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8-26 10:18:53 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網站

一、產生背景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智能制造已成為世界各國搶占發展機遇的主攻方向。根據國家統計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的統計,2010年以來我國制造業產值規模占全球的比重在19%-21%之間,2018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為26.5萬億元,占全球的28%,排名第一。其中,2012年以來我國智能制造行業產值不斷增長,2018年智能制造裝備行業的產值規模約為17480.1億元。盡管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世界比重在不斷加大,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制造業類型集中于中低端技術密集型。而在高端芯片、電子制造等高端技術領域,中國的自給率嚴重不足,從事制造業智能化所需的軟硬件開發與服務人才嚴重缺失。由此,新職業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應運而生,承擔著推動中國高端密集型制造業發展、創造全新制造模式的重要職能,助力中國占領全球制造業競爭的戰略制高點。
二、職業定義
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是指從事智能制造相關技術的研究、開發,對智能制造裝備、生產線進行設計、安裝、調試、管控和應用的工程技術人員。
主要工作任務:
1.分析、研究、開發智能制造相關技術;
2.研究、設計、開發智能制造裝備、生產線;
3.研究、開發、應用智能制造虛擬仿真技術;
4.設計、操作、應用智能檢測系統;
5.設計、開發、應用智能生產管控系統;
6.安裝、調試、部署智能制造裝備、生產線;
7.操作、應用工業軟件進行數字化設計與制造;
8.操作、編程、應用智能制造裝備、生產線進行智能加工;
9.提供智能制造相關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
三、當前就業人群分析
獵聘大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國智能制造中高端人才占整個制造業中高端人才的35.89%,與2016年、2017年相比,智能制造人才在制造業人才中的占比呈逐年增長態勢。
數據來源:獵聘大數據研究院
1.【行業分布】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分布在機械與自動化、國防與交通運輸設備制造、信息技術、新材料制造、新興醫療制造和能源與環保這六大類行業。通過領英(中國)數據統計,其擁有超過1300萬的會員中與制造業相關的六大類行業人才數目達到248萬,其中機械與自動化人才、信息技術人才相對最多。
數據來源:領英數據中心
2.【工齡分布】從業年限上看:國防與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新材料制造及能源與環保這三大行業的人才平均從業年限都比較高,并且具備十年以上從業經驗的人才占比也相對較大。
數據來源:領英數據中心
對比智能制造與制造業人才年齡分布情況可以看出,智能制造人才在25至30歲、30至35歲年齡段的人才占比高于制造業,35至40歲、40至45歲、45至50歲、50歲以上年齡段的人才比例均低于制造業,說明從事智能制造崗位的年輕人比傳統制造業更多,年齡優勢能給智能制造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想象空間。
數據來源:獵聘大數據研究院
3.【企業規模】據統計,中國有450萬制造業企業,這些企業在未來10年或20年,至少有20%的企業要轉型成自動化、智能化生產,一個數以十萬億計的市場正在緩緩展開。
2014-2015年中國智能制造行業新成立企業數量驟增,處上升風口時期,工業巨頭、互聯網科技等領域企業拓展業務范圍,積極轉型,進軍智能制造行業。2015年新增企業數量達到頂峰,2016年以后,中國智能制造新增企業數量開始降低,開始縱向拓展和深化智能制造關鍵技術和應用領域。
資料來源:CVSource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中國智能制造企業在地域分布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普遍分布在一線城市,廣東省以絕對優勢領跑市場。
資料來源:CVSource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4.【學歷分布】通過對智能制造裝備企業進行調研,高職學生占比最高為39.48%,緊隨其后的是本科及以上的,所占比例為38.1%;中職學生占比11.8%;剩余10.62%則為內部轉型、社會外招。
數據來源:《智能制造機械行業人才需求與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指導報告》
5.【薪資水平分布】據調研,根據個人崗位和職責的區分,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年薪最高可達30萬。
6.【企業分布】據《世界智能制造中心發展趨勢報告(2019)》報告顯示,智能制造企業數量排前十的城市,分別是蘇州、寧波、上海、重慶、深圳、東莞、佛山、天津、無錫和杭州。其中蘇州數量最高達6653家;寧波和上海旗鼓相當,分別為5215家和5131家。
資料來源:《世界智能制造中心發展趨勢報告(2019)》
近年來,相關部門機構陸續出臺政策法規,扶持和推動中國智能制造產業發展。其中,中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從2015年開始,已公示了四批,總數為307個;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項目從2016年開始,已公示共三批,總數為509個;兩個試點項目共有816個項目。
數據來源:《世界智能制造中心發展趨勢報告(2019)》
在智能制造的產業鏈上,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成為智能制造業發展的底層驅動力,是智能制造系統具備“數據采集、數據處理、數據分析”能力的基礎設施。近年來,大數據產業園也是數量最多的產業園類別,達到111個。其次是綜合園區,達到96個。新材料園區為智能制造產業發展提供了“物質引擎”,應用非常廣泛,產業園區達到92個。
資料來源:《世界智能制造中心發展趨勢報告(2019)》
四、職業發展通道
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根據就業崗位的職責分為技術應用類和技術開發類,是貫穿智能制造企業從產品開發、應用調試到售后維護整個過程的重要角色。對個人而言,工程技術人員在經歷崗位歷練和技能水平提升后,可晉升工程師/高級技師。
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的價值:
【對個人價值】新的職業選擇,形成復合型人才競爭壁壘,擁有良好的就業和薪資前景;
【對企業價值】推動企業商業模式、生產方式的轉型,有助于企業規劃生產流程和工藝,在降低運營成本的基礎上,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對社會價值】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頂梁柱”式人才,推動構建新型制造體系,技術革新也將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推動社會向更高層次發展。
五、未來市場需求
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分析顯示,2010-2018年,我國智能制造裝備行業保持著較為快速的增長速度,2018年智能制造裝備行業的產值規模約為17480.1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16.5%,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一般發達國家智能制造產值約占高端裝備制造業總產值的25%-30%,我國目前智能制造行業約占高端裝備制造業20%左右。根據《中國制造2025》《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政策,我國智能制造行業所占比重將會逐漸增大,且增速快于高端裝備制造業增速。預計未來5年智能制造領域人才需求量將到達900萬人。
隨著國家有計劃地對傳統企業進行數控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高端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裝備將會普及應用,需要大量操作、調試、維護、維修和改造方面的專業人才。根據調研顯示,智能制造裝備集成和應用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總數按照本科、高職和中職培養需求分解,具體如下表:
數據來源:《智能制造機械行業人才需求與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指導報告》
六、專家觀點
中科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黃維:顛覆性技術創新成果設計得出來、制造不出來的例子屢見不鮮,制造工藝核心技術不過關而導致生產事故的情況時有發生。除了要為傳統行業賦能,顛覆性成果制造人才也正面臨巨大缺口,技能人才能力水平和操作規范與顛覆性產品研制要求不匹配,技能人才結構老齡化,智能化產品生產高技術人才急缺。
中國職業教育學會會長魯昕:在關鍵技術領域仍然存在著許多“卡脖子”的問題,目前我國急需四類人員:高端研究人才、科技成果轉化人才、轉化成果行業應用人才、生產服務一線的技術人才,而職業教育就承擔了后兩種人才的培養,占整個高等教育結構的70%。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教育培訓部主任、機械工業教育發展中心主任陳曉明在題為《面向產業變革的高職智能制造領域專業建設》的主題報告中強調,人才緊缺和培養體系的不盡完善已成為制約智能制造發展的瓶頸問題,急需產學研用各界通力合作,加快構建智能制造人才培養體系,提升各類人才的培養質量。立德樹人,師者為先,下一步行業教育培訓的工作重點應該放在與先進制造業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創新型師資和工程技術人員培養上。聚焦智能制造和服務型制造、綠色制造、工業強基、“人工智能+制造”等重點領域的發展和人才需求,通過產教融合、協調創新,加大對院校新專業和專業方向建設的引導力度,加快院校乃至整個行業的人才培養供給結構優化,這也是當前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上海電機學院校長胡晟在“中國制造2025”智能制造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大會報告中指出,“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的實施,關鍵是要有升級版的勞動力結構與之相適應,要有復合的知識結構,要有多元的能力特征,要有卓越的綜合素質。智能制造應用型人才還要具備創新意識和工匠精神。
七、典型人物案例
(一)章躍洪:疫情之下智能制造團隊為企業復工復產按下“加速鍵”
疫情當前,防護口罩供應量嚴重短缺,然而浙江天使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購入的設備卻無法擴大產能。困難之下,黨員智能制造技術團隊負責人章躍洪,帶領一批黨員老師站了出來。他們來到廠家,5人一天24小時泡在廠里,起早貪黑地干,終于克服了新設備安裝粗糙、零配件不齊、設計缺陷等諸多困難。成功的背后是團隊成員平均每條生產線要調試50多個生產環節,沒日沒夜地幫助調試生產,終于使生產線上制造出了合格的產品。
據統計,智能制造技術團隊50余名黨員,近期已為金華市區20余家企業的復工復產現場解決生產問題,對接技術難題20余項,通過校企聯合“突擊攻關”,幫助企業按下復產的“加速鍵”。
(二)陳曉慶:智能制造技術暖男自主創業,用心做項目贏得龍頭企業授權
陳曉慶,畢業于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2015年實習期間,在一家企業擔任部門總經理助理和項目經理,為他后期創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17年11月,陳曉慶在科教城大創園創業并成立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涵蓋工業機器人的設計、安裝、調試和售后維護等業務,涉及機加工上下料、沖壓生產線、焊接單元等。憑借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積累的工作經驗,陳曉慶在創業后穩步推動公司發展。目前公司年均機器人銷售量20-30臺套,并得到國內龍頭工業機器人公司華東區搬運類集成伙伴授權。“每個客戶的產品以及應用場合都不一樣,對于每一個客戶,我們都是定制化的解決方案,用心做好每一個項目。”
(三)李德明:智能制造技術改變人生,創業2年多營收破千萬
2016年李德明和所有畢業生一樣懷揣著激動和忐忑的心情在常州這片沃土上尋找屬于自己的未來。作為職場菜鳥的李德明,畢業后走進與他專業對口的機器人貿易公司,成為普通的銷售服務職員,不斷放低姿態,虛心向前輩老師學習專業知識,積累人脈資源,參與各種社會實踐,在基層崗位上深耕細作。
2017年年初,李德明在和行業前輩、同事們理性分析創業條件和市場前景后,依托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抓住機會,創立屬于自己的科技有限公司,兩年多來公司營業收入突破1000萬元。李德明通過智能制造領域自主創業完成了一次人生蛻變,夢想也得到了歷練和成長。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