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7-03 09:33:17 證券日報

一輛卡車平穩地駛入集裝箱堆場,準確定位至裝卸區,待自動化場橋精準迅速地完成裝載后,又駛往其他作業區域。看似普通的碼頭作業場景,整個過程卻看不到人。空空的駕駛室里,方向盤就像由經驗豐富的老司機在操控,讓龐大的集裝箱卡車在指定路線上精準行進。
日前,這樣一個充滿科幻色彩的場景,正在國內領先的港口機械設備制造商三一國際(00631.HK)旗下三一海工碼頭試驗場內上演。記者從三一海工了解到,公司已于近日順利完成新一代無人電動集卡的場內測試,這也標志著公司將正式進入港口無人駕駛運輸市場。
無人集卡是最優選擇
據了解,目前智慧港口主流的水平運輸方式有三種,即AGV、無人跨運車和無人電動集卡。三一海工智慧港口研究所所長唐博士認為,對于大部分港口碼頭來說,無人集卡是目前最經濟,且最容易實現的水平運輸解決方案。
“相比其他兩種方式,無人集卡對場地和港口基礎設施要求低,在碼頭相對半封閉的區域內,環境相對固定,利于無人駕駛技術的實現。”唐博士告訴記者,“集卡屬于大批量產品,零部件成本較低,即使加上無人控制系統和傳感器的成本也遠低于AGV和跨運車這類專業設備。”
據唐博士介紹,無人集卡需要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線控底盤,就是由計算機來操控駕駛,需要完成計算機對底盤油門、轉向、剎車系統的接入控制;二是環境感知技術,通過車身上幾十個傳感器、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和攝像頭讓卡車長上眼睛,完成對道路、車輛、障礙物的識別,實現厘米級的精確定位和控制;三是動作規劃和路徑導航,需要智能AI構建高精度矢量地圖,對全局及局部的特殊動作進行建模和控制。
“這就像人的大腦一樣,要自主做出減速、剎車或繞行等突發狀況的各種決策,提供最優運行路線,從而滿足港口封閉區域內水平運輸的需求。”唐博士認為,相比普通的電動集卡,無人集卡研發難度更大,也具有更高的技術壁壘。
做好集卡須更懂港口
有港口行業專業人士告訴記者,在港區內,作業的卡車是和大型機械互動的,需要充分融入碼頭生產業務流程。由于港區環境高度動態變化,與開放道路差距較大,單靠一種傳感器無法實現精準定位。而且,船舶靠岸以及岸橋、金屬集裝箱的信號干擾,都會導致難以精確定位。因此,港口無人集卡對精度的要求非常高。
“定位和控制精度必須在2厘米左右,才能實現與自動化的岸橋配合完成集裝箱精確吊裝。”在唐博士看來,光有普通無人駕駛技術是遠遠不夠的,相比開放道路20厘米的定位精度,無人港口運輸要求要高出很多,一定要深刻理解港口作業模式,才可能把無人集卡做好。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無人集卡在人工成本、安全性和作業效率方面也都有著先天的優勢。據唐博士介紹,傳統集卡每車需要3個司機長期高強度滿負荷工作,而無人集卡一個工程師就可以控制3-4臺設備。
“按正常的作業時間測算,一個年吞吐量200萬TEU的集裝箱碼頭,每年卡車司機的人工成本就需要三千多萬元。”唐博士告訴記者,無人集卡不僅可以解決“招工難”以及長時間連續高強度作業帶來的安全問題,還能實現自動與岸橋、場橋的對接,減少了人工干預,精度更高,裝卸速度更快,可以進一步提升作業效率。
“港口智能化、無人化浪潮下,集裝箱卡車無人化市場空間巨大。下一階段,公司還計劃研發車輛管理調度系統,實現與港口其他設施進行實時通訊、接受任務指令、了解設施狀態并完成指揮調度。”唐博士告訴記者,“目前三一海工正在珠海港和青島港進行自動化場橋、岸橋和無人電動集卡的配合實驗,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可以看到更多三一無人集卡在港口忙碌的身影。”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