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11-21 10:59:20 澎湃新聞

"沒有數據,做互聯網金融是胡說八道。"
在11月19日舉辦的2016外灘國際金融峰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馬云做出了上述表示。
馬云闡述了互聯網金融公司必須具備三個核心能力:數據、信用體系、基于大數據的風控體系。
馬云認為,傳統企業做互聯網金融主要是立足于解決痛點,而新興企業做互聯網金融則是創造并發現新的需求。
以下為馬云發言實錄:
主持人: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串的新概念、新名詞,像IP、電商,諸如此類。每一年甚至每半年,都會有一些新的名詞。最近我們也聽到一個新的名詞,我們也跟他一起起舞,沒辦法,就是新經濟。所以我們接下來請他在座位上回答我的問題,他經常回答我的問題很客氣。
請問阿里巴巴的董事局主席馬云先生,新經濟跟全球城市,有什么關系?我們掌聲鼓勵馬先生。
馬云:不好意思,沒準備。今天講新金融,普惠金融,我的理解,就是解決了八二理論。原來傳統經濟過程中解決二八,就是金融機構只要服務好20%的大型企業,大型機構,能夠帶動80%的成長。過去30年中國這么做。普惠金融要解決的,就是八二理論,如何支持80%沒有得到支持的中小企業、消費者。所以二八和八二,我看來簡單講,就是普惠,你普及的是20%的人還是80%的人。
第二大家都講互聯網金融,也是在這個論壇上提出了互聯網金融,那時候是編出來的。
主持人:那時候你是“攪局者”。今天說新金融,你用什么詞代替?
馬云:是不是互聯網金融,要有三個必備要素,這三個必備要素,有了未必做得好,但沒有,肯定做不好。
第一是數據,數據的關鍵不在于是社交的好還是電商的好還是O2O的好,關鍵在于豐富度。要有社交,也要有電商,也要跟電商似乎毫無關系的數據。數據的豐富度、廣度、厚度極其關鍵。沒有數據做互聯網金融,我認為是胡說八道。
第二,要解決普惠的80%,要建立一個強大的信用體系的建設。這個信用體系必須基于數據,跟傳統的信用體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沒有信用體系的建設,幾乎沒辦法做到兩三分鐘放貸款。
第三,就是基于大數據的風控體系,而不是基于IT的風控體系。
這三個要素,是判斷你這家公司是否具備做互聯網金融的核心能力。數據能力,數據不僅要有豐富度,更要有計算處理能力,第二,基于數據的信用體系建設,第三,基于數據的風控體系。三個體系具備的情況下,稱之為具備了做互聯網金融的條件。
剛才有同事講幾萬家P2P進來,認為具備這三個的,屈指可數,幾乎沒有。另外我聽大家交流,在觀察過程中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傳統金融更多想的辦法是找到痛點,解決痛點,而新金融要找到的是創造,發現那些可有可無的需求,創造發現新的需求。傳統金融講的很多問題是發現客戶痛點,解決痛點,而我們的角度,是創造和發現那些可有可無的需求,簡單理解,“消費”,消,就是可以消耗的東西,費,就是可以浪費的東西,這兩個字如果讓政府干,比較難,但是都是在以市場和企業驅動,可能比較好一點。
主持人:您剛才提到數據能力、信用能力、風控能力,我的問題可能犀利一點,真正要做這到三個能力的公司并不太多。是不是意味著本來新經濟、創新能夠希望在這個市場上有更多新的競爭主體進來,如果您這么一講,會不會向幾個大公司集中,其他人幾乎沒有機會?
馬云:yesorno,關鍵你想做什么。我們螞蟻的思考,我們覺得任何一次技術革命,前20年左右,基本是技術公司的角逐,大家對技術的角逐,包括對計算的技術、數據的技術、風控的技術,這是我們做平臺的思考。所以做平臺的,真不會太多,大公司一定不會很多。小公司一定會層出不窮。所以如果你是一家平臺公司,第一使命是幫助別人成功。
今天螞蟻金服的核心思想是把數據風控能力、獲得數據的能力、處理數據的能力,特別是信用能力,必須進行普惠,跟其他所有的金融公司共享,不是分享,分享跟共享,是有差異的。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讓螞蟻變成真正的普惠,促進整個社會的進步。任何單一一家公司,“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要是村里就你最有錢,一定會把這個地主給剁了,所以要大家都有錢,你稍微多一點點,可能問題不是太大。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