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已突破300億件
發布時間:2016-12-20 10:17:39 國家郵政局
關注中物聯
國家郵政局宣布,截至12月20日,2016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已突破300億件,繼續穩居世界第一。這也標志著“十三五”時期快遞業發展取得“開門紅”。
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第300億件快件產生于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是當地一位茶農通過中通快遞遵義湄潭網點寄出的茶葉。近年來,得益于快遞“向西”、“向下”工程的實施,我國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已提升至80%,每年帶動農副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數千億元,僅2016年前10個月支撐全國農產品網銷額就超過1000億元,行業在助力廣大農民利用網絡打開市場、盤活渠道、增加收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今年以來,我國快遞業延續“十二五”時期高速發展的勢頭,并呈現穩中有進、進中向好的趨勢。數據顯示,今年1-11月,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278.9億件,同比增長52.8%;業務收入完成3544.1億元,同比增長44.3%。其中,11月份快遞業務量完成37.6億件,同比增長44.5%,成為史上“最忙快遞月”,日均快遞業務量超過1.25億件,是去年同期的1.4倍。在剛剛過去的“雙12”,全天郵政企業、快遞企業共攬收快遞包裹1.76億件,比去年同期增長55.75%。
在前三季度GDP增速僅為6.7%的背景下,我國快遞業保持持續高速發展,年業務量突破300億件大關,首先得益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快遞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動能。隨著電子商務、制造業、農業等關聯產業升級,快遞業上游產業環境逐步優化,快遞自身提高服務供給質量和效率的需求迫切,多元、規范、精細化的供給模式正在加快形成。其次,也得益于“互聯網+”為快遞業創新發展提供了新引擎。快遞業對接供需兩端,企業積極提高服務匹配能力,服務于各行各業、服務于新經濟的生態體系建設開始起步。第三是得益于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快遞業國際化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一帶一路”戰略步入務實合作階段,中國制造“走出去”步伐加快,快遞企業訂單處理、跨境運輸、海外倉儲、境外投遞等能力逐步提升。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放管服”改革為快遞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新助力。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程序不斷優化,商事制度改革進一步推進,有力地推動了社會資源有效聚合,持續釋放了快遞市場活力。國家郵政局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堅持放管結合,對于規范市場秩序,促進快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起到了積極作用。
當前,我國快遞業緊抓“互聯網+”興起的機遇,依靠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建設,加快形成了較為全面的基礎網絡,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十二五”期間,快遞業務量和業務收入分別增長了7.8倍和3.8倍;快遞服務公眾滿意度從68.7分提高到74分,時限準時率水平總體保持平穩。在各級地方政府和郵政管理部門的積極支持下,郵政、快遞企業實施大投入,基本實現了“兩大建設”成果:一是大網絡,18.3萬處快遞服務網點遍布城鄉,全國新建、在建快遞物流園區超過200個,干線車輛超過20萬輛,已有3家自主航空公司,運營全貨機81架;二是大品牌,已有6家年營業額突破300億元的品牌企業,同時,電子運單、自動化分揀、智能化終端技術廣泛應用,智能快件箱、快遞公共服務站、連鎖商業合作、第三方服務平臺等創新模式不斷涌現。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張國清在貴州、重慶調研時強調: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 何立峰在湖北、湖南調研時強調: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增效 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 丁薛祥出席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并致辭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
- 四川年內實現普貨車輛智能年審
- 長三角有色金屬產業規劃建設統一大市場
- 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全球第一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政策舉措加快制定——將深入開展夯基提質行動 探索建設賦能中心
- 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10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
- 國際綠色燃料聯盟在香港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