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1-27 11:09:44 華西都市報

在依托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的國家戰略下,內河水運資源豐富的四川,如何凸顯后發優勢?作為四川在長江上的第一大、第二大港口的宜賓港、瀘州港,如何避免同質化競爭,盤活港口活力,暢通四川東向通道?省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開幕當天,省政協委員、民革四川省委副主委曹豐平和省政協委員、香港理工大學物流與航運系教授閻洪雙雙把目光投向這個問題。在他們看來,兩大港口相距很近,只有120公里。目前的分工和功能存在同質性。“最好四川能成立‘長江上游管理局’這樣一個機構,將兩港整合在一起。抱團發展,分享黃金水道紅利。”
由于宜賓港處于瀘州港的上游,宜賓港是長江源頭港,建議兩港整合,以宜賓港為首航港,瀘州港為次航港,兩港歸口,統籌經營,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和統一籌融資,以更好地發揮我省港口水運資源效用,提升對省外市場的綜合競爭力。”
整合港口
省政協委員、民革四川省委副主委曹豐平和省政協委員、香港理工大學物流與航運系教授閻洪雙雙把目光投向宜賓港和瀘州港。
在他們看來,兩大港口相距很近,只有120公里。目前的分工和功能存在同質性。
“最好四川能成立‘長江上游管理局’這樣一個機構,將兩港整合在一起。抱團發展,分享黃金水道紅利。”
建長江上游航運物流中心讓“川字號”產品輕松出海
曹豐平說,瀘州港和宜賓港相距120公里水路,是四川省僅有的兩個長江沿江大城市港口。沿著兩港溯水東去,120公里串起四川東向的出川大通道。
曹豐平說,宜賓、瀘州兩港是長江上游兩個最重要的港口,擁有長江上游稀缺岸線資源和港口資源,是四川進出口貿易和國際物流東向出口的唯一公、鐵、水聯運服務通道。合理有效利用兩港及省內長江岸線資源,加快建設四川在長江上游航運物流中心,對于深度融入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打破物流成本高制約瓶頸,暢通“川字號”產品東向出川大通道,提升企業對外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打破壁壘
整合兩港資源建議成立“長江上游管理局”
在這份提案出臺前,2014年8月,作為牽頭人,曹豐平帶領民革四川省委到瀘州、宜賓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調研。在實地走訪和召開多場座談會后,他們發現,在建設長江上游航運物流中心的過程中存在缺乏宏觀政策支持、宜瀘兩港發展定位有待進一步明確、集疏運體系不暢通、沿江產業布局需要改善、物流信息化建設滯后等問題。
遠在香港的閻洪一直關注長江水運發展,他也注意到,“宜賓和瀘州,一個是四川第一大港,一個是四川第二大港,但雙方卻很少合作。”兩座港口間互存競爭,單打獨斗現象較嚴重。
四川航運如何才能在長江經濟帶中分一杯羹?在閻洪看來,首先是要打破省內港口的競爭“壁壘”。他直言,雖然四川水系發達,但航運條件卻受地勢影響。在此“劣勢”下,優先解決內部“矛盾”至關重要。“兩個港口需進行整合。”閻洪稱,宜賓距瀘州只有200多公里,兩座港口若想獲得更多水運紅利,深度整合勢在必行,“最好四川能成立‘長江上游管理局’這樣一個機構,統一管理四川的大、小港口,節約航道資源”。
曹豐平建議,應打破行政區劃限制,由省政府牽頭,明確兩港定位,整合兩港資源,采取錯位發展模式。“由于宜賓港處于瀘州港的上游,宜賓港是長江源頭港,建議兩港整合,以宜賓港為首航港,瀘州港為次航港,兩港歸口,統籌經營,統一規劃、管理。”
啟動長江航道“三級升二級”
整合“鐵公機”打造立體交通
曹豐平告訴記者,目前宜賓到重慶是三級航道,通行能力是晝夜1000噸。建議我省積極爭取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等相關部委支持,盡快啟動川江段險點(灘)的整治,爭取將川江段航道“三級升二級”改造工程列入交通運輸部“十三五”規劃,加快對航道進行改造升級,增加大噸位船舶通航能力。三級航道升為二級,“二級后通航能力最低限制可以達到2000噸級”。
同時,按照打造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劃,積極爭取將連接港口的公路、鐵路納入國家路網規劃,加快宜西、成貴、渝昆、川南城市群城際等鐵路建設,加快宜攀、宜昭、宜畢、宜敘等高速公路建設,暢通港口物流通道,延伸腹地范圍,實現鐵、公、水、空多式聯運,無縫銜接。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