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網絡跨越式發展 郵電通信能力顯著提升
發布時間:2018-09-13 16:36:23 國家統計局

改革開放40年,我國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尤其是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交通運輸不斷深化改革,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和裝備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服務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成為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強有力支撐。信息通信技術及應用成果不斷涌現,郵政新業務發展壯大,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一、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連上臺階,運輸服務能力顯著提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交通運輸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不斷加大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加快綜合交通體系建設步伐,交通運輸業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取得豐碩成果。40年來,交通運輸綜合基礎設施加速成網,客貨運輸總量規模迅速擴大,運輸保障能力顯著提升,行業科技創新水平日新月異,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交通大國,并開啟向交通強國邁進的新征程。
(一)交通基礎設施加速成網,運輸里程不斷延展。
高鐵線路密集成網。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鐵路營業里程只有5.17萬公里,普遍運行的綠皮車平均時速不到40公里,鐵路運輸能力嚴重落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鐵路運輸網絡不斷擴張,尤其是2008年京津高鐵的開通運營標志著我國鐵路開始邁入高鐵時代,高鐵建設突飛猛進。經過近十年的快速建設,伴隨著幾十條高鐵線路的相繼開通,“四縱四橫”高鐵網基本成型,我國成為世界上唯一高鐵成網運行的國家。到2017年末,全國鐵路營業總里程達到12.70萬公里,較1978年增長145.6%,年均增長2.3%。其中,高鐵2.52萬公里,占鐵路營業總里程的19.8%,占世界高鐵總里程的66.3%,居世界第一位;電氣化鐵路里程8.66萬公里,復線鐵路里程7.18萬公里,電氣化率和復線率分別達到68.2%和56.5%,分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高鐵在極大地便利人們出行的同時,也為沿途城市的經濟生活圈注入生機活力,因便捷的高鐵網而形成的以北京為中心的京津冀經濟圈、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經濟圈、以廣州和深圳為中心的珠三角經濟圈等為促進區域資源共享、產業合理布局和經濟協調發展發揮了重要帶動作用。
高速公路建設突飛猛進。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公路里程短、質量差,公路里程僅89.02萬公里,每百平方公里的公路密度只有9.27公里,嚴重制約了國民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后,國家持續加大公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公路總里程迅猛增長,公路運輸網絡通達度顯著提高。到2017年末,全國公路總里程達到477.35萬公里,是1978年的5.4倍,年均增長4.4%;公路密度達到49.72公里/百平方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提高了40.45公里。自1988年我國第一條高速公路滬嘉公路建成通車以來,高速公路更是呈現蓬勃發展態勢,實現從無到有到覆蓋成網的跨越式發展。到2017年末,高速公路總里程13.64萬公里,遠高于1988年的147公里,年均增長26.6%,總里程居世界第一位,覆蓋97%的20萬以上人口城市及地級行政中心。
專業化港口及水路航道建設加速推進。1978年,我國港口生產用碼頭泊位數僅有735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數133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在加快港口建設的同時,開始注重現代深水化、大型化、專業化碼頭的建設。到2017年末,全國港口擁有生產用碼頭泊位27578個,萬噸級及以上泊位2366個,分別是1978年的37.5倍和17.8倍,年均分別增長9.7%和7.7%。2017年,在全球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前十名的港口中,中國港口均占有七席。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內河航道條件持續改善,通江達海干支銜接的航道網絡進一步完善,水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長足進展。到2017年末,內河航道通航里程達12.70萬公里,其中等級航道占比52.1%,初步建成“兩橫一縱兩網十八線”為主體的內河航道體系。
民航面貌煥然一新。1978年,我國民航僅有162條短程航線、70個機場,民航航線里程14.89萬公里。經過40年的持續健康發展,我國航空運輸基礎設施建設提質增速,民航機場體系漸具規模,航線網絡覆蓋率大幅提高,航空運輸保障能力快速提升。到2017年末,定期航班航線總條數達4418條,航線里程748.30萬公里,40年年均增長10.6%。其中,國內航線3615條,航線里程423.72萬公里;國際航線803條,航線里程324.59萬公里。到2017年末,定期航班通航機場228個,是1978年的3倍多,服務覆蓋全國88.5%的地市、76.5%的縣,初步形成以國際樞紐機場為中心,區域樞紐機場為骨干,其他干、支線機場相互配合的格局;定期航班國內通航城市224個,國際定期航班通航60個國家的158個城市。
油氣管網日趨完善。隨著改革開放后西氣東輸、中緬油氣管道等一系列大型管道工程建成投產,我國連通海外、覆蓋全國、橫跨東西、縱貫南北、區域管網緊密跟進的油氣骨干管網格局初步形成,管道輸油輸氣能力大幅提升。到2017年末,全國輸油(氣)管道總里程達11.93萬公里,是1978年的14.4倍,年均增長7.1%。
(二)運輸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客貨運量快速增長。
交通運輸設備更新換代。改革開放40年,我國交通運輸設備得到長足發展,實現量質齊升。到2017年末,全國鐵路擁有機車2.14萬臺,是1978年的2.1倍,其中電力機車占比59.9%,比1978年提高57.8個百分點;民用汽車保有量2.09億輛,是1978年的154倍;民用飛機由1985年的404架增至2017年的5593架。在數量激增的同時,各類運輸設備也在不斷更新換代,向高質量、多功能、高科技方面發展。鐵路運輸歷經六次大提速,開啟高速牽引時代,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標準動車組列車“復興號”時速達到350公里,2017年我國已擁有動車組2935標準組。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汽車在公交等領域逐步推廣,綠色交通發展取得積極成效。民航運輸飛機機型舒適度和安全性不斷提高,2017年末,民航全行業擁有大中型飛機3120架,占運輸飛機總數的94.7%。
交通運輸量大幅增長。隨著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和運輸設備升級換代,交通運輸能力顯著提升,帶動旅客及貨物運輸量和周轉量大幅增長。2017年,全國主要運輸方式完成客運量184.86億人,旅客周轉量32813億人公里,是1978年的7.3倍和18.8倍,年均分別增長5.2%和7.8%;完成貨運量480.49億噸,貨物周轉量197373億噸公里,是1978年的15.0倍和19.9倍,年均分別增長7.2%和8.0%。2017年,全國沿海規模以上主要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86.55億噸,是1978年的43.6倍,年均增長10.2%。
運輸服務質量全面提升。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鐵路客運互聯網售票等信息化服務全面普及,全國已有29個省、90%以上二級道路客運站初步實現省域聯網售票,190個地級以上城市初步實現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到2017年末,全國有32個城市開通了軌道交通,開通線路149條,運營線路長度4484公里,定制公交、商務快巴、旅游專線、社區巴士等多元化交通服務覆蓋城鄉,更好地滿足了旅客出行需求[1]。多式聯運、無船承運、無車承運等貨運組織形式快速發展,貨物運輸及時性和延展性大幅提高,逐步形成便捷、高效的貨物運輸服務體系。
(三)科技創新引領設施裝備發展,技術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基礎設施建造技術位居世界前列。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我國很多交通基礎設施建造技術達到了世界先列水平。高原凍土、膨脹土、沙漠等特殊地質的鐵路、公路建設技術克服世界級難題,青藏公路、青藏鐵路先后建成通車,蘭渝鐵路、西成高鐵成功攻克艱險山區復雜工程地質建設難題并開通運營。以港珠澳大橋為代表的橋島隧集群工程舉世矚目,特大橋隧建造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離岸深水港建設關鍵技術、巨型河口航道整治技術、長河段航道系統治理技術以及大型機場工程建設技術世界領先。全球最大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上海洋山港四期正式開港運行,建有7個集裝箱泊位,設計年通過能力初期為400萬標準箱,標志著中國港口行業在運營模式和技術應用上實現跨越升級。
裝備制造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中國高鐵發展走出“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的道路,裝備技術不斷突破創新,以高速列車、大功率機車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鐵路裝備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部分達到世界領先水平。2017年,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復興號”標準動車組投入運營,樹立起世界高鐵建設運營新標桿。C919大型客機成功首飛,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夠自主研制大飛機的國家。大型專業化碼頭裝卸設備制造、海工機械特種船舶、集裝箱成套設備制造技術領先世界,300米飽和潛水取得創新性突破。
二、郵政業持續快速發展,服務水平提質增效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消費不斷轉型升級,作為基礎服務業的郵政行業的社會需求迅猛增長,行業活力競相迸發,保持了持續高速發展的良好態勢。改革開放40年來,郵政基礎設施建設成果卓著,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傳統業務得以鞏固發展的同時,快遞業等新興業務也快速崛起,成為推動行業健康發展的新動能。
(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
郵政基礎設施建設成績豐碩。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郵政網絡基礎很差,網點稀少,設備陳舊,郵政運力主要依靠鐵路客運加掛郵政車廂和汽車貨運,寄遞能力和效率低下。1978年,全國郵電局所僅有4.96萬個,郵路總長度486.33萬公里,每個郵電局所平均服務面積194平方公里。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投資建設,郵政行業基本形成了航空、鐵路、公路多種運輸形式綜合利用,連接城鄉、覆蓋全國、通達世界的現代郵政網絡,全國總體上實現了鄉鄉設所、村村通郵,郵政收寄和投遞能力大幅提升。到2017年末,郵路總長度938.47萬公里、郵政營業網點27.80萬處,分別是1978年的1.9倍和5.6倍,年均分別增長1.7%和4.5%。
郵政行業經營規模百倍擴張。1978年,我國郵政業務總量14.92億元,到2017年郵政業務總量已經達到上千億的規模,全年完成郵政業務總量9763.71億元,增長速度之快令人矚目。
(二)快遞業異軍突起,業務量躍居世界第一。
快遞業市場規模迅速崛起。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物品傳遞需求的增長,交通狀況不斷改善以及信息技術的革新為快遞業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從1980年中國郵政開辦特快專遞業務開啟快遞業先河,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快遞業市場放開,此后我國快遞業發展可謂一日千里,快遞逐步取代傳統郵政包裹成為人們寄遞物品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推動流通方式轉型、促進消費升級、推動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到2017年末,快遞業務總量由1988年的153萬件激增至400.56億件,年均增速高達42.0%,快遞業務量在2014年首度超過美國,并持續保持全球第一;2017年完成快遞業務收入4957.11億元,占郵政業務收入的74.9%。
快遞服務質效不斷提升。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智能分揀等一批行業發展關鍵性技術加快應用,電子面單取代紙質面單,自動分揀取代人工分揀,快遞服務時效性和穩定性不斷提高。重點快遞企業推出大包裹、快運、云倉、供應鏈解決方案等新產品,冷鏈生鮮、即時遞送、代收代投等個性化服務為城市寄遞服務提供有益補充,進一步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和多元化需求。
(三)農村、跨境寄遞有序拓展,快遞業為關聯產業提供有力支撐。
快遞行業發展亮點紛呈。近幾年來隨著電商的快速發展,給快遞業帶來巨大紅利,同時也推動快遞業轉型升級,農村和跨境快遞市場成為發展亮點,農村快遞服務營業網點覆蓋率不斷提高,郵政和快遞企業的跨境寄遞業務保持高速增長,對現代農業、制造業、電子商務等關聯產業的服務支撐能力持續增強。到2017年末,全國農村地區收投快件量超過100億件,近6億農民享受網購服務,快遞業普惠特征日益凸顯。2017年,國際及港澳臺業務量累計完成8.3億件,跨境網購日均包裹快遞量為600-700萬件,“快遞出海”“快遞向外”在推動我國快遞業的全球布局以及跨境貿易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三、通信業跨越式發展,“網絡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國通信業歷經40年的繁榮發展,無論是通信能力,電信用戶規模,還是技術水平都實現跨越式發展,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的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移動電話的普及應用、寬帶網絡的技術革新、互聯網經濟的蓬勃發展,通信業的每一次發展變革都實實在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嶄新活力。
(一)通信基礎設施突飛猛進,通信能力大幅提升。
通信網絡覆蓋全國。改革開放40年,我國通信業投資規模逐年加大,通信網絡規模容量成倍擴張,已建成包括光纖、數字微波、衛星、程控交換、移動通信、數據通信等覆蓋全國、通達世界的公用電信網。到2017年末,我國固定長途電話交換機容量達到602.6萬路端,局用交換機容量18414.0萬門,分別是1978年的3235倍和45.4倍,年均分別增長23.0%和10.3%;移動交換機容量由1990年的5.1萬戶猛增至2017年的242185.8萬戶,年均增速高達49.0%;光纜線路長度由1997年的55.7萬公里增至2017年的3747.4萬公里,年均增長23.4%;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由2003年的1802.3萬個增至2017年的7.8億個,年均增長30.9%。
通信技術不斷突破創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信技術高速發展,在固網通信和移動通信等領域不斷創新,很多技術實現從空白到領先的跨越式發展。光通信方面,光纖寬帶加快普及,光纖入戶已成為城市家庭 “標配”,光纖接入(FTTH/O)用戶總數達到2.94億戶;移動通信領域,我國經歷了1G空白、2G跟隨、3G突破、4G同步、5G引領的崛起歷程。中國自主研發的4G技術標準TD-LTE被國際電聯確定為4G國際標準之一,我國4G網絡覆蓋不斷深入,速率持續提升,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4G網絡。到2017年末,4G用戶總數達到9.97億戶,4G用戶在全部移動電話用戶中的占比已達到70.3%。5G時代無論是標準制定還是實驗進程我國都走在世界前列。
(二)電信用戶規模不斷壯大,業務量快速增長。
電信用戶規模持續壯大。1978年,我國固定電話用戶總數只有192.54萬戶;1987年移動電話開始出現之后用戶規模迅猛增長,2003年移動電話用戶數已經超過固定電話用戶數。到2017年末,全國電話用戶規模達16.11億戶,用戶規模居世界第一。其中,固定電話用戶數1.94億戶,是1978年的101倍,年均增長12.6%;移動電話用戶數14.17億戶,是1988年的47.25萬倍,年均增長56.9%。全國固定電話普及率由1978年的0.4部/百人提高到2017年的14.0部/百人;移動電話普及率由1995年的0.3部/百人提高到2017年的102.5部/百人。
電信業務總量快速增長。隨著移動電話、網絡、移動和固定寬帶用戶等普及程度不斷提高,用戶規模持續壯大,拉動電信業務總量和收入快速增長。2017年,全年電信業務總量達到27557億元;業務收入12620億元,40年年均增長21.1%。
(三)網民規模持續攀升,互聯網經濟迸發活力。
互聯網用戶爆發式增長。到2017年末,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三家基礎電信企業的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總數達3.49億戶,其中,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總數達1.35億戶,占總用戶數的38.9%;移動寬帶用戶(即3G和4G用戶)總數達11.32億戶,占移動電話用戶的79.8%;我國互聯網上網人數由1997年的62萬人激增至2017年的7.72億人,年均增長42.8%;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5.8%,超過全球平均水平4.1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平9.1個百分點。
互聯網經濟蓬勃發展。隨著網絡提速降費和“互聯網+”戰略的深入推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各領域跨界融合和深度應用,催生一系列“互聯網+”經濟新業態,為國民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2017年電子商務、網絡游戲、網絡廣告等數字經濟繁榮發展,收入水平增速均在20%以上,發展勢頭良好;移動支付使用不斷深入,移動支付交易規模超過81萬億元,位居全球之首;以第三方信息平臺為基礎,整合社會資源為用戶提供服務的共享經濟業務在2017年得到蓬勃發展,在提升出行效率、節能減排和拉動就業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2]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蓬勃發展,我國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發展步伐之快、成就之大,有目共睹。交通運輸業和郵電通信業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為國民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綜合國力提升起到重要支撐作用。但同時也應看到,我國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仍存在很多問題,城市交通擁擠問題仍然存在,各種運輸方式銜接仍不流暢,綠色交通發展還有較大上升空間,網絡和信息安全問題日益突出,通訊網絡質量和技術較發達國家仍有差距等等。展望未來,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交通運輸業和郵電通信業必將迎來更光明的前景,不斷向著“交通強國”“網絡強國”的目標昂首邁進。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