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6-14 09:42:16 第一物流網

千億級規模的生鮮電商市場吸引物流“國家隊”EMS入場廝殺。第四屆京交會上,中國郵政速遞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市場部負責人陸宇對記者表示,今年,中國郵政旗下生鮮電商極速鮮將正式進入市場,極速鮮也成為重樹EMS品牌的重要平臺。
9成生鮮電商虧 國家隊能否突圍?
不僅如此,上海郵政EMS日前還與零公里達成戰略合作,并啟動了上海EMS極速鮮新鮮瓜果寄遞的配送項目,面向白領提供管家式即時物流服務。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極速鮮”,不禁疑問EMS什么時候開始做生鮮電商了?
事實上,早在2014年7月,《中國郵政報》就已披露了“極速鮮”項目,并曾通過陽澄湖大閘蟹、煙臺櫻桃、查干湖魚、廣東荔枝等試水生鮮電商,至今已試運營接近2年時間。
據了解,極速鮮是中國郵政EMS官方微信商城,現已正式上線運營,主營當季水果、農家產品和茶飲沖調,在時效上保證24至48小時內將產品送達。
EMS的先天優勢
首先,EMS是中國規模最大、網絡覆蓋范圍最廣的快遞物流綜合服務提供商,無需重資新建倉庫。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EMS業務范圍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所有市縣鄉(鎮),通達包括港、澳、臺地區在內的全球200余個國家和地區,營業網點超過4.5萬個。
其次,中國郵政速遞物流具有國資背景,是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國有股份有限公司,一方面可以獲得政府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具備先天的政策優勢,EMS往往被包含在各類試點政策或扶持政策的首批名單之中。
EMS的發展短板
第一,渠道單一。EMS極速鮮的唯一銷售渠道為微信商城,目前還沒有網站和APP。相比之下,順豐優選、本來生活、每日優鮮,甚至是倒下的美味七七都是網站、APP、微信商城全渠道銷售的。
第二,產品種類和數量過少。EMS極速鮮主營當季水果、農家產品和茶飲沖調三個品類,共69個產品。而順豐優選僅精選品類就有8個,本來生活有12個大的產品品類,每個大品類下又分為數個小品類,產品數量也大大多于EMS極速鮮。
第三,不具備價格優勢。以山東大紅燈櫻桃為例,EMS極速鮮的售價為99元3斤裝,與順豐優選售價持平。
第四,物流與電商的關系十分緊密,可是在經營運作中二者仍有巨大差異,EMS在物流配送上的優勢不可忽略,但其電商運營經驗仍是短板。
9成虧損狀態
縱觀整個行業,生鮮電商正處于冰火兩重天之中。
一邊是資本青睞的藍海,根據艾瑞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為47.1億元,增長80.8%,預計到2017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將突破1000億元。同時,生鮮電商市場也獲得了資本的高度青睞,據不完全統計,進入2016年以來已有10余家生鮮電商獲得了新一輪融資。
9成生鮮電商虧 國家隊能否突圍?
而另一面則是有一大批生鮮電商倒下了。今年4月,美味七七發布公告稱,由于公司收購方突然退出,使得公司資金流出現問題,管理層被迫在倉促中暫停營業。此前,美味七七曾獲得亞馬遜2000萬美元投資。倒下的并不只是美味七七一個,還有優菜網、上海天仙配、濟南買菜網、福州家百福、小鮮e站、土淘網等一批生鮮電商停運、轉讓或轉向其他方向。
這也暴露出了整個生鮮電商行業成本高、燒錢、虧損難以盈利的現狀,而這種現狀在短期內仍將繼續。
由于生鮮產品必須冷藏,對倉儲和配送的要求相對較高,而冷鏈物流比起傳統物流更加費錢,因此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和投入。加之,生鮮產品在配送過程中的損耗和成本也偏高。有數據統計,生鮮電商的物流損耗普遍在5%-8%,有的甚至超過10%;在配送成本方面,基本都超過20%。
因此導致生鮮電商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平臺短期盈利困難,虧損和巨虧成為了行業普遍現象。根據中國農業生鮮電商發展論壇上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在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中,實現盈利的只有1%,基本持平的有4%,有88%略虧,剩下7%則處于巨虧狀態。
此外,隨著巨頭和創業者的涌入,生鮮電商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不少企業為了搶奪用戶而陷入了價格戰的漩渦之中,盲目補貼用戶、不考慮企業承受能力的大規模燒錢模式將企業帶進了“死胡同”。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