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7-01 17:30:57 中國物流與采購網

新貿易格局下,中國制造業供應鏈的機會在哪里?
時下,圍繞制造業供應鏈領域最為熱議的莫過關于“貿易戰”與“華為”的話題。美國將家具和汽車零部件等一系列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的關稅提高到25%。隨后,作為回應,中國提出對價值6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征收關稅。緊接著美國威脅要對所有剩余的價值約3000億美元的中國出口產品征稅,實體制造業被推到風口浪尖。從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之后,已經有多個國際巨頭中斷了與華為的業務往來,包括半導體企業高通、博通、英偉達、英特爾、AMD、美光、聯發科,在軟件上微軟和谷歌對華為也做出了限制,幾家企業在華為供應鏈上的職能如下:
圖片來源:羅戈研究
從長遠上看,在國家政策扶持以及華為自身調控下,華為供應鏈會得到重新調試。但短期來看,華為必然要經歷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陣痛。6月17日下午,任正非在深圳與到訪的幾位美國嘉賓座談時表示,由于美國采取的措施比預計的嚴重,華為未來兩年將會“減產”,每年銷售收入將下降約300億美元。
正如扎根制造業供應鏈服務領域二十余年的“智造業供應鏈管理專家”——飛力達【300240】聯席總裁姚勤所言:“貿易戰下,圍繞中國制造業供應鏈的,沒有一個是局外人”。本次中美貿易摩擦會對我國制造業供應鏈造成那些影響?我國制造業供應鏈真實現狀是怎樣的?什么才是中國制造業供應鏈的核心競爭力?應該如何去打造?
貿易戰下中國制造業供應鏈的危與機
貿易戰對中國制造業供應鏈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中國乃至全球制造業供應鏈重構。全球制造業供應鏈重構的趨勢想必大家都已經或多或少能感受到,確切來講,全球制造業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重構,并不是因本次貿易戰而引起,但本次貿易摩擦帶來的影響會通過供應鏈傳導給上下游企業,將其進程加速,。
其實自2008年以來,以制造業遷移為特征的第五次全球產業鏈與供應鏈的重構就已經啟動,并且發展越來越快。在我國勞動力成本、原材料、土地等要素價格上升的背景下,成本驅動型制造產業向東南亞、南亞國家轉移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如臺灣鴻海集團早在2007年就開始投資越南,生產移動電話和計算機零件;三星在深圳的直屬工廠已經于今年4月關閉,轉而在越南胡志明市投資150億美元設立生產基地。
貿易戰的到來催化了這一進程的推進。自貿易戰以來,很多企業已經在采取行動,如2019年5月17號,日本辦公設備商理光(RICOH)正式宣布,將把對美國出口的影印機生產線從中國全面轉移至泰國;YOKOWO受美國啟動對華制裁影響,將把向越南轉移生產的計劃提前。除了外資企業外遷,一些中國企業也在調整生產體制,向東南亞轉移對美出口生產基地。
今年5月,鴻海前董事長郭臺銘曾表示,中國和美國共同作為全球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引擎,但各持全球化和區域化的立場,充分利用各自優勢,會引領全球產業鏈新走勢。關于未來產業的布局和分工,郭臺銘認為必須隨時做結構性的調整,比起過去的5-10 年一次,未來可能每3 年就要面臨調整,“大”將不再是唯一勝算。
在飛力達聯席總裁姚勤看來,由于物流成本、基礎設施、供應鏈配套產業成熟度等原因,短時間內,要實現產業鏈跨國遷移是有難度的。目前中國在產業配套體系、基礎設施、效率等所具備的較好條件,是東南亞、南亞等國家短時間內不會趕超的。在世界銀行對各國基礎建設的評比當中,泰國排名第41,越南排名第47,遠遠落后于中國。
近日,在美國政府召開的就“3000億美元關稅”聽證會上,一些企業代表也提出了和姚總類似的觀點。來自美國國務院、商務部、貿易代表辦公室等多方的官員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能否找到中國以外的產品源?得到的回答基本都是不能,或者短期內不能。因為他們與中國都以合作多年,中國產品質量可靠,貨源穩定,且產業鏈完整。如果要在印度、越南等國家找到生產基地或者貨源不是容易的。
物流成本增加。這點航運相關企業最先有感觸,正如去年12月CNBC的報道,在線物流交易平臺Freightos統計數據顯示,今年(2018)12月初,中國發往美國的集裝箱運費較去年同期已激增一倍以上。具體來看,中國發往美國西海岸集裝箱運費同比增長128%,發往東海岸運費增長123%。報道稱,運費激增的主要原因是中美貿易緊張局勢帶來的不確定性,使中國出口商紛紛趕在新一輪關稅開始征收前將貨物運往美國。
美國最大的海上貿易門戶長灘港(Port of Long Beach)執行董事馬里奧•科德羅(Mario Cordero)對此也曾說過:“關稅不斷提高迫使零售商會提前訂貨,這種現象會導致倉庫里堆滿了庫存,所以他們在積極的管理自己的船只,以應對未來需求下降。”
產業生產下降帶來貨運量減少。產業生產下降帶來貨運量減少會是本次貿易戰帶來最直接影響之一。對此,國內有專家指出,對中國物流行業而言,貿易戰會引起貿易壁壘,貿易壁壘將導致中國出口商品價格上漲,出口成本增加,出口量下降,物流規模減小,導致物流企業尤其是以集裝箱為代表的航運相關行業盈利能力下降。同時,物流企業盈利的減少,甚至會導致其無力更換新的運輸設備,使得物流裝備企業(特別是貨輪制造廠)無法得到新訂單,上游裝備制造業也會因此受困。另外,由此也會引起相關崗位的失業率增加。
但也有業內人士表示,貿易戰并不意味著貨物運輸就一定會減少,而是貨物運輸的方向可能會發生改變,比如中國不再進口美國大豆了,還是需要進口其他國家的大豆,也需要運輸,從國內來看,出口美國受阻,還有“一帶一路”。
有實力的中國制造業供應鏈相關企業將迎來發展機遇。中美貿易摩擦必然會倒逼中國制造業,尤其是中國高新技術企業在供應鏈上做出“去美國化”的調整,以保證供貨安全,這對很多有實力的中國制造業供應鏈企業來講也意味著是巨大的機會。以華為為例,面臨美方加強對包括華為在內的中國高新技術企業施壓的困局,華為采取多種方式避免供應鏈斷裂,其中包括從技術上和供應商選取上采取去美國化舉措以保證供貨安全,如加大對海思的投入,提高芯片的自給率;再如華為3C電池的主力供應商欣旺達近兩年的電芯自制比例持續提升,目前已進入華為筆記本,未來突破手機產品可期,對盈利能力提升有重大幫助。
我國制造業供應鏈的真實現狀
在看到本次貿易戰對中國制造業供應鏈產生的危與機背后,更應看到的是我國制造業供應鏈當前的真實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在低基數的基礎上,我國制造業供應鏈取得了長足發展,總體來說,中國制造業規模和總量已經在世界名列第一。
政府和越來越多企業意識到供應鏈管理的重要性,并做出了很多嘗試。如2005年,國家首次提出推動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推動作用。2018年4月,商務部聯合8部門下發了《商務部等8部門關于開展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的通知》,并于同年10月份公布了經商務部等8部門審核確定的北京、廣州等55個試點城市,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港集團物流有限公司等269家試點企業名單,試點實施期為2年。通過試點,打造五個一批:創新一批適合我國國情的供應鏈技術和模式;構建一批整合能力強、協同效率高的供應鏈平臺;培育一批行業帶動能力強的供應鏈領先企業;形成一批供應鏈體系完整、國際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總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供應鏈創新發展和政府治理經驗模式。強化“三大作用”:使現代供應鏈成為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的重要領域;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成為“一帶一路”建設和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重要載體。目前該試點工作正在全面實施中。
但就我國脫生于計劃經濟模式的國有企業和中小規模的加工生產企業的制造業來說,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制造業在效益、效率、質量、產業結構、持續發展、資源消耗等與工業發達國家差距仍較大,供應鏈管理仍處于較低水平,要實現真正高效運作、抵抗風險能力強的供應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 社會對制造業及其供應鏈重視程度有待提高。近年來,相較于房地產、金融、互聯網等行業,社會整體對制造業的關注程度還有待提高。從資本的角度來看,我國投資方的“貪婪性”嚴重,“能否快速變現”是其主要的衡量標準。與以互聯網為代表能快速吸引流量、快速變現的新興行業的一片火熱不同,“融資難、融資貴”是近年來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數據顯示,我國制造業投資增幅從2012年起持續下滑,一直下降到2016年的4.2%,2017年雖然有所回升,但僅有4.8%。投資疲弱對我國制造業及其供應鏈的優化升級造成了嚴重制約。
2. 甲方企業對供應鏈管理重視程度有待提高。在傳統觀念中,一般視供應鏈為后勤輔助職能,與銷售、研發等部門相比,其被重視程度有待提高。在很多企業中,供應鏈管理的各個職能是分散在不同部門中,而現在在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中,供應鏈管理能力越來越重要。
3. 制造業供應鏈協同運作程度低、難度大。全球化商業合作關系的本質是供應鏈協同, 中國雖是供應鏈大國但非強國,在全球化供應鏈建設上仍處起步階段。 這一點企業是深有感觸的,飛力達聯席總裁姚勤也曾提到,目前我國制造業供應鏈上各個環節企業之間通常只是一般的合同關系,或者是“欺壓性”的供應鏈協同,還沒有建立起一種長期的、戰略性的基于共贏觀念的供應鏈伙伴關系。
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傳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冠巨在一次演講中也曾說過:“中國的企業是以大欺小的,一個大企業,比如一個汽車制造廠的旁邊有很多小企業為它服務,庫存都是小企業承擔,這種現象是中國今天的一個現實現象。”并且他也提到:“打通供應鏈可帶來巨大降成本空間”。
4.人力成本居高不下,土地成本水漲船高。近年來,隨著經濟與社會的進步,在社會對勞動者福利重視程度上升,以及勞動力供應的結構性短缺等因素作用下,企業用工成本逐年上升。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中,有29年的制造業員工年薪增長率超過了同年GDP增長率。與此同時,用地成本也越來越高。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等優勢越來越小。
5.專業人才缺乏。專業人才缺乏是各行各業普遍面臨的問題,由于在我國供應鏈管理是一新興領域,目前具有系統知識框架、豐富實操經驗的專業供應鏈管理人才緊缺。很多高等院校都設有物流專業,但缺乏對供應鏈管理方向特別是制造業供應鏈管理方向的人才培養。專業人才缺失,也很大程度限制了我國制造業供應鏈的發展。
如何構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制造業供應鏈?
中國制造業必須從規模、速度的發展軌道轉向質量、效益的發展軌道。中國制造業及其供應鏈核心競爭力的打造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面對國際形勢的變化,近年來,國家一直在不遺余力助力中國制造業及其供應鏈的發展,如貫徹落實“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等戰略的實施。去年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在官網上發布了《關于開展2018年流通領域現代供應鏈體系建設的通知》等等。
那作為制造業供應鏈上的企業應當如何應對挑戰?
一、進行數字化升級
進行數字化升級是節省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有效途徑,不少有條件的企業已經在通過自動化升級改造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勞動力成本等。
以飛力達【300240】為例,其在重慶、昆山綜保區,正在著力打造全新的智慧物流園,且已經取得顯著成果,出入庫效率提升2倍,倉庫人力節約30%——50%,空間利用率提升3倍,操作準確率高達100%。(詳情見文章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rXegso_2KKtDjjHF9wEW5A)
二、實現供應鏈與產業鏈協同
供應鏈協同無論在企業集團內部的各部門、各子公司之間,還是由核心企業在外部供應鏈上拉動各節點企業進行協同運轉,都需要良好的銜接。飛力達聯席總裁姚勤建議,實現產業鏈與供應鏈的協同主要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價值觀協同。各方扭轉價值觀,持共贏的態度達成戰略共識,是實現供應鏈協同的基礎,如核心企業愿意把相關信息開放出來。
2.產業鏈與供應鏈的操作層面協同。實現產業鏈與供應鏈的協同是整個鏈條層層之間復雜且龐大體系的協同,以其中的工廠生產流水線自動化與倉儲自動化協同為例,目前我國制造業工廠自動化程度已經非常高,同時不乏正在或已經完成數字化改造的物流企業,但只有當兩者實現協同才會真正具有意義,要求企業在打造自動化的過程中要考慮到協同的問題,雙方按照協同的要求去改進。例如:
圖片來源:羅戈研究《制造業供應鏈服務發展研究報告》
(1)搭建可以實現上下游銜接的開放式信息平臺。通過信息技術,如倉儲管理系統、供應商分級管理、電子采購系統等,搭建一個協作平臺,通過信息實時共享,實現企業間動態的供應鏈聯盟。
(2)大力推進標準化,如包裝與工位器具的標準化、操作流程的標準化、信息流程的標準化等。現在越來越多甲方企業在選擇物流服務商是會要求其具有系統等方面的對接能力。
以飛力達為例,飛力達通過整合資源、創新服務,圍繞制造產業的核心客戶,積極搭建了“供應鏈協同”、“ 物流協同”兩大平臺,打通從上游Inbound到下游Outbound的整條供應鏈服務,打造出集“采購物流、入場物流、成品物流、售后物流”為一體的供應鏈物流體系。通過連接品牌商、制造商、供應商三方,導入先進的智能物流技術,推動供應鏈物流服務向智能化、協同化、平臺化方向發展,為客戶提供端到端的供應鏈解決方案。據姚勤透露,目前飛力達正在同一客戶構建協同機制,飛力達自動化立體庫與對方產線可以做到智能一體化協同,預計今年底可看到成果。
另外,他同時提出了自己的設想:“工廠的訂單都是波動的,并且很多物料都可以共享,可以打造一個物料共享中心,沒必要每個工廠都匹配一個原料庫、成品庫,最終下來都是成本。如果能實現智能倉和多個企業不同生產線的對接,則可想象一場景,即中間的智能倉對接不同企業的多條生產線,形成一個協同圈,另外用水、供電、服務等全實現智能,綜保區則會變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智能綜保區”。
三、全社會應提高對制造業及其供應鏈的重視程度
政府、協會等機構還要繼續積極發揮其作用以促進中國制造業及供應鏈的發展。飛力達聯席總裁姚勤對此表達了他的建議,希望政府能更透徹的洞悉到企業所面臨問題,更好與企業協作,共同努力強化我國制造業供應鏈競爭力,如希望海關相關部門對企業快速變化的需求海關能更迅速的配合,海關要求的規范能更加契合物流企業為客戶提供的服務等。
在資本角度,投資方應更加積極按照黨的十九大精神,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制造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
另外,甲方企業應當提高對供應鏈管理及相關部門的重視,將供應鏈管理納入企業發展規劃,增加對相關工作開展的支持,如配置相關專業人員、投入相應資金、進行相應培訓等。
四、重視專業人才培養
現下已經看到了一些向好的改善,如:陸續看到有高等院校開始設立專門的供應鏈管理專業;很多企業在提高物流崗位的招聘標準,以及增加相關崗位培訓等,但力度都還要繼續加強。以飛力達為例,其下屬華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團隊由400余專業科技人才組成,在海關方面與政策配合,以更好為企業服務,據姚勤介紹,全國70%特殊區域都在用華東信息科技的輔助系統。
五、摒棄浮躁,務實做事
當今的社會狀況很好,但也不可否認,當今的社會很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尤為嚴重,每當有新風口出現,就會有大量企業涌上去,然后緊接著就是一堆企業陣亡,能夠沉下心去打磨自身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變的越來越稀缺。
飛力達聯席總裁姚勤對此深有感觸,飛力達自成立至今二十余年,期間歷經過金融、互聯網、房地產等多個行業的發展紅利期,自身也具備切入到某些行業的條件,但始終都心無旁騖,務實的扎根制造業供應鏈服務領域,為客戶實現價值,推動社會進步。
一個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的很遠。“貿易戰中,圍繞制造業的供應鏈,沒有一個是局外人!”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