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6-29 09:44:36 新浪

在電商發達的今天
你的生活
有一天能離開塑料嗎?
身在深圳
想吃大澳大利亞牛排、新西蘭奇異果
只需打開手機下單
就會有新鮮食材飄洋過海送進家門
看中了新款包包、衣裙
付款后等待數日
便會有快遞小哥送貨上門
……
然而在人們
獲得昔日無法想象的便利時
由快遞包裝盒、塑料袋等造成的污染
卻在世界范圍內
引起廣泛注意
2018年6月5日,聯合國環境署首次聚焦一次性塑料污染問題,發布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塑戰速決”,呼吁世界,齊心協力對抗一次性塑料污染問題。聯合國環境署稱,如不加以限制,到2050年,海洋里的塑料垃圾將比魚類還多。
每天的生活中,人們總是不經意間就要與塑料袋打交道。 此時此刻,還有多少人記得一條已經“泛黃”的新聞:2008年6月1日,我國正式實施“限塑令”,從那天起,中國境內各大超市、商場開始對免費塑料袋說“不”。然而,十年過去,“限塑令”在商超、門店等行業效果不一,而網購、快遞、外賣等新業態又給“限塑令”帶來新的挑戰。“限塑令”十年,限塑依然任重道遠。
現狀
塑料袋仍然如影隨形
2007年12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通知規定,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該通知被社會稱為“限塑令”,目的在于引導、鼓勵大眾合理使用塑料購物袋,促進資源綜合利用,從而進一步保護生態環境健康持久發展。
限塑令推出的時候,市民王珍還在大學校園讀書,而今她早已為人妻、人母。在她的生活中,與塑料袋打交道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
超市里提供的免費連卷的塑料袋。
每天下午下班后,王珍不會直接回家,而是到小區附近的超市購買新鮮蔬菜、肉類,為一家人的晚餐及第二天的早餐做準備。 在超市的水果區和蔬菜區,四處可以看到連卷的透明塑料袋。就算只買幾個西紅柿、半斤菜心,超市工作人員也會盡職盡責地用塑料袋將它們分類裝好,再稱重、用價簽封口。逛完超市,王珍的購物車里已有多個裝著食材的塑料袋。
在將精心挑選的食物拿到買單處結賬,收銀員問上一句“要塑料袋嗎?”時,王珍往往才發現,自己忘記將購物袋放進背包,只好花錢另外購買塑料袋。在實施“限塑令”之后,大部分大型超市均在其塑料袋上印有尺寸、規格和可回收標志,厚度也符合國家標準,并且標上相應價格供消費者購買使用。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從“限塑令”實施至2016年,全國商超塑料袋使用量普遍減少2/3以上,累計減少塑料購物袋140萬噸左右,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近3000萬噸。
雖然在超市使用塑料袋需要支付一定費用,但選擇付費使用的年輕消費者不在少數。一個星期買上幾次塑料袋,王珍早已習以為常。而王珍的母親雖有攜帶購物袋外出購物的習慣,但事實上,她也并非和塑料袋“絕緣”。“媽媽比較看重食物的新鮮度,她一般會早起到菜市場買菜。”在菜市場這樣的小型商貿市場里,攤主免費提供塑料袋的現象仍普遍存在。尤其是當市民購買帶水的海鮮、帶血的肉類時,市民往往還會向攤主索要多個塑料袋,攤主也會大方地滿足市民需求。為方便攜帶,王珍的母親總是將大小不一的塑料袋裝入購物袋,再提回家中。
日雜店里售賣的各種型號塑料袋。 完成使命的塑料袋又會何去何從?王珍說,她和家人習慣于將飯后產生的瓜果皮、魚骨、湯渣等垃圾,裝進買菜時弄濕、弄臟了的塑料袋里,直接扔進垃圾桶。未弄臟的塑料袋則會被收納到廚房一角備用。 每日購買一個塑料袋,花費3毛錢,計算下來,王珍一年購買塑料袋的開銷在100元左右,為何王珍寧可購買塑料袋,也不養成使用環保袋的好習慣?“就算不在超市購買塑料袋,家里也得另外購買垃圾袋。”王珍表示,反正都得買垃圾袋,干脆在買菜時就多買一個塑料袋裝菜回家,也算是對塑料袋的二次利用了。“對于我們家來說,在用塑料袋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它的方便性,免費或者付費反而是其次的考慮。”王珍說。
商家
不用塑料袋,用什么?
“限塑令”剛施行時,有媒體曾做過調查,數據顯示七成消費者愿意使用環保購物袋,以此代替塑料袋。然而隨著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塑料袋的使用量反而暴增。當快遞和外賣異軍突起,讓深圳人的生活得到更極致的便利時,塑料袋的消費格局也被大大改變。據國家郵政局發布的2017年《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快遞業塑料袋總使用量約147億個。2017年11月,有媒體報道稱,各大外賣平臺每日產生的訂單總和在2000萬單左右,以每單外賣一個塑料袋計算,全年使用的外賣塑料袋就高達73億個。
賣豆腐花的手推車上綁著一打白色塑料袋。
“不用塑料袋,我用什么裝外賣?”一家位于福田石廈片區的湯粉店店主嚴先生面對這一提問時,有些無奈。入駐外賣平臺后,因為物美價廉,嚴先生的生意蒸蒸日上,每天到了飯點,店里所有成員都忙得顧不上吃飯。在以外賣為主營業務之后,嚴先生的湯粉店越來越離不開一種原材料:塑料袋和一次性飯盒。每個外賣訂單,都需要用到塑料袋、塑料飯盒、一次性餐具等塑料制品。
“塑料袋有很多優勢,它干凈防水、方便攜帶,更重要的是便宜,即使在超市買,價格也很低,只要幾毛錢。”嚴先生認為,他想不到哪種材料的袋子、食品盒可以完美地代替塑料。“紙盒、紙袋不適合用來裝中餐,萬一湯漏了,走到半路可能灑一地。其他的可降解淀粉袋、布袋都沒法跟塑料袋比。它們不但貴,其實也沒那么環保。做紙袋得砍樹,破壞植被。布袋得經常洗,浪費水。”
“我覺得‘限塑令’還是產生了作用,我現在能見到一些人來買湯粉,自己帶餐盒和環保袋來打包,喊我們不要用塑料袋,這樣確實很環保,不過不可能人人都能這樣做。”
快遞、外賣等新興產業
部分企業已開始環保行動
有業內人士認為,郵政快遞、餐飲外賣等消費行業盛行而產生的新問題,主要原因是監管責任主體不明確,出現了部分監管盲區和薄弱環節所導致。目前,快遞對環保影響較大的是塑料包裝袋和塑料膠帶。據統計,2017年全年中國快遞業務量達到400億件。僅去年一年,包裝快遞所用膠帶總長度就可以繞地球赤道425圈,紙板和塑料的實際回收率不到10%,包裝物總體回收率不到20%。
對此,深圳市郵政管理局市場監管處負責人在接受晶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快遞暫行條例》明確提出,國家鼓勵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和寄件人使用可降解、可重復利用的環保包裝材料,鼓勵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采取措施回收快遞包裝材料,實現包裝材料的減量化利用和再利用。一名快遞物流行業人士分析,從物流行業趨勢來看,企業推廣綠色環保的循環包裝箱的行為值得肯定,但在短期內,使用一次性包裝的現狀很難被改變,還需行業和機構共同努力。
目前,國內的快遞企業已開始行動,以實際措施推進“綠色物流”,有企業大力推廣可回收的環保布袋,取代以往常用的編織袋,還有企業推出了可循環利用的“共享快遞盒”。去年,京東物流聯合九大品牌商共同發起“青流計劃”,推出“瘦身膠帶”、可降解包裝袋等環保產品。京東方面預計,到2020年將減少一次性包裝紙箱使用量100億個。在供貨端,實現80%商品包裝耗材可回收;在用戶端,實現50%以上的塑料包裝使用生物降解材料制作。今年5月底,阿里巴巴核心業務板塊齊聚北京,共同宣布啟動2020綠色物流計劃。菜鳥網絡總裁萬霖表示,到2020年天貓直送業務所使用的快遞袋全部升級為環保袋、淘寶和閑魚上門取件業務所使用的環保快遞袋覆蓋200座城市。而蘇寧易購、順豐速運等也推出共享快遞盒,快遞盒可循環使用,用“封箱扣”、拉鏈替代膠帶,保證商品安全和用戶隱私。
而一些外賣平臺則開始主動使用環保餐盒。去年6月,美團外賣聯合中國烹飪協會、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與百家餐飲外賣品牌共同發起“綠色外賣行業公約”,并成立“綠色外賣聯盟”。其中,推動使用安全環保可降解的綠色餐具被寫入公約。餓了么也發布“藍色星球”計劃,推出流量獎勵、積分兌換、認領荒漠公益林等方式,促使商家、消費者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為環保添一點綠。
“塑”在升級
“限塑令”也要升級
隨著網購飛速發展,由此產生的包裝垃圾等問題引發社會關注。2017年11月2日,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聯組會議上表示,發改委準備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如何調整“限塑令”,對電商、快遞、外賣等行業率先制定塑料袋使用規范,限制不可降解塑料包裝袋的使用,同時督促地方特別是城市加大落實力度。
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孟瑋也公開表示,國家發改委將配合做好循環經濟促進法的修訂工作,通過法律手段明確商品和快遞包裝的減量要求,包括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使用,同時研究調整限塑令實施范圍,按照限制一批、替代一批、規范一批的原則,對不同領域的塑料制品予以分類歸置,提出管理措施和政策要求。
2018年初,國家發改委官網開設了一個名為“我為塑料垃圾污染防治建言獻策”的專欄,邀請全社會圍繞不同領域塑料制品的管理要求,提出意見建議。這意味著,“限塑令”將得到全新的“升級”。
對此,深圳市政協委員李毅認為,調整“限塑令”的管理范圍很有必要。目前,原“限塑令”起的作用已不夠明顯。
李毅觀察到,超市中的免費撕拉式保鮮袋由于沒有限制,用量很大。另外,外賣商家在對食物進行包裝時,往往一個塑料盒就能裝完的食物,卻使用了多個塑料盒、塑料袋重疊包裝。“建議對外賣過度包裝要有一個限制,本次調整限塑令方案時,可以把過度包裝的問題一起考慮進去。”李毅說。
李毅還建議,國家此次制定方案,應從生產環節到流通環節,綜合考慮調整方案。限塑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系統治理才能有效遏制白色污染。除了在流通領域進行干擾,還應從生產環節就開始加以限制,嚴格按照塑料質量標準執行,鼓勵生產環保塑料制品,加快塑料行業轉型升級。
除此之外,李毅認為,在遏制白色污染的進程中,塑料垃圾回收方面亟須完善,尤其應重視對市民、社會的環保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動員公眾主動參與環保事業。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塑料包裝都印有可回收標志,能夠進行回收再利用,但不少市民并不注意垃圾分類,將裝有餐廚垃圾的塑料袋隨意扔進可回收垃圾桶,致使垃圾桶內的可回收塑料被污染,從而無法被回收或回收成本被提高。“政府應該把要求市民去做,轉變成市民自己愿意去做。”李毅說。
目前,深圳城管局開展蒲公英計劃,通過建設市、區、街道、社區公眾教育基地,組建并培養垃圾分類宣傳人才隊伍,統一和規范垃圾分類教育培訓課件和宣傳資料,搭建一套垃圾分類公眾教育體系,實現垃圾分類公眾教育規模化、平臺化、常規化,讓垃圾分類這顆文明的種子像蒲公英一樣,不斷地傳播擴散,讓人人都成為垃圾分類的倡導者和行動者,把深圳打造成“人人知道分類,人人參與分類”的先鋒城市。
他山之石
日本: 超市對不使用塑料袋的顧客贈積分
日本一直呼吁減少塑料袋的使用,很多年前日本就已對商家使用塑料袋等制品提出限定因素,比如對容器包裝材料一年超過50噸的超市、便利店等零售店,政府環境大臣有權命令削減計劃執行,必要時處以50萬日元以下罰款。作為消費者,付費塑料袋的比例在實際中卻并不很高。日本向消費者呼吁,減少塑料袋使用的主要方式有,對于不要求使用塑料袋的顧客贈予積分、對塑料袋進行收費、結賬時給予現金獎勵。此外,日本仍對其民眾加強教育,通過張貼海報,在超市等購物設施內進行廣播、發送傳單等形式,讓民眾理解這一政策,呼吁民眾不要使用塑料袋。
英國:超市塑料袋每個5便士
2018年1月,英國政府發布未來25年的環境保護規劃,其中一項重要措施是推廣塑料袋收費至所有零售業小商戶中,推動全社會大幅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避免形成更多難以降解的塑料廢品。根據這項規劃,英國政府將采取更嚴格措施來減少難降解塑料廢品數量。英國各大超市此前已對消費者使用塑料袋征收每個5便士的費用,未來這一措施將推廣到所有零售業小商戶中。政府還會敦促各大超市設立完全不使用塑料制品的通道,政府機構中也將徹底停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德國:向顧客提供紙質購物袋
德國對塑料袋的使用沒有法律上的規定,收費與否,由商家自行決定。目前,德國各大超市以及中小零售商已經開始塑料袋收費,同時向顧客提供紙質購物袋以及多次使用的針織物購物袋,并且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積極響應和支持。不過在一些超市的食品和蔬果區,仍然有免費的透明型塑料袋供顧客使用,以方便諸如對蘋果、橘子之類的進行包裝過秤。2016年,德國零售業協會要求其會員實施塑料袋收費以減少塑料袋使用量。2018年,德國還將出臺專門的塑料袋法,進一步規范和控制塑料袋以及相關塑料制品的使用。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