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uss影院www免费影院_wwwwww99_91成人网在线_日本黄色免费录像

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宏觀經濟 > 正文

快遞大佬們預言,激辯人人快遞模式

發布時間:2015-06-01 10:13:21 天下網商

5月28日,首屆菜鳥合作伙伴大會上,“快遞行業暢想未來”圓桌論壇令人酣暢淋漓。
  菜鳥快遞事業部總經理王文彬主持,申通副總裁熊大海、圓通總裁相峰、韻達集團常務副總裁周伯根、中通副總裁金任群、匯通快遞CEO周建和天天快遞常務副總裁陳向陽參與討論。
  各位快遞界大佬不僅憶往昔崢嶸歲月,還豪氣暢想未來快遞界如何發展、如何實現末端個性服務化、大數據如何改變快遞行業等問題。
  快遞大佬們憶往昔
  王文彬:我們短暫回憶一下快遞行業,從1993年、1994年開始發展,今天我們看看快遞行業如果沒有電商,其實快遞行業可能是另外一個格局。正是因為2003年有了淘寶,淘寶的快速增長,從第一年的八億交易額到去年2.4萬億,整個包裹量到去年也是到了140億的包裹,電商改變了很多快遞的格局,而且很大程度推進了快遞行業的增長。
  我們要談未來,我們要回顧一下前世今生。
  熊大海:申通也走過二十年的發展歷程,喜的是什么?因為申通的出現,為中國快遞增添了很多精彩。憂的是什么?接下來怎么能夠讓申通在快遞行業更精彩。
  申通已經做出了自己比較大的戰略決策,大概有四個大的轉變。
  第一個轉變,要從規模數量性向質量效益性轉變。
  第二個轉變,要從粗放式的管理向精細化的管理方式轉變。
  第三個轉變,單一產品向多樣化的服務轉變。
  第四個轉變,現在申通規模比較大,怎么向做強轉變。
  相峰:今天是5月28號,對于圓通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十五年前的今天,2000年的5月28號,在上海鎮寧路一個小小的弄堂里面,圓通公司誕生,今天我們董事長也在座,帶領了十七位員工,開創了這家公司。
  圓通公司在航空方面,認為是沒有航空的快遞企業,不是真正的快遞企業。我們今年航空公司已經獲準了國家民航局的批準,正在正常籌備,即將開展之中。
  未來我們相信一定會跟中國的互聯網經濟共同發展,除了我們要做中國人的快遞,我們還期望通過全網的努力,讓世界因我們唾手可得.
  周柏根:韻達從1999年創辦,那時候我們的董事長,還是二十五歲的小伙子,社會閱歷各方面都不足。在這個發展過程當中,2003年碰到了一個更大的困難,碰到加盟企業和我們的運輸商的動蕩,壓力非常大。
  作為加盟企業,核心在哪里,所以我們開始在全國建立了分撥中心,通過這幾年的發展,建立了75個分撥中心,這是我們的一個平臺,是管控整個加盟商的核心,貨物運輸分撥的中心,這個是韻達做的這么多年的主要工作。之前做運營的,接下來會去走科技化道路。
  金任群:2007年的時候,中通快遞每天包裹量是十萬個,而當時淘寶網全網總量是20萬包裹。到今天淘寶總量已經突破了3000萬個,而中通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們每天的包裹量也接近一千萬個。
  在這短短的七年、八年之中,我們跟阿里巴巴、淘寶共同成長,我們獲得這樣一個非常偉大輝煌的成就,我們也成就了我們自己。
  周建:我們是非常年輕,這四年多來,我們非常堅持職業化的管理團隊和組織體系的打造;第二我們堅持在省一級,核心城市一級,包括重要區縣一級建立分公司和管理體系。末端布局上面,保證整個網絡平臺的活力;第三,我們不斷把新技術、移動技術植入到快遞業務發展當中,用數據信息技術來指導業務的發展;第四,除了快遞以外,還有供應鏈、電商窗口服務,我們不斷加強百世匯通快遞,百世集團下屬的供應鏈、電商和快運的協同發展,為客戶提供一站式供應鏈產品和服務。
  向陽:我們天天比較特殊,是中國第一批快遞民營企業,但是到現在為止,已經換了三任老板,天天快遞在整個行業快速發展的時候,由于沒有跟電商的合作,把電商業務拋棄掉了,導致落敗。
  董事長收購之后,電商業務占了整個快遞業務的70%以上,從一個巨虧的企業開始慢慢盈利了。以后會利用互聯網+把整個快遞做成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快遞,而是有個性化的快遞,把多種產品怎么在天天平臺上展現出來,更好地為電商企業服務。
  何時能夠到達日均兩億定單?
  王文彬:今天快遞行業屬于一個風口期,這個風口期其實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六年雙十一,我們從第一年開始就在看,其實有一個規律,就是說每年的雙十一峰值,其實可能是接下來幾年日均的當量。
  我其實想請你們預測一下,去年大概全網是有四千萬筆包裹,按照這種增速,你們覺得第一點,什么時候能夠到達兩億定單日均?再想下一個問題,我們如果是兩億包裹,我們的處理場景是怎么樣的?我們今天整個網路會有什么樣的升級?
  陳向陽:6到8年,場景是,可能有更多的快遞公司不同專業地來做,一個平臺有多種不同的事業部在做,比如說這個平臺上面有冷鏈、有落地配、COD等等,一個平臺多種形式、多張網在做,或者說有很多專業的平臺在做。
  周建:覺目前大概全中國一天的包裹數量是在4500萬到5000萬左右,我們預測大概4年半到五年時間。我們想一定會有這樣的場景發生。
  第一,一定會涌現出幾個世界級的快遞企業,因為這個市場容量足夠大。快遞企業本身的整體處理容量、管理能力、自動化設備的應用、信息技術的應用,一定會在現有的技術上有更大程度上的提升。
  第二,每天兩億的包裹量大部分是快遞電商,對于前端的電商倉儲或者電商商家來講,他們一定會改變現有的倉儲模式,比如說更多的分倉發貨,更多的就近服務消費者。區域內的省內同城類的定單包裹比例上升,而跨省省際有一定比例的下降。這樣從干線運輸模式、操作模式、中轉模式和末端運營有一個極大的豐富和多樣化。
  第三,在末端的網點和快遞員,他們承載的服務會極大的多樣化和豐富化,不只是普通包裹的攬收和遞送,一定會有更多的增值服務出現,包括社區本地生活等等。
  金任群:跟周總差不多,按照每年復合增長率30%計算,快遞行業整個是在50%以上,今年略低,但是30%的復合增長率是可見的。我認為未來鐵路這一塊在這里的比重會增加,當然取決于鐵路在這里面的改革,如何更能夠適應這個市場的需要。
  而在末端派送之外,僅指這個服務,在相對確定的物理空間里面,我們能做的只是把時間切開,今天是一頻次的服務、二頻次的服務,未來可能變成三頻次、多頻次的服務,它的效率更高。
  周柏根:我們四月份的數量是15.15億,應該說平均每天是5050萬包裹。按照我們估計的增長,下半年能夠做到七千萬一天。前五年發展是50%左右的增速,近五年可能有40%。按照常態化,就是2019年,如果說平均,那就是2021年。
  相峰:2020年左右應該達到一天兩億的包裹。
  一個是品類結構會變化,更多的向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是生鮮食品去變化。就意味著運輸距離一定變短,運輸本地化。
  二是同城快遞快于單點化全國的跨省快遞,這是兩年以來的一個趨勢。伴隨著這個品類的結構化,快遞網絡變化一定會更加突出終端,前置的倉。
  第三方面是消費者,他的需求一定更加提高,對于品質的要求更加提高,對確定性的要求更加提高,要求快遞提供更加差異化、分層化的服務。
  運營方面最大的挑戰應該還是在于數據化、信息化的基礎上,必須要推行低成本的自動化跟機械化。消費者行為一定應該會發生變化,服務不僅是我們快遞業把包裹送到大家手中,需要大家的配合,對快遞員給予一些理解,比如說接受自提柜、接受驛站、接受各種各樣新型的末端服務。
  熊大海:我們去年全國的快件是140億,那么平均每天大概在3835單,如果到兩億的時候,我們是去年的5.3倍,如果按照40%的增長的話,剛才我們周總說是復合增長率30%,我大膽按照40%復合增長。2021年結束的時候,實現日均兩億。
  第一,我知道我們國家的改革紅利還沒有完全釋放,現在正在釋放,它會推動快件的大量增長。第二,我們的消費潛力巨大,二三線城市消費潛力巨大。第三,消費群體的消費觀念正在改變。
  一旦達到兩個億的時候,場景是什么呢?飛機晚點、貨都上不去、高速公路堵車、轉運中心爆倉。
  大數據如何助力快遞行業的升級?
  王文彬:逍遙子講數據,包括兩億筆包裹要用數據來推動,我更想聚焦這個數據,或者說大數據如何助力這個行業的升級?
  相峰:今天是一個DT時代,貫穿在整個業務的各個環節,就是所謂物流的全數據化。
  第一,從經營的方面,更好地理解客戶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沒有數據很難理解客戶的需求,要有針對性的來設計我們的服務產品,實現真正的分層差異化的經營。
  第二,大數據真正能夠幫到我們的運營,最難的是把客戶跟地址匹配起來,大數據把客戶的地址進路由,比較動態地匹配起來,提高運營效率,發現運營中哪些效率可以改進。
  周建:第一,大數據幫助我們的快遞從一個目的地到另外一個目的地。我們可以根據大數據應用和快遞運輸當中的時效預測和中轉率的預測,給到客戶更多的分區域設廠,設哪些品類,有更好的意見建議。
  第二,在運營體系上面,大數據對于快遞企業的應用,包括我們目前已經在做的自動物流的分析設計、末端細分分撿的應用、智能手機APP應用的指導,很多快遞公司都在做這方面的努力和嘗試。
  最后,在我們給客戶提供穩定的質量的快遞服務基礎上,我們每一天和末端消費者發生面對面的海量接觸,這是實際在發生的。
  現在對于我們業務員的要求,實際上是三個方面,就是標準、規范和溫度,我們不僅要服務標準要規范,而且要跟消費者產生的觸點要有溫度。
  通過快遞企業海量的觸點和流量,一定能夠幫助線上賣家做更好的精準營銷和針對消費者的分享體驗的增值服務,這是我們目前跟我們阿里集團原來的航旅事業群有啊,我們的百世匯通跟他們開始有深入合作,這是我要補充的。
  相峰:數據是有價值的,每天在業務過程當中,面對消費者有大量數據產生,這里就有兩個問題。第一,我們的數據反過來幫助商家,提升他們的服務品質,做好他們的營銷,就是讓數據產生價值,這個就帶來如何分享的問題。第二,所有數據價值的發生,要建立在數據安全和消費者隱私保護的基礎上。
  如何看待新商業模式?
  王文彬:最近也有一些新的商業模式,比如說人人快遞,甚至有人拋出來說廣場大媽也可以送快遞這樣的模式。你們怎么看待這個模式,你們覺得是未來嗎?
  金任群:首先未必是一個新模式。我不認為人人快遞、一號貨車這種創新,其實就是一種組織模式的改變,跟通達沒有區別,通達以50%、60%的連續增幅,在這么高的規模上達到今天的目標,本質上面通達就是互聯網企業,這是我的觀點。
  從業務模型來講,我們跟他們是在不同的空間里面,我們是屬于長距、低頻、高密度的一種服務。對于人人這種類型的,是短距高頻,完全是個性化的服務,我們在完全不同的空間里面,提供不同的服務,面對不同的用戶,滿足不同的需求。
  陳向陽:其實驛站也好、人人快遞也好,最終就是想解決末端派送問題。產品和平臺都要細分。
  相峰:人人快遞這種模式有兩個東西,一個它是在積極用互聯網技術,尤其移動互聯網技術,實現貨跟人之間的匹配。第二個,面對市場需求,它體現了一種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周柏根:國家對于這個行業首先要有經營許可,從業人員有資格證。第二,如果說利用大叔大媽送快件,從安全、信息管理、國家層面的管理角度來說,這是不可行的。

相關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