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3-13 09:20:50 中國交通新聞網
關注中物聯
“以前上海路要排出幾公里的車。由于隨時要挪車,排隊時我們都不敢下車去吃飯、上廁所。”一位來日照港石臼港區給附近鋼廠拉鐵礦石的卡車司機王師傅對記者表示。
王師傅所說的上海路,就是疏港貨車進出石臼港區鐵礦石堆場的必經之路。不久前,記者來到這里,不太多的疏港貨車在道路一側等候,井然有序,全然未見王師傅所說的那種“壯觀景象”。隨行的港口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今每天進出港區的車輛有1萬輛次左右,“是原來的幾倍多呢!”
隨著散貨GPS智能管理系統及配套的微信2.0版公眾服務平臺、物流信息網等信息化手段的運用,日照港實現了散貨生產作業的標準化、信息化、無人化,大大提高港口運營效率、效益,而這只是日照港創新理念和方法,打造“智慧港口”的冰山一角。
管理減負港區難見“車水馬龍”
智能化系統帶來流程再造,除了降低職工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之外,更能給港口相關方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
來到港口散貨作業現場,記者心目中散貨作業“散、亂、臟”的印象得到了根本扭轉。車輛排列整齊,作業現場除了坐在裝載車及卡車里面的司機,未見過去常見的相關管理人員。
據介紹,借助于集裝箱管理理念,日照港自主研發的這套融合了GPS定位、無線通信、物流網和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為一體的管理系統。
“在家就可以網上預約提貨,打印提貨單,并可實時查詢車輛位置和進出港狀態,這為鋼廠的生產計劃安排提供了精準信息支撐。”日照鋼鐵廠運輸部負責人告訴中國交通新聞網記者。
讓疏港貨車司機感到方便的是,通過日照港微信公眾服務平臺可隨時查詢車輛等候情況,不再“死守”車上,到了自己的“檔期”后會被提醒。拿著網上打印的二維碼在港區門口換完卡片后,從進港過磅到堆場裝貨,再過磅出港,自動識別、自動辦理,完全不用下車。
“二維碼RFID有源射頻卡是港區唯一身份證,沒有卡誰也進不去。”日照港股份三公司生產部部長解勇峰說,過去按照“誰先到誰先進”的調度方式,港區車輛擁堵就成了常態。
“如今,你看!”在港口調度室,現場工作人員指著電子堆場系統的監控屏幕說,“300多個礦石垛位的位置、幾何圖形、面積、堆存量、建垛時間、貨主名稱、正在進行的作業等信息,都一覽無余。加上疏港運輸管理系統,信息化實現了流程再造,調度指揮起來就輕松多了。”
智能化系統帶來生產效率大幅提高,也使有限有人崗位職工的工作強度大幅降低。據統計,應用該系統后,僅日照港股份三公司就減少了60多名現場理貨員,且原來容易出現的裝載機走錯位、調度指令執行無法實時監控等頭痛的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在日照港股份三公司堆場出口檢斤值班室,檢斤員劉云在值班。整潔舒適的值班室里,她時不時注視一下屏幕,偶爾用鼠標點一下。劉云表示,過去每個班8小時,200多個單子需要人工核對數據,單子接進來遞出去,一個班下來胳膊酸得不行。如今,貨車過來檢斤,只需開到地磅上停留15秒至20秒,系統就實現自動識別、自動比對。值班員只是對個別卡車號牌不清晰等例外情況進行比對。“比以前輕松太多了!”
而這樣的智能化、自動化系統,在日照港還有不少。在石臼港區散糧系統火車專用裝車線上,國內港口首創的散糧機器人自動碼包技術實現火車裝車流水線自動化作業,散糧裝車效率同比提升80%以上;在嵐山港區南區,建成的世界上小時能力和運距最大的管狀帶式輸送機系統,實現了港口與鋼廠間物流管控一體化;研發的國內首個“陽光安全信息管理平臺”,實現了生產現場安全信息的采集反饋、跟蹤處理和移動監管;木薯干自動灌包系統,使生產效率大幅提高,揚塵大大減少……
盤活大數據讓電腦“幫你思考”
港口及上下游時刻在制造海量數據。如何把這些多數據變成大數據,并最終可調配、會思考,是對港口“智慧”程度的重要考量。
“目前港口信息化建設還處于智能化發展后期階段,基本實現的只是自動化、電氣化,解決的也僅是機器‘幫你做事’的問題。”日照港集團信息中心主任趙博說,日照港信息化工作下一步將充分利用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對港口服務供應鏈上的各種信息進行感知、傳遞、歸納進而智能整合分析,真正地讓管理系統去思考,幫助決策層、管理層戰略分析、優劣勢分析,最終解決好“幫你思考”的問題,讓大數據成為日照港優質資產,逐步引導港口生產從勞動密集型管理向集約型管理轉型。
面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隨著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普及,今后的港口競爭力不僅會體現在主要由大泊位、大堆場、作業效率、集疏運體系等這些硬件組成的港口競爭力上,更體現在服務港口供應鏈的競爭上。因此,今后將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手段盤活港口大數據,助力港口整合并延伸港口物流服務產業鏈,引導企業從生產向服務型轉變。
中國交通新聞網記者了解到,共享大數據、延伸服務鏈,日照港早已有了嘗試。如與日照鋼鐵廠合作建設的信息交換平臺,就使雙方信息實現雙向溝通,最終“共贏”。
一方面,港口實時提供鋼廠船舶的預到及在港動態信息,鋼廠集疏港車輛動態及在港作業進程等信息,充當鋼廠“預報員”、調度員角色,大大方便了鋼廠生產。另一方面,鋼廠實時為港口提供集港、裝船等計劃信息,只要鋼材集港車輛一出廠門,港口就能迅速獲得貨物的詳細信息,為港口調度生產提供極大方便。
據介紹,今后日照港將盡可能多地將港內外各種獨立分散的信息系統整合,真正讓港口相關各方實現大數據的挖掘和分享,建設真正意義上的“智慧港口”,將依托港口集疏運管控平臺,謀劃推進電子商務下的“物流單證”。屆時,貨主不僅可以預約提貨,還可以像快遞包裹一樣進行貨物信息查詢、跟蹤,形成“港口阿里巴巴”。
聚賢引智產學研深度合作
港口智能轉型如何越走越寬,內外結合,“產、學、研”深度合作是一條實用、有效的路徑。
“智慧港口”到底怎樣才能快速打造起來?日照港集團選擇了內外結合,“產、學、研”深度融合之路。
按照“科技興港、人才強港”戰略,在不斷加大投入的基礎上,日照港集團通過對內加大自主開發力度,對外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業領先企業等開展“產、學、研”深度合作,聚賢引智,聯合創新。與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與中交水運規劃設計院合作石臼港區西區、嵐山港區中區規劃設計,研究散貨物流港集成創新課題……
更為可喜的是,2012年,日照港院士工作站揭牌成立,進站專家14名(院士2名);2014年,日照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設立,為引進高精尖人才來港口工作搭建平臺。
“產、學、研”結合結碩果。近三年,日照港集團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成果獎16項。創造和擁有國家專利技術172項,省部級以上工法13項,并承擔了國家物流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項目等。“散糧自動化火車裝車系統研發應用”科技項目獲得中國港口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懷著“三次創業”的“名港夢”,日照港在打造最具活力的國際一流強港的征程中不斷邁步向前。今后日照港將盡可能多地將港內外各種獨立分散的信息系統整合,真正讓港口相關各方實現大數據的挖掘和分享,建設真正意義上的“智慧港口”。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張國清在貴州、重慶調研時強調: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 何立峰在湖北、湖南調研時強調: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增效 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 丁薛祥出席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并致辭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
- 四川年內實現普貨車輛智能年審
- 長三角有色金屬產業規劃建設統一大市場
- 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全球第一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政策舉措加快制定——將深入開展夯基提質行動 探索建設賦能中心
- 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10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
- 國際綠色燃料聯盟在香港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