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英才而舉其智 事業進則交通強
發布時間:2018-09-20 10:28:15 中國交通新聞網

聚焦2018年交通運輸科技創新人才推進計劃
重點領域創新團隊
水運交通工程結構與材料創新團隊
保障水運工程建設與運行安全
我國水運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行安全,需要研究水運交通結構損傷理論與病害機理、水運交通結構耐久機理及服役性能提升、水運交通工程腐蝕防控新材料與技術、長壽命綠色海工水泥基復合與改性材料等問題。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水運交通工程結構與材料創新團隊,承擔和解決水運交通領域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科學問題,攻克了海工高性能水泥基復合與改性材料、碼頭結構靜動態病害診斷技術等問題,還將研究成果應用到工程中,完成了寧波舟山港、黃驊港、連云港港等100余座碼頭泊位的建設與科研工作。
該團隊由水工結構專業、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與材料學專業的核心成員16人以及其他科研人員、博士碩士研究生50余人組成。團隊負責人胡少偉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是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以第一完成人獲2016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近年來,該團隊承擔了國家重大儀器設備研制項目、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國家與省部級科研項目80余項,以及重大工程咨詢項目300余項。近5年來,團隊發表論文370余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等。
功能性瀝青路面新材料及新結構創新團隊
讓瀝青路面更耐久舒適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公路交通的要求,從解決路網規模數量轉向解決出行效率質量。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交通強國”,這就要求交通基礎設施必須通過科技創新,進一步豐富公路的服務功能,提升公路的服務品質。
在此背景下,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功能性瀝青路面新材料及新結構”創新團隊根據“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五個層面的內涵,結合交通運輸行業推進建設“四個交通”發展要求,針對“十三五”公路交通科技發展的特點及重點研發方向,重點開展了常溫瀝青技術、主動融冰雪路面技術、蓄能路面技術等功能性瀝青路面的新結構和新材料研究,通過關鍵技術研發及成果轉化,進一步提升瀝青路面工程的耐久、舒適及智能化。
該創新團隊成員依托國家級工程實驗室“公路養護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以及部“重交通道路耐久與安全協同創新平臺”等研發創新平臺,經過多年的建設,已經形成了研究方向明確、人才梯隊合理、專業交叉科學的科技創新梯隊。
未來5年,該創新團隊將在功能性路面材料和結構研究的理論方面有所突破,通過研發功能系列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功能性瀝青路面用新材料及新結構,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和新技術,建立系列的材料設計方法、技術指標要求、生產工藝指南及行業標準,可以為解決相關的工程技術難題提供技術支持。同時,通過創新團隊的建設,進一步提升交通運輸行業功能性瀝青路面的研究水平,增強國際技術優勢和核心競爭力,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并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橋梁耐損性設計與安全維護技術創新團隊
致力提升橋梁耐損性設計水平
“橋梁耐損性設計與安全維護技術創新團隊”是長安大學重點培育的創新團隊之一,是交通運輸部批復建設的“特殊區域公路建設與養護技術交通運輸行業協同創新平臺”的核心研究團隊。
該創新團隊瞄準國家和行業的科技需求,依托長安大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及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橋梁結構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等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對橋梁損傷機理與安全維護技術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了基礎性創新研究,并將研究成果成功應用于工程實踐。通過橋梁結構領域的新方法、新技術、新材料、新構造、新結構、新工藝的系統研究,提升了我國橋梁耐損性設計與安全維護的技術水平,支撐了交通基礎設施的科學建造與合理維護。
該創新團隊先后主持承擔了20余項國家和省部級課題,發展并豐富了橋梁疲勞損傷設計與評估技術體系、長壽命高性能橋梁結構體系與設計理論。經過十余年的團隊建設,已培育形成了一支學科特色突出、研究基礎扎實、人員結構合理、協作與創新精神強的優秀科研創新團隊。
未來5年,該創新團隊將開展橋梁耐損性設計與安全維護技術的研究工作,著力解決橋梁損傷機理、耐損性設計方法、損傷安全監測與維護技術、長壽命高性能橋梁結構體系與設計理論研究中面臨的關鍵科學問題,更好地服務于我國和“一帶一路”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營管理。他們將開展的研究工作,不僅充分體現了可持續性橋梁工程建設與維護的新理念,而且必將提升我國橋梁工程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
水上交通風險評價與防控技術創新團隊
多學科融合提升水路運輸效能
武漢理工大學“水上交通風險評價與防控技術創新團隊”瞄準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面向交通運輸行業國際前沿,圍繞“風險評價理論、方法與技術”“風險動態計算、可視化與風險預警”和“基于風險等級和案例庫的智能防控技術與裝備”等共性問題和關鍵技術開展研究,實現安全、綠色、智慧、綜合交通的目標,提升水路運輸效能,形成多學科融合并取得創新突破。
該創新團隊依托國家水運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智能航運與海事安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平臺,形成了組織保障有力、專業結構合理、行業背景深厚、研發優勢突出、前期積累豐富、支撐條件完備的團隊。團隊具有航海技術、海事管理、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專業背景和國際化背景,在水路運輸領域共同承擔省部級以上科技項目多項,發表大量高水平學術論文。
近年來,該創新團隊承擔了大型復雜交通工程建設安全減災技術、港口水域船舶交通流行為特征及演化機理等多項重大科研項目,首次建立了涉水工程通航安全影響論證與安全評估理論與技術體系,并形成行業標準;團隊研究成果解決了水上交通安全監管的關鍵科技問題,形成了系統的新技術、新方法,為港珠澳大橋、蘇通大橋、長江12.5米深水航道等重大建設項目提供了技術支持,實現了水上交通風險評價與防控領域理論和技術創新,促進了交通運輸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等相關學科發展。
未來5年,該創新團隊將著力在水上交通安全保障、防控技術等領域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形成優勢,開發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風險控制系統或裝備,擴大我國在水上交通安全保障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黃土地區公路工程長期性能觀測與研究創新團隊
揭示黃土地區公路病害機理
黃土地區山高坡陡、溝壑縱橫,且黃土具有顯著的結構性和強烈的水敏性,其表現出濕陷性、易溶蝕、易沖刷、難壓實等工程特性,導致黃土地區公路路基、高邊坡、隧道等工程病(災)害頻發。
山西省交通科學研究院黃土地區公路工程長期性能觀測與研究創新團隊,依托黃土地區公路建設與養護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為揭示黃土地區公路工程病害形成機理,圍繞“黃土地區公路工程長期性能觀測與研究”主題,致力于黃土地區公路工程長期性能觀測指標與技術優化、野外觀測體系構建、大數據中心建設與數據挖掘三個方向的研究工作。
經過近五年建設和科研攻關,團隊建立了黃土地區公路路基、高邊坡和隧道的長期性能觀測和數據采集系統,對公路工程關鍵性能指標進行了長期監測與檢測,積累了大量原始數據,揭示了各相關參數指標間影響關系和演化規律,初步形成了較為系統的黃土地區公路工程長期性能觀測技術體系。研究成果在山西、寧夏、陜西、甘肅等黃土地區高速公路中成功應用,有效提升了黃土地區公路建設與養護技術水平。
黃土地區公路工程長期性能觀測與研究創新團隊為劉少文博士,核心成員15人,包括教授級高工6人,高工4人,其中博士7人。擁有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人,交通運輸行業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交通運輸青年科技英才3人,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5人。
近年來,團隊承擔科研項目3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120余篇,出版專著7部,編寫行業標準2部,地方標準14部,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9項,二等獎13項。
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
大連海事大學無人船協同創新研究院
產學研全過程培養人才
大連海事大學無人船協同創新研究院是依托該校人才、技術優勢組建的,采取自主創新和引進創新相結合的科研創新機制,實行產、學、研全過程人才培養模式。
自主創新就是承擔各類縱向計劃項目和橫向項目。通過縱向科研項目,進行重點、重大技術專題研究,專研行業發展最核心關鍵的共性技術;通過橫向科研項目,解決行業領域實際問題,為行業、企業和社會服務。引進創新則是將國內外專家、科研院所擁有的最新科研成果通過市場運作方式引進,經過消化吸收,再運用到技術及產品開發過程中,增強技術創新能力。
該研究院選擇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年輕學生和技術人員參與到項目研發過程,在項目負責人和專家帶領下從事專門技術研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與不同合作單位科研人員進行相互學習和交流,進一步共享成果、擴大視野,形成共贏。項目完成后,團隊成員基本掌握了該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具備了較強的科研能力,從而進一步培養其技術與應用相結合的能力和經驗。
該研究院多措并舉,激勵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參與到科研和應用技術及產品開發過程中,如以項目方式資助青年學者做自己想做和能做的研究工作。該研究院正在籌建的大連海事大學首艘60米智能船作為智能船舶技術研究開發公共實驗平臺,將向全校及合作單位開放,歡迎所有有興趣致力于智能船舶技術的研究人員進入平臺開展科學研究工作。
自動駕駛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
從研究到應用建設創新型人才隊伍
自動駕駛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簡稱示范基地)依托于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旨在在自動駕駛技術頂層規劃、國內外技術跟蹤、道路適應性研究、測試基地建設、關鍵技術研究及標準規范制定等方面培養一批具高水平的科技領軍人才,加強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引領和帶動自動駕駛行業的發展,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培育高水平的學術梯隊是示范基地建設和發展的關鍵。示范基地現有固定研究人員70人,其中,35歲以下人員43人,正高級職稱7人,副高級職稱21人,具有博士學歷人員7人,碩士學歷人員44人。學術梯隊成員整體水平高,以30-39歲、碩博學歷以及高級職稱人員占絕對優勢,均承擔或參與過國家、省部級等重大科研課題研究,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示范基地采用“金字塔”形的學術梯隊建設,學術梯隊由學術帶頭人帶領,梯隊內還包含了不同層次水平的骨干成員和一般人員。同時,示范基地還建立了產學研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項目合作、技術交流、研討等多種方式與自動駕駛產業界,包括汽車制造、互聯網企業、通信企業、道路運營企業、科研院所等單位進行不同領域的深度合作,形成了一條較為完整的智能交通產業鏈,參與方在合作過程中充分發揮各自作用與優勢:科研院所承擔工程技術及產業化研發任務,高校承擔基礎共性研究與人才培養等任務,企業承擔產品研發、成果轉化與推廣等任務,行業組織承擔標準制定與服務等任務。通過互相借鑒、優勢互補,打通了從科研到應用的通道,為智能交通產業快速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
與此同時,全方位的產學研合作對促進示范基地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示范基地多年積累的成果通過合作得以提升和轉化,并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另一方面,產學研合作為示范基地營造了良好的業界形象和口碑,提升了基地的知名度,進一步拓展了合作范圍。通過一系列多種形式的合作交流,產學研合作參與各方均得到了明顯收益,合作參與方都表現出積極的態度,使得合作能夠順利推進,形成了良性循環。
山東省交通科學研究院韋金城
提出赤泥路用技術標準體系
交通運輸行業發展,離不開高速公路新材料、新結構、新技術方面的科技突破。山東省交通科學研究院科技部主任韋金城研究員,研究耐久路面結構與材料設計、新一代路面結構損傷診斷與維護等關鍵技術,幫助解決耐久路面材料性能提升、重載路面結構耐久等問題,提高道路使用性能,降低資源消耗。
他帶領團隊突破赤泥路用技術瓶頸,形成了赤泥路用的試驗、檢測、施工、污染物控制、驗收評價等的技術標準和指南,為赤泥在公路建設中的大規模應用提供了前提保障。赤泥綜合利用實現了從實驗室、模型試驗、小型試驗場、大型試驗場、赤泥路用試驗段、赤泥路用示范工程到實際工程應用的重大突破。
他積極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深入施工一線,指導山東、內蒙古、安徽、四川、云南、天津等省區市高速公路瀝青路面新技術應用超過3000公里,其中長壽命瀝青路面在山東、安徽、內蒙等省高速公路上實際應用超過1000公里。
韋金城研究員主持和參與20多項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等科技獎勵十余項,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科技論文30多篇,主持和參與制定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6項。
中設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王維鋒
讓公共交通更智能
新技術和新理念,在共享與交互、大數據分析等方面全面升級和創新,為智能交通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中設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智能交通中心主任王維鋒,在智慧公路、城市客運智能化、智慧停車、智慧水運、智慧港口等領域發力,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對交通發展的貢獻水平。
王維鋒負責的智能交通技術和設備交通運輸行業研發中心建設工作,獲評2017年全國交通運輸科技領域十大創新平臺;負責的智能交通技術和服務能力提升工作,獲得江蘇省優秀科技服務稱號。其主持研發與推廣的“中設e停車”,獲得8項產品檢測認證,并支撐所在單位中設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獲評2017年中國智能停車行業十大優秀企業。
王維鋒承擔了交通運輸部智能交通技術和設備交通運輸行業研發中心、江蘇省智能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南京市智能交通產業創新中心等三個重要科技平臺的建設任務,通過設備共享、技術共享、人才共享形成了合力,有效推動了各平臺之間的協同化發展。
王維鋒發表重要學術論文十多篇,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2項、軟件著作權5項。近三年,他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公路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長沙理工大學張軍輝
讓路基更穩道路壽命更長
在我國交通運輸事業快速發展中,道路結構壽命偏低等問題逐漸顯露。長期以來,道路工程研究“重路面、輕路基”的現象,導致路基性能演變及調控方面的研究滯后。
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張軍輝教授,發明了以承載力和壓實度雙控的不良土質路堤濕度控制標準與壓實控制方法,提出了路堤永久變形及其結構回彈模量的計算方法,使路基含水率變異性減小59%,剛度變異性控制在20%以內,確保了路基性能的長期穩定。
他還開發了新老路堤綜合排水系統,提出了老路基松散臺階液壓強夯及重型壓實處治技術,建立了新老路基非均勻沉降控制指標和標準,使拓寬路堤沉降減小50%,穩定時間縮短70%,疏排了路堤內部積水和施工期路表雨水,節約筋材50%以上,新老路基非均勻沉降得到有效控制。張軍輝教授的研究成果,在湖南、江西等8省區的15條高速公路和1座民用機場中得到應用,部分成果納入了行業規范。他獲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項,中國公路學會一等獎2項,出版學術專著4部,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4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曹劍東
搭建全國交通運輸大數據平臺
面對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信息中心總工程師曹劍東博士,首次在行業內較系統地提出了物聯網的理論體系、一體化技術解決方案和后評價方法,并研發微型自助發卡裝置等物聯網終端產品,顯著提升關鍵基礎信息采集效率。
他率先在行業內開展大數據政策標準研究、技術研究和產品研發,印發了多份大數據政策文件,提出了適用于多維交通場景的大數據應用架構,搭建了交通運輸領域首個全國性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于Hadoop架構的大數據平臺,實現了300多億條高速公路通行數據、400多億條水上交調數據等海量數據的一體化接入、處理、存儲、管理及分析。
目前,曹劍東博士牽頭研發的高速公路交通運行狀態評估系統已在重慶、貴州、山東等省份推廣應用。微型自助發卡裝置、低功耗高速公路收費機等設備已在江蘇、貴州、云南等省份推廣應用。依托交通運輸海量數據采集與分析平臺,已為蘇交科集團、重慶交勘院等單位提供數據增值服務。
曹劍東博士主持和參與的科研項目,獲得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2項、三等獎1項,中國智能交通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河南省交通運輸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
長安大學汪海年
細觀瀝青結構制備新型材料
材料是道路形成的基礎保障,加強新材料的研究與應用,在我國道路建設方面越來越受重視。長安大學教授汪海年一直致力于道路結構和道路新材料方面的研究,他的研究方向既符合當前低碳、節能、環保、經濟的理念,又有助于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構建。
他采用CT、數碼相位與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等,對集料與瀝青混合料的細觀結構特征進行定量分析,提出了基于三維細觀結構特征的瀝青混合料力學強度虛擬試驗的建模方法、粗集料形態特征的測試方法與評價指標。
汪海年教授以分課題負責人身份參加了國家“十三五”科技支撐課題“多年凍土區高速公路高性能路面結構與材料耐久性能研究”,提出了不同交通、氣候和路面機構組合條件下的高海拔高寒地區高等級公路路用性能指標控制體系,建立了路面性能的衰變模型。
他依托所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及交通運輸部應用基礎研究項目,聯合國內大型生物油煉制企業,采用由秸稈、木屑等生物質快速裂解獲得的生物油,對傳統石油瀝青進行改性與替代,創新提出乳化生物瀝青,并通過微觀機理與宏觀試驗分析,制備出具有良好錄用性能的新型筑路材料。
汪海年教授發表論文126余篇,其中SCI檢索46篇,被引用次數190余次,授權專利10余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8項。
江西省交通科學研究院江祥林
建設加固監測守護橋梁安全
橋梁建設是公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質量的橋梁能夠為公路運輸提供安全保障。江西省交通科學研究院院長江祥林,一直專注于從事橋梁維修加固、橋梁防災減災及大跨徑橋梁建設技術研究與實踐工作。他技術主持的世界第七大跨斜拉橋——福銀高速公路九江長江公路大橋項目,獲魯班獎、詹天佑獎和國優獎。
他致力于橋梁維修加固技術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參與十多項科研項目研究,多項成果獲省部以上科技進步獎。應用科研成果成功對全國500多座橋梁進行了維修加固。如:廣東省西樵大橋(廣東第一座斜拉橋)、吉安井岡山大橋、上海滬寧高速沿線54座橋梁、上海楊浦大橋等。2005年,他主持了全國最重超重運輸之一的沿線橋梁加固工作,使設計荷載只有汽—10級橋梁通行了400噸重的超重車。
同時,他對橋梁結構防災減災技術進行了系列研究,獲得一大批科研成果,并建立了第一個橋梁群集約化安全監測中心。目前,其科研成果應用于九江長江公路大橋、九江長江大橋(公鐵兩用)、青海海黃大橋(西北第一大跨徑斜拉橋)、河北廊坊銀河大橋等數十座特大橋安全監測當中。
江祥林博士主持和參與的科技攻關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3項。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李中華
解決升船機極端事故安全難題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內河水運對通航基礎設施提出了更高要求。船閘最高水頭、船閘平面尺度、升船機提升高度均將發展,系列關鍵技術需要攻克。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通航建筑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李中華,在升船機水力學與安全保障技術領域,攻克水力驅動式升船機應用技術難題,建立卷揚提升式升船機船廂“臨界失穩水深”判別標準,解決傳統升船機極端事故安全難題,提出承船廂吃水控制標準、對接安全預警等技術,解決我國山區河流升船機對接安全難題。
他還研究船閘局部分散輸水系統、雙明溝消能技術等,解決船閘輸水問題;研究的“新型閥門廊道體型+綜合通氣技術”等多項高水頭船閘防控化技術,在近幾年建設的國內所有高水頭船閘中得到應用。各種新技術應用,減少通航建筑物停航檢修天數,縮短船舶過壩時間,保障船舶安全過壩,保障了我國內河水運主通道暢通,促進了樞紐航運效益的發揮。
李中華教授級高工,承擔國家及省部級科研課題十余項,完成了三峽、思林、景洪等20多座國內外大型通航建筑物研究工作,編寫研究報告及論文50多篇,規范專著6部,獲國家發明專利19項。
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楊瑞
為港口裝卸設備瘦身減排
隨著我國港航基礎建設的快速發展,港航系統節能減排指標體系研究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作為我國港航裝備節能減排領域一線科技工作者,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楊瑞創造了多個港航工藝裝備輕型化、節能低碳化、智能化等創新科技成果。
他先后主持完成了6項港口船舶岸電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項目和3項港口裝卸裝備電氣系統技術革新及推廣項目,創造產值數千萬元;主持了靠港船舶岸電系統技術條件系列標準研究,先后發布了船舶岸電領域10項國家標準(已發布)和1項國際標準(在研),填補船舶岸電國內技術標準空白。
他研制的海上微型溢油跟蹤定位浮標產品適用于我國近海開敞水域環境,為實現海上溢油跟蹤監測提供了一種快速有效的新手段,創造產值九百多萬元;開發的集裝箱輕型電動輪胎式門式起重機變頻四卷筒驅動、雙變頻能量回饋并聯電氣技術和產業化方面實現了多項技術創新探索工作;研發的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水平自動運輸系統,實現了集機電液光于一體的智能化水運運輸系統。
楊瑞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項,授權國家專利12項,軟件著作權5項,在研國際標準1項,發布國家和行業標準13項。
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劉建
推動北斗系統民用產業化
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高級工程師劉建對北斗定位系統軍用轉民用發揮了重要作用,他長期致力于交通安全應急、北斗民用產業化、交通運輸通信和信息化工程等領域的研究工作。
他主持研發的海事船載無線綜合通信系統,實現了現代化海洋搜救和海洋作業過程的全面直觀的指揮調度;主持的北斗一號導航衛星綜合應用服務平臺支撐技術和應用示范項目,搭建了北斗為民用服務的綜合應用平臺;主持的研制全國重點營運車輛動態信息公共交換平臺,與全國30個省以及800余家車輛監控平臺進行了連通,為重點運輸過程的監管發揮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他還主持完成了公路交通應急救援關鍵技術及成套裝備研究,以及中國船舶遠程識別與跟蹤系統工程。
他先后榮膺“全國交通行業青年崗位能手”“北京優秀青年工程師”“交通部直屬機關優秀共產黨員”“交通運輸部青年科技英才”“中央國家機關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交通運輸行業高層次科技人才”等,被評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內蒙古交通建設工程質量監督局張洪偉
專注抑制凍結瀝青路面技術
張洪偉長期從事瀝青混合料細觀結構、細觀力學、瀝青材料性能表征與測試方法、瀝青混合料性能優化、瀝青路面設計方法、新型環保型瀝青材料及抑制凍結鋪裝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他開展了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技攻關項目的研究工作,發表了相關學術論文多篇,以此總結歸納的學術成果出版專著1部,為抑制凍結瀝青路面在我國的應用、改善我國北方寒冷地區冰雪路面行車安全性、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與財產安全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張洪偉主持運營的內蒙古公路長期性能觀測站(IMLTPP)網絡,以公路長期使用性能觀測與數據采集為研究目標,致力于建立省級公路長期使用性能綜合信息平臺,為特殊環境下公路長期性能演變規律分析提供研究數據,為內蒙古公路路基路面建養技術及管理決策提供支持平臺,為公路長期性能觀測與研究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張洪偉主持和參與的科研項目,獲得省部級科學技術一、二、三等獎各1項,申報國家專利20項,獲軟件著作權3項。他獲得交通運輸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新世紀321人才”“青年創新拔尖人才”等榮譽。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