集裝式移動冷庫通用技術與使用配置要求》《冷庫低碳評價指標》2項標準宣貫
- 崔忠付一行赴武漢長江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開展星級數字化倉庫評估
- 2025年4月份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0.2%
- 經營活動延續平穩擴張態勢,企業樂觀預期保持穩定——2025年4月份非制造業PMI分析
- 2025年4月份中國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0.4%
- 制造業出口短期有所收緊,經濟穩定運行仍有較好基礎——2025年4月份制造業PMI分析
- 2025年4月份制造業PMI為49%
- 馬增榮赴一汽物流有限公司走訪交流
- 2025年企業數智采購供應鏈高質量發展論壇在福州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