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7-15 09:19:47 中國交通新聞網
關注中物聯
打開內蒙古地圖,放眼于亮麗北疆,京藏高速公路聯通烏蘭察布與巴彥淖爾,全程僅需不到6個小時。但過去這段路卻是相當曲折,1980年,烏蘭察布市化德縣朝陽鎮民樂村的王金鎖為了去巴彥淖爾務工,步行、汽車和火車輪番上陣,前前后后用了兩天時間。時隔40年,王金鎖記得如此清楚,就是因為當時的路走得太難。
“如今,汽車沿著水泥路直接開到家門口,村里建起了蔬菜標準園區示范點,還開了蔬菜交易市場,咱每天送菜賣菜,比務工掙得多。”在瀝青路兩旁整齊排列的蔬菜大棚邊,王金鎖邊說邊忙著將成箱的西紅柿和西芹裝車發往北京。
近三年來,內蒙古公路建設投入不斷向貧困地區傾斜,計劃建設貧困地區公路2.3萬公里,完成投資1155億元。如今,內蒙古貧困地區鄉鎮均已通水泥路,提前3年實現了100%通暢的目標。到今年年底,內蒙古將實現所有貧困旗縣通高速公路或一級公路,全面建成“外通內聯、通村暢鄉、班車到村、安全便捷”的農村牧區交通運輸網絡。
把大米賣到首都
“種一坡,拉一車,收一笸籮,煮一鍋。”上世紀90年代,烏蘭察布11個旗縣(市、區)中,8個是國家級貧困旗縣,2個是自治區級貧困旗縣。隨著交通基礎設施快速發展,烏蘭察布一躍成為了全國非省會城市中唯一的“一帶一路”鐵路樞紐節點城市,吸引了越來越多在外工作的人才回鄉就業、創業。
通了高鐵后,烏蘭察布融入了京津冀和呼包鄂1小時經濟圈,大物流、大旅游、大數據等產業加速發展,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共同成為支撐地區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
新村錯落有致,青瓦白墻點綴其間,公路如黑色的緞帶飄進大小屋場,一輛輛載著農副產品的汽車奔出村莊……公路連通了城鄉市場,打通了烏蘭察布“進”與“出”的雙向通道,為貧困地區找到了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地處內蒙古東北部的興安盟,同樣上演著因路而興的美麗故事。“過去嘎查的路,天晴時灰塵灌滿了褲腿,下雨時泥漿沾滿了鞋子,靠著牛耕馬馱種田,從沒想過把大米賣到首都,而且還這么火!”興安盟扎賚特旗好力保鎮古廟村村民曹祿說。
隨著公路建設重點向貧困地區傾斜,扎賚特旗形成了以111國道和省際通道為骨架、縣鄉公路為分支、村級公路為脈絡的路網格局。得益于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稻田養鴨、養蟹、養魚等“一稻多吃”“稻場農旅休閑”體驗,已成為撬動扎賚特旗大發展的有力杠桿。
依托家門口的現代農業產業園,曹祿和鄉親們不僅種了水稻、甜葉菊,還養了鴨子和蟹,發展起旅游業。波光碧水交相輝映,田間棧道曲折向前,總投資3800萬元、全長30.576公里的產業園區公路,串起了一幅稻浪飄香、鴨稻共生的田園風光畫卷。
部區合力推動貧困旗縣全部出列
2016年,內蒙古自治區交通運輸廳積極協調交通運輸部和自治區政府簽署了《部區交通扶貧共建協議》,并編制了《內蒙古自治區交通扶貧“十三五”規劃》,在國家支持的47個國貧旗縣、少數民族旗和邊境旗縣基礎上,將19個區貧旗縣納入交通扶貧范圍,實現了貧困地區交通扶貧全覆蓋;在國家支持交通干線通道建設、農村牧區公路通暢、“交通+特色產業”扶貧等“八大工程”的基礎上,增加了嘎查村街巷硬化和邊防公路建設兩大工程。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交通運輸廳加大扶貧力度,建設了扎(蘭屯)新(林北)烏(蘭浩特)高速公路、302國道烏(蘭浩特)阿(爾山)一級公路等高速公路、國省干線公路和農村牧區公路。貧困地區交通條件改善帶來了令人欣喜的成績——今年,興安盟突泉縣、科爾沁右翼前旗等20個國家級貧困旗縣退出序列,內蒙古所有貧困旗縣全部脫貧“摘帽”。
今年,內蒙古將推進貧困地區對外通道建設,加快國省干線公路升級改造,推進鑲黃旗、東烏珠穆沁旗通一級公路建設;提升國省干線公路安全生命防護水平,年內實施防護工程188公里,完成危橋改造30座;推進“十三五”交通扶貧“雙百”工程建設,深入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提升農村牧區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
目前,二連浩特至秦皇島高速公路蘇(尼特右旗)化(德)段、草(高吐)烏(蘭浩特)高速公路等貧困地區對外通道,以及“十三五”交通扶貧“雙百”工程建設項目公主埂至經棚高速公路等正在緊張建設中。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張國清在貴州、重慶調研時強調: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 何立峰在湖北、湖南調研時強調: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增效 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 丁薛祥出席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并致辭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
- 四川年內實現普貨車輛智能年審
- 長三角有色金屬產業規劃建設統一大市場
- 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全球第一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政策舉措加快制定——將深入開展夯基提質行動 探索建設賦能中心
- 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10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
- 國際綠色燃料聯盟在香港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