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6-02 09:48:25 中國青年報

復工復產“新基建”提速
人工智能能做什么
“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是人類的一場大災難,同時也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難得的新機遇。”在前不久舉行的第二期前沿科技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提出這樣一個觀點。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科技格外耀眼,在線教育、遠程辦公、在線醫療等新的需求和創新因素破土而出,作為“新基建”幾大板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工智能能否為疫后全球經濟復蘇開出科技良方?
在李國杰看來,疫情期間表現較好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例如無接觸自動測體溫,疫情追蹤、摸底排查中計算機與居民的自動問答等,大多是過去有較多數據積累的應用場景,而對傳播擴散途徑檢測、病毒源頭的追溯等,由于缺少足夠多的已標注數據,效果就差一些。
李國杰說,這次疫情中,智能產品在用戶群體中贏得了更多信任,人工智能給各行業的“賦能”作用開始顯現,人工智能應用在提升國家治理能力方面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
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終身會士蔡自興則認為,人工智能在穩投資、促消費、助升級、培植經濟發展新動能、創建智能經濟新形態等方面潛力巨大,對5G基站建設、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新基建領域具有重大促進作用,還會為很多領域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奠定基礎。
“‘新基建’提速為推動人工智能發展帶來重大機遇,要不失時機地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人工智能新型基礎設施,為實現經濟轉型和升級奠定堅實基礎?!辈套耘d說。
但在這一過程中,被譽為人工智能“三駕馬車”——算法、算力、數據到了疲軟的時刻,深度學習在工業界還在靠大數據和大算力等勉力支撐。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山世光說:“人工智能能力的升級,必須依賴人工智能方法論的升級?!?/span>
事實上,在人工智能應用上,公眾期待很高,然而,“理想”與“現實”還是有一定距離。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李修全認為,公共人工智能算力、開放平臺、知識中心等人工智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除了助力技術落地、加速技術突破之外,也應在促進不同群體共享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案纳浦行∑髽I和創業者創新條件,改進欠發達地區智能化基礎設施,才能使智能化變革走向包容發展、共享發展”。
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彭思龍說:“如何讓中低端的傳統行業,以最低的代價實現智能化的升級改造,可能是未來人工智能發展非常重要的方向。”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