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3-29 09:23:21 人民日報
關注中物聯
2016年,“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經濟工作千頭萬緒,從何抓起?概括而言,應抓住三個重點。
其一,經濟轉型要堅持市場出清的原則。要充分認識到,結構調整與市場出清在經濟學上幾乎是同義詞。在生產過剩年代,所謂的結構調整就是包含了市場出清。當下,即使不能全部出清,也要基本出清。政府要拿出實招、詳招,剝離“地方平臺”和央企的不良資產,加快處理各種類型的僵尸企業和龐氏騙局。加快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在債務重組中,支持民企收購國企。通過一系列調整措施,讓經濟主體輕裝上陣,間接地減輕全社會融資成本,為深層次改革掃清障礙。
其二,知難而上,繼續深入開拓兩個市場。積極推進“一帶一路”、亞投行、絲路基金,以及反向操作、積極參與歐洲復興銀行等區域和國際機構等措施,在爭奪市場,消化國內過剩產能過程中,同時逐步改善全球治理秩序。在國內,中國是一個高增長、高儲蓄率的國家,同時又是一個貧困人口居多、居民消費率偏低的國家。因此,提高國民消費水平是經濟工作的當務之急,是實現國家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重大歷史任務,也一定是中國結構調整最終完成的標志性成果。圍繞農民利益的城鎮化戰略、戶籍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力氣要重點花在提高農民、農民工的各種收入與福利上。政府在2016年進一步擴大財政赤字、穩投資中,也應精準擴大用于支持幼兒園、學校、醫療、健康養老、旅游等公共服務業的投資,滿足居民的服務需要,彌補其消費“短板”,增強其幸福感和安全感。這些似為需求的政策,同時也實為供給政策。均需相關的制度改革為前提。
其三,加快改革創新是經濟轉型和中長期生產率提高的最強動力,同時也是短期內形成新的增長動能的源泉。但是在創新和新動能的設計和尋找上,關鍵要靠市場。因此,加快創新,就是要加快掃清能激發創新的市場機制培育中的各種制度障礙。其實,現實生活中的創新阻力遠不止于簡政放權、市場準入等問題。國企改革、知識產權保護、行業標準制定、要素價格改革不到位等,都在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創新。因此,短期內在集中精力處理債務包袱、消化過剩產能,穩增長穩社會的同時,必須同時毫無旁念,集中相當的精力抓緊改革,特別要強調研究改革。要研究為什么反復強調深化改革,以及國民與市場對改革仍不滿意的原因。只有真正對癥下藥,加快調整各方面的制度,才能真正大規模解放全社會的創新能力。
因此對我們而言,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或許是最有力的制勝法寶。從中國看全球,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很有力、被看好,相信中國經濟會一路走好。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張國清在貴州、重慶調研時強調: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 何立峰在湖北、湖南調研時強調: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增效 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 丁薛祥出席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并致辭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
- 四川年內實現普貨車輛智能年審
- 長三角有色金屬產業規劃建設統一大市場
- 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全球第一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政策舉措加快制定——將深入開展夯基提質行動 探索建設賦能中心
- 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10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
- 國際綠色燃料聯盟在香港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