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11-17 11:12:47 中國經濟網

11月16日,中國的“雙十一”不僅是消費者和電商的盛宴,也是快遞企業的一個“金礦”。國家郵政局曾預計,今年“雙十一”當天產生快遞訂單超過10億件。盡管今年消費者普遍感覺快遞到貨速度比往年快了許多,但一些快遞公司野蠻裝運、投遞服務質量打折,或因爆倉無序占道遭投訴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事實上,從“雙十一”到春節歷來是快遞行業的傳統旺季,也是各大快遞企業攻城略地的大好時機。在以數字論英雄,以規模話短長的思維定式下,各大快遞企業一貫極為看重“雙十一”當日的件量數字。更為重要的是,今年是快遞企業扎堆上市,行業走向資本之路的重要一年,圓通、中通已經完成上市,順豐借殼鼎泰新材(50.060, -0.41, -0.81%)、韻達借殼新海股份(52.100, -0.37, -0.71%)也將到位,顯然,今年“雙十一”已成為快遞企業完成華麗轉身的重要時點,各家快遞企業也似乎比以往更需要一份靚麗的“雙十一”成績單,來為資本市場注入強心劑。
然而,面對這場業績“大考”,行業龍頭企業順豐速運卻在今年“雙十一”反其道而行之,執行了頗具勇氣的“限流”政策。順豐內部人士對此解釋為,這是為了確保業務高峰時期順豐的服務品質和客戶體驗始終如一,在重新梳理、規劃高峰業務資源后,決定將優先保障長期合作伙伴的服務體驗,采取“限流”措施。”
一家即將成為上市公司的企業,在“本該”追求更大利潤和規模的時候,卻推出更務實的舉措,以確保不降低服務質量和聲譽,這也是這家快遞企業延續其不走尋常路,尋求差異發展的傳統。
在民營快遞企業中,順豐的形象有點特殊,其品牌和口碑在業內首屈一指。作為最早的幾家快遞公司之一,順豐初期和其他企業一樣采取加盟制,在那個野蠻擴張攻城略地的年代,順豐第一次走上差異化道路,在2002年完成加盟改直營,于深圳設立企業總部。此時加盟與直營的模式之爭還未顯現,各家公司仍然停留在多買車才能多拉貨這個“小目標”上,順豐第二次走上差異化道路,于2009年成立航空公司,開始大規模擴充航空運力。插上翅膀的順豐一發不可收拾,“精、準、快、信”成為順豐最大的特色。日益增長的件量對信息化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順豐第三次走上差異化道路,率先成立科技公司,對公司進行系統性信息化改造,用信息技術打造標準化的管理流程。
數據證明順豐的選擇搶占了市場先機。根據國家郵政局《關于郵政業消費者申訴情況的通告》統計,2015年度全國每百萬件快遞有效申訴數平均為13.38 件,而順豐月平均申訴率僅為 2.06 件,在國內第三方快遞服務企業中排名第一。2015 年,我國快遞市場業務量達到 206.67 億件,業務收入達到2769.60 億元,而順豐僅憑17億票的業務量,就換來了481億元的營業收入和11億元的歸屬凈利潤,業務平均單價高達23.81元,2013年到2015年,順豐速運物流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25.05%、17.55%和20.42%,競爭優勢異常明顯。
今年的“雙十一”,順豐再一次走上差異化道路,通過“限流”措施保障服務質量與客戶體驗,順豐的選擇無疑有利于保證它在商務快遞和中高端快遞中的地位。盡管這并非是企業追求利潤與規模化的常規做法,但欲成為上市公司的順豐卻大膽取舍,以此推進企業的轉型升級。從業績承諾來看,順豐在2016年度、2017年度和2018年度預測實現的合并報表范圍后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分別不低于21.8億元、28億元和34.8億元。順豐2016年半年度財務報表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60.87億元,歸屬母公司凈利潤為17.53億元。加上旺季的發力,本年度順豐當可輕松超出凈利潤承諾。順豐亮眼的業績表現,是對順豐總裁王衛多年來專注于高品質服務的肯定和回報。
可以預見的是,順豐未來將持續專注于服務品質的提升,打造大而強的中國快遞企業。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