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6-11 09:40:34 交通運輸部網站

日前,交通運輸部印發了《關于做好交通運輸促進消費擴容提質有關工作的通知》(簡稱《通知》)。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有關負責同志就《通知》解讀如下:
出臺背景
消費是最終需求,是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第七次會議上指出,要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充分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作用;李克強總理在考察全國市場運行與流通發展服務平臺時指出,各有關部門都要結合本領域實際,提出拉動消費、擴大有效內需的政策。近年來,國務院及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消費的政策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我國已成為商品消費世界第二大國,2018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5.9%,成為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但總體來看,還存在著居民消費意愿不強、支撐消費升級的條件不優、消費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等問題。
交通運輸既連接商品生產和消費兩端,也是消費的重點領域,在促進消費中具有“乘數”效應和“催化”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交通條件改善將激發消費潛力。交通條件“從無到有”,釋放民生類出行和基本生活物資消費需求明顯。交通條件“從有到優”,帶動關聯性消費和刺激高品質消費作用突出。以貴廣高鐵為例,項目開通前桂林市游客增速8%左右,開通后3年游客年均增速達到了30%,據統計,我國城鎮居民旅游單次花費約1200元,帶動消費作用明顯。二是交通運輸跨界融合孕育新消費。近年來,交通運輸與旅游、體育、數字信息等領域融合發展,催生了旅游交通、共享交通、數字交通、綠色交通等新消費,有利于進一步增強消費動能。三是交通運輸是消費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2018年,我國交通類消費達3.8萬億元,其中,交通工具類消費占65%,出行類消費占35%,排在家庭生活支出第4位,是居民的重要開支領域。
因此,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擴大內需決策部署,充分發揮交通運輸在促進消費中的重要作用,推動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服務“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交通運輸部辦公廳印發了《通知》。
主要內容
《實施方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有關部署和國務院促進消費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按照“遠近結合、協同聯動、創新驅動、市場為主”的原則提出了5方面16項具體舉措。具體包括:一是改善交通基礎設施條件,激發消費潛力。聚焦薄弱環節推動一批對促進消費作用明顯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推進城際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交通基礎設施網、提升綜合交通樞紐發展質量等工作。二是提升交通運輸服務品質,服務消費升級。針對居民出行和生活性物流面臨的難點、痛點問題,提出了優化旅客換乘服務、提升交通運輸票務水平、改善專項領域客運服務以及推進城市配送、冷鏈運輸發展等工作。針對“地攤經濟”發展需求,還提出了完善夜間經濟交通配套服務工作要求。三是推進交通運輸跨業融合,培育新消費。提出了推進交通運輸與體育旅游產業、信息產業融合以及促進綠色消費等工作。四是營造放心的交通運輸消費環境,提升消費滿意度。提出了鼓勵服務方式創新、維護運輸市場秩序、保障旅客出行安全等工作。五是加強組織實施,確保取得實效。提出了加強組織領導、創新工作方法和強化宣傳引導等工作。對于符合交通強國建設試點要求、創新性強、示范帶動性突出的促消費工作,我們將積極按程序納入試點予以推進。
主要特點
《通知》突出了三方面特點:一是疫情防控和日常工作相結合。強化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做好促消費有關工作,有序增強社會流動性,暢通經濟循環,為消費提供基本支撐。二是遠近結合。鼓勵加強服務創新、政策創新,對沖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同時,著眼長遠,針對消費升級、消費增長點向都市圈和城市群集中等趨勢,提出加強城際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交通運輸跨界跨業融合等工作。三是推動傳統消費和新消費相結合。在滿足居民日常消費需求基礎上,研判需求消費趨勢,鼓勵因地制宜推動交通運輸與旅游體育產業融合、信息產業融合以及交通綠色消費發展,處理好“守成”和“創新”的關系。
下一步,交通運輸部將加強組織實施和政策引導,推動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工作取得實效。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