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4-22 15:48:00 中國物流與采購網

2018年,中美貿易大戰,將中國制造業推到了風口浪尖;2019年,“智造+,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在兩會上成為熱議話題。中國制造和中國供應鏈是一個互相演進的過程,隨著制造業供應鏈的生態化發展,供應鏈上的參與主體越來越多樣化,為制造業供應鏈服務的金融體系也漸漸從原來的要素特征走向了生態化,從產業資本入局物流行業的趨勢來看,能夠輸出上下游及全網的供應鏈一體化解決方案的企業越來越受到資本的追捧。
2019年4月19日,由羅戈網•物流沙龍主辦、準時達協辦的以“智造全球•數字未來”為主題的“GMSC2019全球制造業供應鏈峰會”于深圳舉行。其中,20多位國內外專家、30多家投資機構以及100多家制造企業參會。
在開場前,本次會議主持人——羅戈網CEO Tracy提出了幾個問題:“我們現在正處于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開端,這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機遇及想象空間。什么叫做制造全球、工業互聯網以及智能制造?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是制造+互聯網+技術創新?實體經濟+數字經濟?智能制造下的供應鏈又是怎樣的?”
圍繞以上問題展開,富士康工業互聯網(FII)科技服務業務執行總監吳仁杰博士作為上午開場嘉賓分享。對于先進制造和互聯網的關系是怎樣的問題,他介紹,工業互聯網將給傳統制造企業帶來非常大的機遇,即提質增效降本減存。從全球市場報告來看,2018年智能制造的市場規模是640億美元,工業互聯網平臺是150億美元,其預測2025年智能制造將達7200億美元規模。而工業互聯網有別于傳統互聯網,專注于人與人、人與物間的數據交換,工業互聯網連接人、傳感器、生產設備與機器人等數據協作。
FII科技服務業務執行總監吳仁杰博士——工業互聯網燈塔工廠實踐分享
其中強調B端,是富士康互聯網和一般互聯網最大的差異所在,其使命是減少浪費以及減少工作量。在此基礎上,富士康的熄燈工廠,生產效率提升30%、庫存周期降低15%、生產人力降低92%。據悉,富士康入選了2019 WEF世界經濟論壇“制造業燈塔工廠”,其入選的意義相當是拿下了“工業 4.0 界的奧斯卡獎”。
接著,準時達首席技術官呂臺欣介紹供應鏈未來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趨勢便是智能+制造。其中,客戶對制造業和供應鏈會產生這些需求:首先是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其次是交付周期的縮短;另外是供應鏈協同,打破所謂的信息孤島。
準時達首席技術官(CTO)呂臺欣——智能+供應鏈 定位制造供應鏈新坐標
呂臺欣表示,B2B供應鏈發展目標,便是從“盲人摸象”到“一幕全覽”。針對智能+供應鏈,準時達的制造業數字化供應鏈解決方案中有幾個核心要點:
一、數字化。物的流動的全流程數字化,包括物流運輸+倉儲全流程可視化、物聯網+大數據;
二、互聯協同。即供應鏈全流程透明化,全流程線上協作;
三、科技化。即軟件+硬件+自動化解決方案,物聯網+車聯網+倉儲運輸無人化;
四、智能化。包括及時預知供應鏈風險、事件驅動的智能化管理供應鏈智能決策。
什么是智能制造?領先汽車企業智能制造負責人VINCENT認為是4T融合,其如何反饋到實際的場景并且怎么落地是智能制造的主旋律。
領先汽車企業智能制造負責人VINCENT——智能制造的流派及落地打法
第一個是CT,即連接的技術,對于工廠應用的很多不同的智能化設備,怎么采集物聯網的數據是需要攻破的難題;
第二個是OT,很多公司都有設計自動化的布局;
第三個是IT,即傳統公司的IT部,需要軟件層的數據管理和打通。
最后一個是BT,有一個觀點叫做雙模IT,怎么把這個數據管理應用好。
VINCENT補充:“在智能化制造中,要介紹一下CPS,CPS是一個信息物理系統和模型過程與分析的決策支持系統,就是把我們實際應用的工廠通過數字化進行實時展現,并且不單要展現而且還要做一個控制的思路。其中,CPS有三個階段,一個是從數字化工廠到認知工廠的過渡,現在很多還停留在數字化階段,第三個階段叫生態群的融合。”
制造業有兩個大類,一個是流程制造業,典型代表為醫藥及石油化工企業,一個是離散制造業,典型代表是汽車、電子和機械制造企業。目前,它們面臨著制造模式轉變、市場快速變化、供應商協同、內部精細化管控、端到端產品追溯、穩定品質要求等挑戰。
富勒信息科技副總裁陳仕填——制造業解決方案與案例分享
針對供應鏈端到端的多級條碼的追溯和管控,富勒信息科技副總裁陳仕填介紹,富勒對每一個料和零件的碼,都是有管控的,從協同的角度上,在供應商送貨之前就做關聯,隨后掃碼便可以追溯供應商、到貨時間、批次及收件人。產品下線之后,富勒將繼續關注托盤碼,在傳送給多級代理商之后,貨物每一個時間點都可以正向和逆向的追溯,起到一個多級關聯和合法性的校驗以及多級化的管控。
信息化和數字化的區別是什么?阿里云大企業首席架構師楊楂文認為,傳統企業CIO解決了企業內部人財物的管控,用已知的信息解決了問題,這便是信息化。茅臺和五糧液的競爭更多是一個生態鏈的競爭,在生態和上下游打通的時候,信息化是很難的,這便是數字化。而當數字化供應鏈轉型涉及很多部門和組織時,沒有上升到戰略決策是很難實現的。
阿里云大企業首席架構師楊楂文——如何構建智能制造數字化轉型的基礎
楊楂文透露數字化供應鏈道術法器,道即生態,獨生到共贏思維;法即價值供應鏈:生態無縫銜接;術即轉心:以消費者為中心;器即數字化:大數據、云計算、AI。
AI如何賦能智能制造?海康威視高級副總裁賈永華介紹,海康威視是以視覺為核心的物聯網解決方案提供商,近年來提出AI Cloud,將AI和視覺技術帶入更多領域。子公司海康機器人運用智能控制、深度學習、強化學習等多項AI關鍵技術,專注智能傳感、移動機器人本體、平臺軟件的迭代開發,分享了海康機器人在汽車、3C、電商零售、快遞物流等行業的應用案例,為各企業供應鏈管理向數字化、可視化方向發展提供助力。在全球化的進程中,行之有效地應對地方文化差異等管理難題,降本增效顯著。賈永華表示,海康機器人愿與各界合作伙伴一同實現設備、平臺、技術等層面的深度合作,攜手共建工業“智能+”生態,推動AI、機器學習等技術落地。
海康威視高級副總裁賈永華——AI賦能智能制造
上午,在以“如何打造智能的、可持續的、互聯的供應鏈”為主題的圓桌討論環節,羅戈研究院長潘永剛作為主持人與準時達 COO馬錦冬、阿里云智能通用企業能力中心解決方案總監 趙圣強、領先汽車企業智能制造負責人VINCENT、易流科技執行總裁李瑋進行了探討。
下午環節以兩個主題展開分享。在以“數字化、黑科技如何顛覆傳統供應鏈”為主題的環節,寧波(中國)供應鏈創新學院副教授趙立馬指出以下數字化技術可以對供應鏈策略產生影響。
麻省理工學院全球供應鏈與物流卓越網絡、寧波(中國)供應鏈創新學院副教授趙立馬——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戰略
首先是GPS、GSM和Galileo定位技術,使傳感器檢測訂單狀態和產品包裝質量以及設備狀態的實時傳輸;
其次是3D打印,微波、激光支持生產技術;
另外,物聯網云計算機器學習將是重點;基于大數據進行大規模的情境分析,在用戶界面層面增強現實客戶自主掃描等自動化系統,云服務社會互聯,全球數據同步更新;
此外,還有無人機、自動駕駛設備還有共享經濟以及區塊鏈。
良信電器CIO王正銘以其從業20年經驗總結,“做系統不是為了數字化而數字化,而是要講我們創造了什么價值。一個企業是不是可以持續地增長取決于它是不是持續地為客戶創造了價值,我們做這些系統的時候,要考慮我們運營產品的價值,讓它更快更好的服務相應的客戶。很多人說我們現在的流程很亂、效率很差、交付很糟糕,我們是不是上系統了,你這樣的心態,成功的概率應該比較小。”
良信電器CIO王正銘——智能制造驅動下的數字化供應鏈
決定物流運輸管理水平和成本的很大一部分工作是信息的收集、處理、傳遞、分析。“眾口難調,還變得快;沒錢,算起來卻更費勁。”運匠科技CEO陳偉笑侃供應鏈物流數字化的困境。
運匠科技CEO陳偉——智慧物流賦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陳偉按其理解繼續解讀,“智慧”還是人比較有智慧,相比物流專業人士的經驗,搞技術的人能通過技術手段固化,幫他把重復性的工作減少一點。
數字化供應鏈的特點就是以數據為中心,來連接設計、制造、采購、交付、計劃。在如何應對交付的挑戰上,國際知名汽配企業供應鏈負責人卓弘毅介紹,流程的構建可能比信息化更加重要,通過一些產品的研發,建立一個供應鏈的基層架構。因為傳統上來講,研發和供應鏈在制造業企業的距離是比較遠的,現在隨著我們的個性化需求越來越強,如何在前端設計的時候不降低產品的復雜性,后端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所以我們要建立一個全產品生命周期的流程。
國際知名汽配企業供應鏈負責人卓弘毅——全球汽車供應鏈變革和交付挑戰
航信德利公司供應鏈總監丁紅宇以“為服務而制造供應鏈面臨的新挑戰”為主題闡述,數據已成為資源的條件,包括超級計算機/云數據處理能力以及互聯網絡形成。數據會成為一個能源是因為它是有條件的,因為互聯網無處不在,其次處理時間和能力也不夠,因為我們會在互聯網上留下大量的數據,云計算的產生可以將計算能力大大提高。
航信德利公司供應鏈總監丁紅宇——為服務而制造,供應鏈面臨的新挑戰
丁紅宇總結:首先,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數據時代已經來了,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蠟燭。其次,當真正地將供應鏈的一些需求和數據收集起來之后,你會發現供應鏈的成本還有庫存優化將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接下來,各位嘉賓圍繞“客戶驅動下的供應鏈交付”展開討論。
供應鏈優化和供應鏈的未來真正要做的就是優化和預測。易流科技執行總裁李瑋解釋:第一個要全程的控制,第二個是把所有的過程連起來。到了數字化這里首先是協同,通過技術手段協同和共享各環節;其次通過技術手段優化運營,這里最主要是兩個方向,一個是你可以把他們拿出來,第二個是用數據代替以前經驗的部分,這是大數據里最重要的事。第三個是自動化地一鍵完成這些數字化階段,有了這三個過程,再往后就是智能化。
易流科技執行總裁李瑋——loT賦能,軟硬一體加速物流產業數字化轉型
從易流應用場景上可以這么概況,一個是用數據代替經驗,一個是算法輔助決策,還有一個是讓機器具備靈魂,但是真正做的時候還是特別復雜。
接著,聯想集團中國區物流高級經理唐文全總結了聯想用5年多時間做數字化轉型時所摸索的方法論——START方法論。
聯想集團中國區物流高級經理唐文全——制造業供應鏈管理服務模式探索
即企業一定要制定從上而下的數字化供應鏈戰略。第一步戰略要清晰,而且不是你今天想做就可以成功,是有一個階段性的;第二個要構建一個技術設置中心,聯想選擇私有云為核心的混合云模式,加上數據決策層融合這種數據庫,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數據治理的技術,讓技術賦能業務;第三個是要實現業務的智能運營,構建面向業務的平臺,讓技術為業務服務,重構業務模式,通過數據驅動對業務進行優化和創新,重新打造一個價值鏈。其中企業文化和架構的保證是轉型的保障,技術和市場驅動目的都是要實現業務智能,業務智能的保證是因為我們從上而下的戰略。
會議末尾,羅戈研究與準時達聯合發布《制造業供應鏈管理服務發展研究報告》。羅戈研究院長潘永剛介紹,報告以制造業供應鏈管理服務行業現狀、制造業供應鏈管理服務框架與案例、制造業供應鏈管理服務發展趨勢這三部分展開。
羅戈研究院長潘永剛——制造業供應鏈管理服務發展研究報告發布
其中,制造業供應鏈管理服務發展趨勢有以下三點:
1、數字化。基于互聯網、物聯網、自動化等技術實現的制造業供應鏈數字化,將支持供應鏈核心企業真正意義實現以消費者需求為驅動的供應鏈設計與精準的產品/服務提供。
2、智能化。智能化技術及工具將被應用到制造業供應鏈的各環節,以作業層面的自動化,運營管理層面的協同與管控,支持供應鏈可視、自優化、精準預測。
3、資本化。資本將持續并加大對制造業供應鏈的關注,驅動制造業供應鏈管理服務企業的更快速迭代與產業發展。
最后,潘永剛以郭臺銘的一句話結束會議:“要貨有貨,不要貨零庫存。”
感謝本次會議的協辦單位準時達,以及支持單位富勒、阿里云、海康威視、良信電器、寧波(中國)供應鏈創新學院、運匠科技、航信德利、易流科技、聯想、羅戈研究、芝柯。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