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2-03 09:24:31 北京商報
關注中物聯
全國兩會將至,供給側改革全面攤開,減稅是個繞不開的熱點。
財政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一般公共財政收入15.2217萬億元,僅比上年同口徑增長5.8%。這一增速比上年回落2.8個百分點,成為自1988年以來我國財政收入最低增速,也低于預算安排。
經濟下滑、結構性減稅初見成效、通縮風險上升,財政收入滑坡本是意料之中,然而在去年全國公共財政收入中,非稅收入達到2.7萬億元,逆勢大漲占比達18%,較2010年大幅提高12個百分點。
非稅收入主要包括專項收入、行政事業性收費、罰沒收入和其他收入,非稅收入大幅增長,難免引來用此“救急”地方財政的猜想,這樣的問題在一些資源大省格外引人注目。以煤炭大省山西為例,2011年,全省稅收收入占公共財政收入的比重是71.9%,到了2014年則下滑到62.3%,非稅收入占比上升了9.6個百分點。在內蒙古、甘肅等省份都出現了非稅收入增幅遠遠跑贏稅收增幅的現象。
減稅的大背景下,費成為極容易被忽視的灰色收入地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最怕出現稅與費此消彼長, 稅減下來了,費升上去了。一邊政府力推供給側改革,給企業減負降成本,一邊地方政府財政吃緊增費“小動作”不斷。
有河北煤炭企業稱,目前礦產資源補償費已經取消,但河道工程修建維護管理費、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以及其他各項附加費、建設費還在征收中,此外還有客水費,每噸水繳納2元錢。在一些地方,行政審批前置的各類技術審查、評估、評價、檢驗、檢測、鑒證、咨詢等,存在中介服務項目多、收費額高的問題,有的地方僅建設領域的行政審批中介服務就超過20項。
一直以來地方性的收費五花八門,可謂是筆“糊涂賬”,收費單位更是從省到市,甚至包括村委會,以煤炭行業為例,噸煤稅費負擔普遍占銷售收入的20%-30%,其中大部分項目是地方各級政府和社會組織設置。
在財政壓力增大的重壓下,“清費立稅”改革艱難行進,保證企業真正享受到減負的紅利考驗政府的執政效率,監管落實強度和預算立法的威力。財政收入與整個經濟運行情況密切相關,不是政府想收多少就收多少。特別是當前企業困難和經營壓力增加,政府要做的是放水養魚、讓利于企。
財政向來取之于民,但更要取之有道用之有方。警惕地方政府患上“非稅收入依賴癥”,越是在經濟有困難的時候,越關乎一個地方經濟轉型的成敗。財政收入正在進入新一輪減速,背后如何祛除各方阻力,保障對于經濟長遠發展、企業減負、百姓增收的拉動力,其實才是供給側改革的初心,也將為各項改革留下更多空間。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張國清在貴州、重慶調研時強調: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 何立峰在湖北、湖南調研時強調: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增效 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 丁薛祥出席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并致辭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
- 四川年內實現普貨車輛智能年審
- 長三角有色金屬產業規劃建設統一大市場
- 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全球第一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政策舉措加快制定——將深入開展夯基提質行動 探索建設賦能中心
- 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10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
- 國際綠色燃料聯盟在香港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