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1-11 17:05:16 人民網

2020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經濟下行,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全球生產和需求遭受全面沖擊。
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
過去一年,中國克服疫情影響,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果。“十三五”圓滿收官,“十四五”全面擘畫。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我國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正增長,預計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邁上百萬億元新臺階。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也在2020年展現得尤為明顯,注解著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
這份韌性背后的信心和底氣,源于長期以來我國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豐富人力資源、完整產業體系、強大科技實力。同時,中國經濟的韌性更彰顯出在重大歷史關頭,重大考驗面前,黨中央的判斷力、決策力、行動力具有決定性作用和我國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轉正
中國經濟韌性的最好詮釋
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體現在相繼轉正的一系列經濟指標上:
2020年4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出口增速轉正;
2020年5月,服務業生產指數和工業利潤增速轉正;
2020年6月,外貿進出口增速和財政收入增速轉正……
2020年7月16日上午10時整,“轉正”二字在網上刷屏,這條消息令人振奮:在一季度回落6.8%的基礎上,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大幅提升10個百分點,同比增長3.2%。
2020年10月19日,中國宣布前三季度經濟增速轉正,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復蘇。
2020年二季度,投資率先轉負為正,同比增長4.8%;11月份進出口累計增速已連續第三個月保持正增長;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年內首次轉正。從“三駕馬車”走勢來看,中國經濟正在走出一條上揚曲線。
“11月份國民經濟運行延續恢復態勢,生產和需求繼續回升,就業保持總體穩定,市場發展活力在增強,民生保障也得到加強。”2020年12月15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表示。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1-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0124億元,同比增長0.7%,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1-10月份,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0.3%,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
“從生產來看,生產的恢復面在擴展,平衡性在改善;從需求來看,需求的回暖態勢在鞏固,而且內生性的增長在持續提升。從投資來看,市場投資的活力在增強。隨著經濟逐步恢復常態運行,相信全年保持一個較好的增長水平是值得期待的。”付凌暉說。
創新
中國經濟韌性的重要支撐
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還體現在高質量發展“成色”上。
2020年11月27日,中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 全球首堆并網成功;
2020年12月4日,“九章”使我國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首次實現我國地外天體采樣返回……
創新,成為2020年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詞,這背后是中國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信心。
不久前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中,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被放在12項重大任務之首,“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被寫入規劃建議。
創新還體現在新業態、新模式上。
這一年,無人配送、在線消費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大潛力。“宅經濟”的走熱,折射出我國消費市場的強大韌性。業內人士指出,新的經濟業態和新動能不斷涌現,加速了企業的轉型過程,中國經濟仍然有足夠的韌性,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越是困難時候,越要擴大開放。2020年,中國對外開放再啟新征程,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累計與138個國家和31個國際組織簽署202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設立2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成功舉辦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積極推動并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
制度
中國經濟韌性的根本保障
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更體現在黨的堅強領導和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2020年11月23日,貴州省宣布剩余的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2020年12月12日,太原至鄭州高鐵全線通車,山西高鐵通車里程突破1000公里;
2020年12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1—11月份,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99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22.1%……
2020年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在“六穩”基礎上,首次提出“六保”。優先穩就業保民生,紓困惠企舉措保住市場主體,守住“米袋子”、守好“菜籃子”,暢通外貿產業鏈、供應鏈……一系列舉措直達基層,立竿見影。
從“六穩”到“六保”,為民造福的民生主線貫穿經濟工作部署中。
增加1萬億元財政赤字,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全年新增減稅降費2.5萬億元……2020年政府報告中的目標正在逐一實現,一攬子對沖政策周密齊全,力度空前。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在京舉行,會議對“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進行專門部署。
會議指出,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
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京舉行。會議認真總結2020年經濟工作,深入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全面部署2021年經濟工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作出重要部署。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2020年,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前,中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經受住了“壓力測試”,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群眾優勢不斷轉化為強大治理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充分體現。
2020年,我國新增城市軌道交通線路39條,新增運營里程1240.3公里,較2019年增長20.1%;2020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完成830億件,同比增長30.8%;2020年,中歐班列累計開行1.24萬列、運送113.5萬標箱,分別同比增長50%、56%……
投資加快,消費回暖,進出口穩步增長……成績的背后,正是中國經濟強大的抗風險能力與頑強韌性。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