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06-27 17:37:21 中國財經時報網

6月23日,云鳥科技在北京召開主題為“智控·賦能新零售”的“鳥眼系統”2.0升級品牌戰略發布會。面對新零售迅猛發展的大趨勢,針對物流城配行業的現實痛點,云鳥科技CEO韓毅從市場全局出發,以戰略性的前瞻眼光分享新零售趨勢下城配供應鏈的發展思路。
韓毅以云鳥科技鳥眼2.0系統為例,對未來城配市場的發展提出可行性方案:通過IT科技的智能手段提升城配服務質量,幫助企業在新零售浪潮中迸發活力。
云鳥科技CEO韓毅
新零售物流需求由“推式”變“拉式”
韓毅表示傳統零售通常以廠商來驅動,通過產能水平和一些有限的市場調查,廠商去安排生產,再通過一層一層的經銷商,最終送到前端的零售網點去,這是一個由廠商發起的推式供應鏈。這樣的模式滯后于市場的需求,靈活性不夠,容易造成生產過剩或供應短缺。
真正的新零售未來會改成拉動式的供應鏈,它的特征是由消費者在零售網點產生的需求去倒拉上游的定單,一層一層進行定單啟動,零售端沒有接到訂單,后端就不會生產。換言之,生產的物品與真實的消費需求相對應,通過前端數據支撐,可以進行精細的個人商品定制,對比傳統廠商根據預估來進行生產銷售的模式前進了一大步。于是,在新零售趨勢下,要求物流的響應速度和服務水平能和商品流通機制相匹配。對習慣于由廠商驅動的傳統城配行業來說,需要改變,需要轉型,甚至需要刮骨療傷般的革新。
鳥眼2.0啟動環節
韓毅同時指出,新零售的發展還會帶動線下零售網點的增長。有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有700萬的零售網點,其中有300多萬家的便利店,60萬的夫妻店,還有各種各樣的超市。煙草局的數據顯示中國大概650萬香煙零售點,而很多飯店、藥店沒有包括進去,包括修車、輪胎,所有加在一起大概1200萬到1300萬。未來五年十年將有9億人生活在城市,品牌商和零售端之間的距離會變得越來越短,在這個大潮變革中,能預見到品牌、定位、流通速度、倉儲在未來五到十年會有驚人變化。
傳統物流服務模式在新零售時代露出短板
韓毅認為,交付困難一直是困擾城配的一大難題,交通堵塞、大車進城、大卡車停靠、搬貨、清點回單、車輛管理、車身結構、管理價格、時節波動、司機選擇等等問題,都需要用IT和科技來解決。
第一個難點是車輛的選擇問題。司機的經驗、交付質量、車型、時間會影響定價,城配高峰期和波谷期的運費價格也不一樣,波動的因素比較多。第二個難點是流程管控問題。由于缺乏實時的數據反饋,城配過程成為“黑箱”無法監管。第三個難題是排線問題。物流傳統做法是靠人工來進行排線,包括運力安排和采購價格,不僅效率低而且效果不夠理想。
韓毅強調,只有通過接入IT數據,運用科技力量去整合物流的各個要素,把運送流程透明化,加入標準的評價體系,讓城配變成可選、可控、可靠的服務體系。
鳥眼2.0系統全面提升城配效率和體驗
云鳥科技發布的“鳥眼1.0”已經用智能化手段實現了全流程自動化的城配服務,保證了交付品質,如今發布“鳥眼2.0”的升級版本,是對功能進行進一步優化。
“鳥眼系統發布的初衷是不僅服務要好,而且使用簡單。”韓毅指出鳥眼系統的服務核心。“‘鳥眼’可以理解成是城市配送的一個控制臺,這個控制臺能簡化貨主的任務,把操作使用和感受都簡化掉。‘鳥眼2.0’升級系統會在全國落地,在全國一百多個城市做配送,各地的運力資源均可集成在鳥眼上,同時全國范圍內所有的信息都是透明的。“鳥眼2.0”升級系統將整合全國的物流資源,更有效地服務客戶。”
云鳥科技鳥眼研發團隊
云鳥科技CEO韓毅表示:“云鳥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只專心致志做一件事情,就是要矢志不渝地幫貨主把城市配送或者城市交付做到底。把城市配送變得既簡單又便宜,既高效又優質。云鳥將給消費者提供最好的SKU,讓貨主把更多精力集中在新零售的其他環節而無需費心物流。這是物流企業職責所在。”
深耕細作,矢志不渝。云鳥科技創造性地運用科技手段,積極為新零售浪潮下的企業提供優質物流服務,同時給未來城市配送的發展提供新思路。新零售的號角才剛剛吹響,物流改革的序幕才剛拉開,未來物流和科技的結合將會更加緊密。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