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2-28 09:37:00 中國國際電子商務網

近日,商務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人民銀行、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銀保監會、證監會等12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商品交易市場發展平臺經濟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26日下午,商務部市場建設司負責人就《指導意見》出臺的背景和意義、主要原則和目標、主要任務以及下一步工作方向進行了解讀。
一、關于《指導意見》出臺的背景和意義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要注重利用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為此,商務部加大對內貿流通體制機制改革探索,加強對內貿流通新業態、新模式的研究,以流通創新暢通生產、流通和消費循環,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提供有力抓手。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流通和生產領域的廣泛應用,流通和生產的融合更加深入、邊界更加模糊,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平臺經濟就是流通與產業在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深入融合的范例。
作為現代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商品市場在推動商品流通、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推動產業集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商品市場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概念上的場地型交易市場, 鋼鐵、化工、工業消費品等領域商品市場都產生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平臺經濟企業。
此次出臺《指導意見》,就是將發展平臺經濟作為流通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由流通環節切入,以市場為中樞構建平臺生態體系,對各環節進行數字化重構,集聚生產、流通和服務資源并運用市場力量進行優化配置,以海量數據資源推動平臺形成新的規模效應,以流通創新促進商產融合,帶動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推動形成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順暢循環,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
二、《指導意見》主要原則和目標
為更好把握平臺經濟的發展方向,確保商品市場穩步發展平臺經濟,《指導意見》提出了四項原則:一是堅持市場主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二是立足實體經濟需求,增強市場服務功能;三是加快現代化信息技術應用,提升流通創新能力;四是嚴守風險防范底線,引導合規有序發展。
《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培育一批發展平臺經濟成效較好的千億級商品市場的目標。
三、《指導意見》的主要任務
《指導意見》提出三大方面的任務:
一是構建平臺生態,激發市場活力。鼓勵商品市場發揮實體優勢,主動適應數字經濟發展要求。創新經營模式,加強現代化信息技術應用,對交易場景進行數字化重構,推動商品、流通和配套服務高效融合。構建以信用評價為核心的平臺經濟共治體系,完善信用建設。
二是加強分類引導,促進商產融合。《指導意見》根據農產品市場、工業消費品和生產資料市場的不同特點,提出了各有側重的發展方向。農產品市場要強化產銷對接,多渠道拓寬產銷對接渠道。鼓勵工業消費品市場跨界融合,更好滿足居民消費升級和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生產資料市場要向上下游延伸,更好服務產業發展。
三是發揮集聚優勢,推動協同發展。推動跨行業跨地域商品市場互聯互通、資源共享,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引導集群聯動,更好落實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扎實推進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等貿易便利化政策。
四、下一步工作方向
本次《指導意見》由12個部門聯合發布,既對各地推進發展平臺經濟做了統籌安排,也提出建立培育和監管機制確保有序發展,更對市場關心的重點問題,如用地保障、信用體系建設和金融服務等方面做了政策突破。
下一步,商務部將著力做好以下三個方面工作:一是加快建立部門協作機制,推動政策落地。商務部將牽頭深入調研,及時解決市場需求和關注,打破制約平臺經濟發展瓶頸,支持探索內貿流通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推動地方政府各部門做好具體落實。二是抓好典型引領。盡快推薦和培育一批資源集聚度高、商產融合成效較好的平臺經濟龍頭企業,打造商產融合產業集群,成熟一個推出一個。三是要密切跟蹤平臺經濟發展趨勢,及時總結經驗,不斷完善發展平臺經濟的工作機制。
一圖讀懂推進商品交易市場發展平臺經濟的指導意見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