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物種”造就新職業 阿里零售帶動63萬北京就業人口
發布時間:2018-01-10 09:27:00 北京商報
關注中物聯
電子商務不僅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同時也推動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入,為此電子商務企業需要通過不斷創新商業模式,持續為市場注入活力。1月9日,阿里巴巴集團發布“2017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顯示,隨著數字經濟的崛起,互聯網企業作為新經濟新動能的代表,發展勢頭強勁,帶動了千萬人就業。就北京市場而言,阿里平臺直接創造的交易型就業人口達到63萬人。分析稱,在各地互聯網經濟長尾效應下,特色買賣、細分產業層出不窮,就業正從工業時代的千人一面,向數字經濟的千人千面轉變。
根據報告顯示,互聯網企業孵化出的創新商業模式,成為當前開啟就業新入口的主要途徑。以10省(市)為例,阿里平臺直接創造的交易型就業(不含物流、電商服務業等支撐型就業)分別達到:廣東省283萬,浙江省172萬,江蘇省112萬,上海市89萬,北京市63萬,山東省61萬,福建省58萬,河北省42萬,河南省36萬,湖北省28萬。與此同時,圍繞電商產業鏈衍生出的新“物種”新職業不斷壯大,創造了更多就業形態。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曾指出,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穩增長的重要目的是為了保就業、惠民生,既要適度擴大總需求,圍繞改善民生來擴大消費,又要依靠創新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結構優化升級。此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強調,要創造更多新崗位、培育就業新增長點。
從此次阿里發布的報告來看,各省發展互聯網新經濟體所搭建的科技與商業,正轉變為對當地創業就業的賦能,有力支撐著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就業,并正在被廣泛提倡和推廣開來。同時,在各地互聯網經濟長尾效應下,特色買賣、細分產業層出不窮,就業正從工業時代千人一面的特點,向數字經濟千人千面的特點轉變。
實際上,如阿里等新經濟形式已經成為商業經濟發展新時期開拓就業的主要渠道。在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室副主任宋錦看來,當前,我國勞動力供給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傳統行業難以為新增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且在未來面臨新技術革命的潛在挑戰。
從年齡結構上看,我國人口正面臨迅速的老齡化。數據顯示,從2002到2027年我國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將翻番,大批年長勞動者在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集中退休。但在技能結構上,我國從上世紀末開始實行高等教育擴張政策,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數從1999年的85萬迅速增長到2015年的738萬,如果進一步考慮適齡學生的數量變化,新增勞動力的素質整體上將會被迅速改善。傳統產業對高技能勞動力的吸納效果非常有限。更進一步來說,有研究表明未來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將大規模改變傳統就業結構,80萬個低技能的工作崗位在這一過程中被淘汰。如何通過阿里等新技術企業幫助勞動力適應未來經濟的變化和發展是全球矚目的重要話題。
宋錦稱,在解決中國結構性就業矛盾的過程中,阿里等互聯網高技術企業、平臺賦能型商業生態等新經濟形式,以鮮明的市場化特征和充分的靈活性和公平性,成為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發力平臺。一方面,新經濟創造的就業由于其形式更加靈活、進入門檻低、鼓勵創業,能夠有效吸納轉移分流的勞動者、顯著緩解就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壓力。另一方面,在就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女性、年齡較大、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勞動者等脆弱群體遭受的影響更大,新經濟創造的就業崗位能夠顯著糾正這種偏差性影響。此外,經濟提供的就業崗位具有鮮明的中高技能導向和青年導向特征,能夠重點解決新增勞動力就業問題,讓全社會對當前和未來就業結構調整的適應能力大幅提高。
“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解決性別歧視、身份歧視問題需要公共政策的完善,更需要發揮市場力量的積極作用。不論是經濟結構轉型、行業產能的調整、還是人工智能發展,都以做大蛋糕、促進中長期經濟和社會發展為目標。”宋錦表示,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和鼓勵新經濟對于創造新型就業、增強市場流動性的作用。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張國清在貴州、重慶調研時強調: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 何立峰在湖北、湖南調研時強調: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增效 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 丁薛祥出席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并致辭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
- 四川年內實現普貨車輛智能年審
- 長三角有色金屬產業規劃建設統一大市場
- 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全球第一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政策舉措加快制定——將深入開展夯基提質行動 探索建設賦能中心
- 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10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
- 國際綠色燃料聯盟在香港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