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10-08 16:52:13 中國新聞網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內河水運的船之變、貨之變、運輸理念及方式之變,成為中國城市發展的側影。
從對環境影響大的拖船、掛槳船到上千噸的現代化集裝箱船舶,從“運百貨”到“運砂石”再到“運集裝箱”……杭州老船長董正才在江浙滬一帶的內河上跑船近40載,見過風風雨雨、大風大浪的他親歷上述變遷。
“聽老人說,二十世紀50、60年代,內河跑的船大都是木質船,有些還要靠牛拉,運送的主要是糧食。”董正才回憶,20世紀80年代初起,他就隨船從杭州裝載石料出發至江蘇,再裝載貨物運至上海,后從上海載糖、大米、白長絲等百貨回杭州。
彼時,內河開始出現拖船。“船后面掛著十幾條駁子,大的駁子上百噸,一個船隊有上千噸噸位。有時候船需要靠人拉,一條駁子配備3名船員,一個船隊就有30多人。”董正才說,20世紀80年代末,掛槳機船也開始出現。
此時,內河船舶的貨物也從百貨轉變為社會需求量越來越大的建材,“當時建上海楊浦大橋用的黃沙,就是我們從杭州桐廬運過去的。”董正才說。
但在當時,無論拖船還是掛槳機船都存在諸多問題。“我當時住在河邊,船開過來房子都會震,噪音就不用說了。”杭州市港航管理局運政處處長胡云濤回憶,除了噪音,拖船和掛槳機船還存在運輸效率低、抗風險能力差等問題。
就這樣,2004到2008年間,掛槳機船逐漸退出錢塘江等航道。此后,船型標準化工程也啟動,從15年以上老舊船舶到200總噸以下的小噸位過閘船舶均逐漸退出。內河船舶噸位從平均300多噸提升至500多噸。
董正才也“鳥槍換炮”,跑起了上千噸的單船:“這么大的船,兩個人開就夠了。”
隨著船舶大型化,水運運能與日俱增,在城市發展、保障民生上日益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杭州每年對鋼材、煤炭等需求量很大,如果都用汽車運輸,城市道路難以承受,污染也不得了。相反,水運更適合大宗散貨。”胡云濤說。
今年,杭州亞運場館項目迎來建設高峰,地鐵、快速路建設也任務繁重,由此產生大量渣土、泥漿,如果全都用渣土車,對城市道路、環境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因此,水運亦成為建筑垃圾的重要轉移出口。
“今年杭州水運泥漿渣土量預計將達到5000多萬噸。”杭州市港航管理局港政處副處長王強說,目前杭州所需的建材等貨物有七到八成都是通過水路運輸運進城市。此背景下,杭州還朝著水運逐漸集裝箱化的目標努力。
“人們曾經對水運有詬病,覺得貨船或碼頭‘不好看’,或是對環境有影響。集裝箱外觀整潔,運輸裝卸全程無揚塵,可以解決這一問題。”胡云濤說,不僅如此,集裝箱的裝卸機械化程度高,方便海河聯運,有利于運輸企業實現轉型發展。
“現在銅精礦、煤炭等都已大量嘗試走‘散改集’,甚至渣土運輸也在進行‘散改集’嘗試,我們也在積極引導,對集裝箱船舶過閘實行‘綠色通道’,做到隨到隨放。”胡云濤說。
“原先一個月也就跑一兩個航次,現在正常至少可以跑4個航次。”老船長董正才不禁感嘆,如今船越來越“高級”,航道也越來越暢通,“干了快40年啦,希望這碗飯越吃越香。”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