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1-30 09:50:03 重慶晨報

肩挑背扛的力哥,簡易小推車、小貨車等,這些古老而原始的搬運方式,已經遠遠落后于商貿發展。今年5月,隨著重慶朝天門國際商貿城在南岸迎龍試營業,落后的搬運方式將一去不復返,特別是利用完善的交通、智能化系統,新型現代物流將開創商貿新時代。
此外,重慶朝天門國際商貿城將打造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將根據電商的發展,量身訂制更為快捷的物流。
老朝天門市場發展受限
去朝天門市場,那些肩挑背扛的力哥,你可能再熟悉不過。而隨著“內環限貨”的實施,身處主城核心區的批發市場,貨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考驗。物流,正是老朝天門市場遇到的發展瓶頸之一。
說到這里物流的歷史,張建林是見證人之一。1995年,張建林作為運輸個體戶進入老朝天門市場,第二年成立了畢升海鴻貨運有限公司,做起了區縣物流。
“那時候很多人還不懂什么叫物流”,張建林說,因為在這之前,各區縣的批發戶主要用傳統的方式:靠長途客車帶貨。長途客車人、貨混裝,車頂上裝貨過多,易發生側翻、卡住橋洞、起火燃燒等,造成安全隱患,后來被嚴格控制。正是這樣,大家才慢慢接受了物流。最開始就是租了兩三輛小貨車,雇了五六個搬運工,利用交易區三區的空壩子裝貨、發車,最先開通的是永川、榮昌、墊江等地。
張建林說,老朝天門市場受到交通、場地等諸多限制,比如“內環限貨”、缺乏物流基地、力哥費用上漲等因素,“急需設計合理規范、配送科學的物流基地。”
打造科學統一的物流基地
當年的畢升海鴻貨運有限公司,是老朝天門市場第一個做區縣物流的貨運公司。發展到現在已有近20年,有航空、鐵路、汽運等綜合運輸方式,到重慶的區縣物流線路有58條,覆蓋了整個大重慶;而干線物流有68條,可到北京、上海、浙江等地。2010年,重慶瀚凱物流公司成立了,張建林當上了董事長。
張建林也有苦惱。張建林說,由于“內環限貨”,大貨車每天十一、二點才能到老朝天門市場,裝完貨物已經是凌晨幾點了;道路也比較擁堵,容易造成送貨不及時,員工精神壓力大;而且,目前的800多名員工中80%已經50歲以上。
老朝天門市場的老商戶,則說到傳統方式人力成本上漲帶來的困擾。以前將貨物打成包后,力哥每包的搬運費約為兩元錢,5年前漲到5元錢,現在已經是十幾元。如果倉庫到裝運的地方較遠,還要爬坡上坎,全程的價格更高,有可能幾十元甚至上百元,人工搬運成本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且,人工搬運耗時長、搬運少。年輕人也不愿意干這樣的工作,力哥的年紀越來越大,僅靠人工肩挑背扛的物流難以為繼。
“搬到南岸迎龍的重慶朝天門國際商貿城,物流狀況將發生很大改變。以后,將統一打造物流基地,發展干線物流、支線物流和區縣物流三大塊”,張建林說,“大家都盼著‘搬新家’,擁有了現代物流基地后,可以節約人力、時間。并利用叉車、吊裝車、傳輸帶等幫助,效率更高。”
朝天門國際商貿城將崛起
記者了解到,重慶朝天門國際商貿城初步規劃300畝物流用地,主要是位于迎龍、廣陽。將委托一個物流公司統一配送、經營管理,降低物流成本,規范市場批發業務。而且,根據“電商”的發展,量身定制更為快捷的物流。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數年,除了數碼市場,鋼鐵、建材等市場都將全部遷到內環以外,絕大部分五金機電、汽摩配件等市場都將外移”,商貿物流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大型市場集團外遷,也意味著重慶的物流版圖將被打亂重新“劃分”。
在南面,位于南岸迎龍的重慶朝天門國際商貿城將崛起。重慶市渝派服飾協會人士表示,重慶朝天門國際商貿城,將形成一個集現代物流、商貿、電子商務為一體的綜合化新型市場,成為重慶商貿物流的“南大門”。
市物流與供應鏈協會零擔物流分會會長陳協洪表示,現在在城區內多個專業市場的配套設施已不夠滿足企業尋求模式的轉變和升級的空間;另一方面,成本的推高自然讓商戶選擇成本的洼池,也就是外遷。未來,專業商貿物流市場將構建起另一條物流“內環”。
市商委相關人士表示,重慶朝天門國際商貿城,集聚了老朝天門批發市場的所有業態,還將豐富和擴展所有適合發展的商貿流通產業,打造大西南商貿流通新高地,立足重慶,輻射西南,走向世界。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