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5-05 10:37:20 防城港日報

一季度,防城港市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2734.10萬噸,同比增長1.78%;集裝箱吞吐量完成8.15萬標箱,同比增長21.02%。港口總吞吐量以不可逆轉之勢,扶搖直上。
“防城港市港口的強勢發展,有模有樣,具有可復制意義。”面對眼下的這份成績單,市港口辦副主任韋學敏給出這樣的評語。
防城港市因港而建,為港而興,港口不但是我們這座新興城市發展的最大優勢,更是邊城勃發的一個得天獨厚的核心資源。防城港現已建成泊位123個,其中生產性泊位118個,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35個,港口年通過能力達1.4997億噸;建港46年來,奠定了作為我國沿海12個主樞紐港之一和西部最大港的地位,并且有潛質也有能力發展成為一個在全國乃至世界均極具競爭力的現代化大港。
近年來,防城港市提出的“以港立市、以開放興市、以工貿強市、以文化旅游旺市”的發展戰略和建設邊海經濟帶的發展思路,最大的關鍵就是以港口為引領,以大港口建設推動城市大發展,努力形成邊海聯動、產業集聚的經濟發展主軸,加快實現“爭當全國沿邊開發開放排頭兵,加快邁入沿海開放城市第一集團”宏偉目標。
今年以來,防城港市一如既往地朝著既定目標,目不旁視,穩打穩扎,瀟灑前行。
港口建設如潮涌,不歇息。1~3月累計完成項目投資15840萬元。其中港口續建項目8個,分別是513#-516#泊位、馬鞍嶺1、2號旅游碼頭和402號泊位工程等,項目建設順利推進。
今年計劃新開工項目8個,其中第五作業區進港航道、501號泊位和電廠二期配套碼頭等項目前期工作進入工程設計階段,401號泊位、502號泊位、潭油3、4號泊位、企沙南航道一期和潭油航道等5個項目正在開展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
目前在開展前期工作項目5個,即40萬噸級碼頭、40萬噸級航道、511#-512#泊位和信潤石化二期碼頭等。40萬噸級碼頭和40萬噸級航道已完成初步勘察測量工作;信潤石化二期碼頭完成工可報告編制;511#-512#泊位正在開展工可階段各前期專題的編制和報批工作,部分專題已獲得自治區相關部門批復。
階梯式的項目建設,為港口經濟升級改版奠定堅實基礎。
另一個“別來無恙”的標志是,港口集疏運獲得新拓展。一季度防城港新開通2條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即防城港-洋浦-湛江-香港-海防-防城港航線和防城港-香港-高雄-博多-門司-仁川-大連-高雄-香港-海防-防城港航線,后一條航線為防城港區第三條直航東北亞的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至此,防城港集裝箱內外貿航班已達到16班/周,其中外貿15班,是整個北部灣地區開通外貿直航班輪航線航班最多的港區。
此外,一季度防城港-昆明集裝箱鐵路專列累計開行18列,達到每周一列。防城港東灣404#-406#集裝箱碼頭建成投入試運營,為防城港增加了80萬標箱集裝箱年通過能力。
談及港口集裝箱運輸,韋學敏說,集裝箱運輸與傳統的件雜貨散裝運輸方式相比,具有安全、高效、快速、環保等特點,并日益成為國際貿易的最優運輸方式。集裝箱吞吐量更是衡量一個港口現代化程度高低的主要標志,它代表著現代港口發展的大方向。
正是基于此,防城港市4月15日與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有限公司簽訂《防城港市區域性國際樞紐大港規劃建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書》,計劃投資700多億元,建設核心項目共68項,到2025年將防城港打造成通過能力達到5億噸的區域性國際樞紐大港。
為實現協議發展目標,防城港市全力加快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努力打造便捷、暢通、高效、安全的立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目前欽防高速公路擴建工程、企沙至茅嶺一級公路、濱海公路東興至江平段等項目正在抓緊推進,年內即將開工建設;東興至憑祥沿邊高等級公路、吳圩機場經上思至東興高速公路正在抓緊規劃論證;南防鐵路欽州至防城港段擴能改造工程、防城港至百色、防城至東興以及云約、潭油等一批支專線鐵正在加快建設;一批疏港道路、供水供電設施正在抓緊建設。
韋學敏說,隨著國家“一帶一路”以及自治區“雙核驅動”等重大戰略的深入實施,防城港發展的疊加優勢,將在經濟新常態下淋漓盡致地發揮,并最終成為廣西各地港口發展的“復制”樣板。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