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8-03 09:36:08 河南日報農村版
關注中物聯
我國是物流大國,物流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最重要的現代服務業之一。但我國卻不是物流強國,物流業發展粗放,總體滯后經濟社會發展要求。
我國物流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物流系統性不強,網絡化程度低,呈現分散、獨自發展的態勢。基礎設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較弱。與制造業、農業、商貿聯動不足。物流速度慢、成本高、渠道不暢。物流業整體創新能力弱,不可持續問題突出。
目前,我國依賴“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產出、低效益、低科技含量”的傳統物流運作模式難以為繼,需要利用新技術、互聯網思維、模式創新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實現可持續發展,打造物流的“升級版”。
7月14日,國務院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把互聯網+高效物流作為11個重點行動之一,這足夠體現出國家對物流行業的重視,“互聯網+”也為物流業創造了一個新的思路,這將改變我國物流業相對落后的現狀。
物流,就是將社會產成品從廠商轉移到消費者,互聯網改變的不僅是物流的“動”,更重要的在于如何“少動”甚至“不動”,這背后是商品流通體系潛移默化的轉型升級。智能分倉技術將改變現有物流模式,做到貨物“不動”數據“動”,大幅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大數據預測將指導商家進行庫存前置,包括品類、規模、地域,以成本最低的方式提前運輸到消費地,待消費者下單后,再從最近的電商倉儲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做到“訂單未下,物流先行”。
互聯網帶來三四線城市、農村消費的變化,擴大了物流覆蓋半徑和縱深。電子商務縮小了城鄉差距,使農村用戶在網上也可以買到與大城市居民同樣的商品。互聯網帶來生產、消費、物流的改變會構筑新的商業流通體系。物流是一個不斷接力的過程,是社會資源實現合理調配的過程,互聯網讓社會信息從不對稱變得對稱,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物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管理科學技術等在物流領域的推廣和應用,互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將與物流業深度融合,讓物流更加“智慧化”、“智能化”,這些都會促進物流業的轉型升級與之相應,政府管理部門、物流企業也要學會用“互聯網+”的思維方式來思考,不斷優化行業的管理、運營、市場等各環節,構建高效透明、信息對稱、價格公開的社會化現代物流體系,讓中國物流步入互聯網+高效物流的快車道。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張國清在貴州、重慶調研時強調: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 何立峰在湖北、湖南調研時強調: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增效 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 丁薛祥出席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并致辭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
- 四川年內實現普貨車輛智能年審
- 長三角有色金屬產業規劃建設統一大市場
- 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全球第一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政策舉措加快制定——將深入開展夯基提質行動 探索建設賦能中心
- 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10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
- 國際綠色燃料聯盟在香港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