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3-21 09:51:23 經濟觀察網

3月20日,中央企業電子商務聯盟在京召開一屆二次會員代表大會暨2018年度工作會議,正式發布中央企業電子商務協同發展指數及報告,首次全面系統介紹央企電商業務發展現狀及央企電商聯盟成員單位協同發展情況。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互聯網+”,在科技變革、產業革命、消費升級的驅動下,中國電子商務發展步入規模持續增長、業態不斷創新、結構日趨優化的新發展階段,央企電商發展明顯加速,央企電商業務在規模、質量等方面,均實現高速發展、持續提升,甚至在部分領域實現局部領先,央企電商進入創新發展新時代。
報告指出,從全球范圍和中國實踐看,跨境電子商務尤其是跨境B2C(企業對個人)業務日益活躍,B2B(企業對企業)業務成為新的增長點。互聯網核心企業平臺化、生態化趨勢明顯,全球跨國企業和中國中央企業發力產業互聯網生態,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科技亮點為電子商務發展提供創新動力和變量。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互聯網對實體經濟的滲透和融合將進一步深入,B2B和產業電子商務成為新風口。
首次發布的中央企業電子商務發展綜合指數,是央企電商聯盟在國資委指導下設計的從規模、結構、增速、模式、平臺和行業等方面評估中央企業電子商務總體發展狀況的衡量指標,同時,央企電商聯盟從綜合實力、產業影響力、創新能力等維度,對各中央企業電子商務業務發展狀況進行評估,形成了中央企業電子商務發展對比指標體系。
中央企業電子商務發展綜合指數顯示,目前,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97家中央企業中,73家中央企業開展了電子商務業務,31家中央企業成立了獨立的電子商務企業。央企電商在中央企業主業所在行業均有涉足,其中建筑、電力行業交易總額明顯領先,石油石化、冶金、軍工緊隨其后。央企電商以2B業務為主,交易總額占到85.42%。央企電商主要依靠自建平臺,自建了電子商務平臺的中央企業為71家。2017年,中央企業電子商務總成交金額為29245.4億元,同比增長114.8%;央企電商企業總營業收入4055.6億元,同比增長241.6%。中央企業電子商務注冊用戶數再創新高,其中B2B注冊企業總數231.69萬家,B2C注冊用戶總數7.62億人。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深入推進,電子商務業務正成為中央企業創業創新工作的試驗田,各中央企業在技術、產品和盈利模式等方面的創新層出不窮。報告評選出中央企業電子商務十佳創新案例,以國網電商、歐冶云商、中石化易派客、航天云網、五礦五阿哥等一批央企電商企業結合行業實際和主業優勢,在產品、業務、模式創新方面積極探索,取得良好成效,形成了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市場影響力逐步提升,為其他中央企業電商業務發展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報告同時指出,中央企業電子商務目前雖然已有相當的業務規模,但發展空間依然巨大,同時各企業在運營能力、競爭能力、品牌認知度、產業和社會影響力等方面都還有進一步提升的潛力。
國務院國資委相關廳局負責人表示,央企電商聯盟建立了互聯互通、跨界融合、驅動創新的新機制,不斷驅動央企電商產品創新、業務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打造共享共贏央企一體化電商平臺,推動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助力產業轉型升級,促進了央企電商服務行業的發展,為國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央企電商聯盟秘書長、國網電商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委員樊濤介紹,央企電商聯盟自2017年7月成立以來,在國務院國資委指導下,以深入貫徹落實“互聯網+”行動計劃、打造合作生態體系、推進供給側改革、深化務實合作為己任,目前已有45家中央企業及15家地方國有企業加入聯盟,形成了中央企業電子商務發展新合力。
下一步,央企電商聯盟將立足國家戰略,高站位高起點,圍繞技術合作、資源共享、聚攏采購、聯合評價、戰略渠道等領域,充分發揮央企電子商務平臺的橋梁樞紐作用,在跨境電商、工業互聯網等領域不斷創新合作模式,推動成員單位務實合作,加快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電商業務中的研究應用,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打造國民經濟數字化和產業電商化的“骨干網絡”。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