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1-08 09:29:47 虎嗅網

央行要求騰訊、阿里等八家機構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消息傳出,互聯網評論界又是一片歡呼,捧得最厲害的是又一個千億市場即將誕生。央行下放征信業務,肯定是一大進步,個人在商業活動中也有了更多的選擇,但民營企業開展個人征信業務對這個市場能產生多大推動作用還是存在很多疑問。
先不去討論個人征信市場有多大,這里聊一下個人征信業務開放給民營企業后將遇到的困境。
央行轄內的銀行不會把核心數據交出去
從個人信用報告的用途來看,目前主要用于銀行的各項消費信貸業務,除此之外還應用于各種商業賒銷、信用交易和招聘求職等領域。簡單點說,個人信用報告設立的初衷主要是降低不良貸款率,防范信貸欺詐。提高銀行放貸效率是央行征信業務的核心目標,由此衍生的各種商業機構利用個人信用報告產生的商業活動只是副產品。
民營企業開展的個人征信業務,能否順利對接個人信用報告的核心數據:工資收入、社保記錄、信用卡記錄、貸款記錄等等,還存在很大疑問。央行能夠順利拿到這些數據,是因為它對轄內的銀行具備支配力,也能夠輕松對接社保公積金等政府機構。民營企業想從銀行拿到這些數據,沒有政策干預難于上青天。畢竟騰訊阿里等企業在一定程度上跟銀行是競爭關系,把核心數據共享給競爭對手,也太難為銀行了。至于社保公積金部門,無論是否涉及個人隱私,都不會輕易把數據開放給民營企業。
個人信用報告的核心數據民營企業輕易拿不到,也意味著普通用戶不能憑借其開具的報告從銀行貸款,這使得民營企業的征信業務一開始就少了一條腿,而且還是更重要的右腿。也許有人會說,騰訊阿里也在做銀行,不從四大行貸款,從騰訊阿里貸款總可以吧。但以騰訊阿里旗下銀行的體量,貸款業務短期內不會對傳統房貸車貸市場產生沖擊,甚至可以說連一點波浪都攪不起。
商業機構這塊市場應用范圍也有限
銀行貸款市場這個大頭做不了,只能做做商業機構的生意,這一塊應該是民營企業個人征信業務的重中之重。那么針對商業機構的個人征信業務好做嗎?同樣不好做。
首先,企業與企業之間數據很難打通,特別是有競爭關系時,對另一方出具的數據報告也難以認可。舉例來說,騰訊的用戶拿著阿里出具的個人信用報告來申請貸款,騰訊會批準嗎?有人要說,騰訊也有自己的征信機構,用騰訊的就可以啊。這不是廢話嗎?這都不用拿信用報告,騰訊后臺早就把自己用戶的各種數據分析的底兒掉。阿里的虛擬信用卡、京東的白條,都是基于過往消費數據出來的產品,這跟所謂的第三方信用報告沒有半毛錢關系。
一到真刀真槍上戰場,該屏蔽的屏蔽,不采信一個信用報告又算得了什么。君不見當年淘寶屏蔽百度爬蟲,現在微信屏蔽快的紅包,都是來的簡單粗暴。BAT已經基本統治了互聯網行業,這時候該站隊的站隊,不知道怎么站隊的等著被收編,歷史一遍遍重演。所以,當八家公司把個人征信業務正式開展起來后,我們又會看到一幕幕商戰再上演。
其次,民營企業出具的信用報告對第三方商業機構作用大嗎?很多時候也只是起到很小很小的輔助參考作用。就像現在熱火朝天的校園分期項目,沒有實地去學生宿舍探訪,光憑一個身份證、學生證和第三方機構出具的信用報告,幾千上萬的貨款敢放出去?當然不現實。平移到互聯網金融平臺上的個人小額貸款也是一個道理,沒有線下的審核機制把關,誰敢把幾萬塊錢輕易放出去?
都不討論民營機構的信用報告數據來源是否科學可靠,該線下審核的還會線下審核,這個風險并不是一紙報告能夠規避。當然,類似一些需要收取押金的商業活動,比如租車訂房之類的,個人信用報告可能會起到一點作用,但這塊蛋糕真的很大嗎?押金本來事后就要退,哪有什么利潤可以吃啊!
綜上所述,民營企業開展的個人征信業務起到的影響其實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大,脫離了自己生態圈的那些業務,能發揮的作用會很有限。
未來,當民營機構正式開展個人征信業務時,我們最有可能看到的場景是:該往央行跑的人還會接著跑,拿到通信證的八家企業玩著左手倒右手的游戲,白條和虛擬信用卡的申請條件可能會加上“請先到后臺開具一份信用報告”。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