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5-07 09:33:26 騰訊網

隨著大眾環保意識的覺醒,綠色物流這個理念開始被頻繁提起,新能源物流車像旋風一樣開始受到市場的推崇,但與此同時,續航里程不足、路權不明等相關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新能源物流車產業的發展。
廣闊的市場前景以及良好的政策支持,成就了新能源物流產業發展“最好的年代”,但野蠻生長的背后,痛點也逐漸凸顯,因此如何構建良性、綠色的“物流運輸”就成了業內外最關心的問題。
在此背景下,由全國新能源汽車運營產業聯盟主辦,中國電動汽車網承辦的“2018首屆中國綠色物流節”近日在南京開幕, 600多位行業大咖就如何構建綠色物流這一話題展開了討論。
市場前景巨大,政策加持, 這是“最好”的時代
經過了近5年的發展,電動物流終于走上了前臺,但是,從客觀數據上來說,目前電動物流車無論是從新能源汽車行業還是物流車行業來說,占比都比較低。以2017年為例,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79.4萬輛,而電動物流車產量12.5萬輛,僅占到15.7%;而當前整個物流行業存量有超過2000萬輛燃油物流車,純電動物流車當前市場滲透率也僅有2%。
但恰恰如此,也正是說明了新能源物流車的巨大前景和市場容量。根據高工產研電動車研究所(GGII)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電動物流車產量12.5萬輛,同比增長118.8%。預計到2020年全國電動物流車產量有望達到20.6萬輛,市場滲透率將達到21.9%。而未來五年,國內電動物流車產銷量的年復合增速有望超50%,增量規模達百萬輛。
一個產業的發展,除了對市場前景的把控,也離不開好政策的加持。“目前從大的政策體系來看,中國整個新能源汽車發展體系已經構建,國家的政策體系是最全面的,從行業的財政補貼、研發支持、基礎設施等綜合利潤來看也是最大的。”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車與財稅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方海峰認為。
2017年9月,交通部、發改委、工信部等14個部門聯合發布《促進道路貨運行業健康穩定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明確指出國家將全面推動城市貨運車輛電動化進程,其讓物流貨運轉型新能源得到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隨后,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意見》,鼓勵快遞物流領域加快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和滿足更高排放標準的燃油汽車,逐步提高新能源汽車使用比例。
除了國家政策的支持外,各地方政府也紛紛提出了物流車電動化規劃,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共有28個省市明確了電動物流車運營規劃,電動物流車的普及已經勢不可擋。
野蠻生長,痛點凸顯,這也是“最壞”的時代
事實上,進入2018年,純電動郵政、物流、快遞用車的需求不斷增加,一方面由于網絡購物以及物流、快遞行業的迅猛發展,另一方面純電動車型隨著環保壓力的加大或迎來需求的井噴。隨之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如市場低質低價競爭、產品同質化嚴重、續駛里程不足、電池衰減嚴重、售后服務不完善、車輛故障率高等。
問題一:產品質量跟不上
雖然無論是從單位運營成本,還是綜合運營成本來看,電動物流車相對于燃油物流車都有顯著的優勢。但國內現有的電動物流車多數是在燃油車的基礎上,通過傳統底盤和動力電池等關鍵零部件的“勉強拼湊”之作,秉承少改動和少改造的原則,拆掉發動機、變速箱,直接換上電動機和蓄電池。
此外,部分廠家更是直接購買其他品牌的底盤和車殼回來改造,讓人感覺技術含金量不足,但若想滿足市場的需求,還需要做的更多。
問題二:“充電難”“停車難”仍是核心問題
“目前,在新能源物流車推廣方面,存在‘停車難’、‘充電難’兩大核心痛點。盡管不少城市已經建有多個公共充電站,但是物流城配行業行駛有自己的路徑,充電頻次、充電需求也有一定的行業特殊性,這就造成城市內適合物流車充電的站點少,不方便;有電容的場站沒有停車位;有停車位的場站往往電容非常有限;如果物流城配企業自己建站,成本高,還不安全。”浙江萬馬奔騰新能源產業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劉進強的一番發言,直接點出了物流車充電的痛點。
問題三:路權開放處于不充分、不平衡的狀態
對電動物流車來說,還有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路權”。據行業人士預計,2018年,電動物流車市場產量預計將達到10萬輛。可見,生產制造商對電動物流市場非常樂觀。實際上,沒有道路通行權的支撐,純電動物流車的發展很難有量的突破。
目前,各個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對各類重型車、貨車尤其是柴油車進城限制極為嚴格,雖然放開、放寬對電動物流車的“路權”限制的城市越來越多,但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城市的電動物流車卻并沒有享受到與純電動公交車同等的通行待遇。
由于沒有出臺通行證發放標準及相關管理細則,純電動物流車成了監管模糊地帶,導致很多時候電動物流車與燃油物流車仍被“一視同仁”。沒有路權,司機上路就會被扣分、罰款,使用純電動物流車的積極性也會受到很大打擊。雖然目前各個新能源推廣示范城市已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發文支持,但離具體落實還有一定差距和難度。
新能源物流是物流領域里面出現的一個新生態,要想實現具體的操作,還需要邁過技術坎和政策坎。盡管如此,電動物流車作為城市配送重要的裝備支撐和配送過程當中構建產業鏈各個環節的信息平臺,它所帶來的需求是10萬億值,要抓住這個苗頭性的需求來培育它的發展能力,這是整個行業、整個產業鏈的責任。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