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10-25 09:09:48 中國經濟網
關注中物聯
今年以來,受多重因素影響,大宗商品價格出現明顯上漲,以有色金屬、能源化工等為代表的多個品種價格創新高。因此,關于大宗商品是否將進入“超級周期”的話題也逐漸升溫。
中信證券首席IFCC分析師明明對記者表示,大宗商品價格不斷走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導致。首先,全球流動性泛濫,推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其次,全球需求修復的速度快于供給修復速度,導致上游大宗商品供給短缺;同時,全球需求回暖,中國因疫情控制及時而成為全球制造和供給中心,導致國內上游大宗商品需求大增,而國內供給產能有限,且受到能耗雙控、安全環保檢查等進一步約束,導致國內大宗商品供需缺口擴大;最后,漲價預期下市場存在炒作情緒,進一步導致大宗商品快速上漲。
與此同時,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大宗商品保價穩供工作。10月19日至10月22日期間,國家發改委十次發文強調煤炭保供穩價工作,并多批次投放銅、鋁、鋅、原油等國家儲備,近日還明確表示,將加強大宗商品價格監測分析,組織好后續批次國家儲備投放,多措并舉增加市場供給,持續加大期現貨市場聯動監管力度,遏制過度投機炒作,維護正常市場秩序。
隨著一系列政策組合拳發力,近期主要大宗商品價格出現調整。新紀元期貨10月22日發布的研報顯示,上周短短三四個交易日里,動力煤三連板跌停累計下跌32%,焦煤累計最大跌幅為29%,焦炭累計最大跌幅為26%,盡數抹去10月中上旬的漲幅。黑色產業鏈中,螺紋鋼脫離10月份高點,最大跌幅超19%。煤化工產品中,乙二醇下跌19.6%,甲醇下跌27%。此外,PVC累計下跌25%,硅鐵下跌22.7%,純堿下跌18%。
“從國內期貨價格來看,近日煤炭、鋼鐵、純堿等品種大幅下跌,主要是由于中央持續加強保供穩價措施,如國家發展改革委明確表示將充分運用價格法規定的一切必要手段,研究對煤炭價格進行干預的具體措施,使得市場對未來供給端逐步緩和的預期提升。”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云對《證券日報》記者說。
展望大宗商品后期走勢,董忠云認為,基于國內行政效率高、政策執行力強等制度優勢,國內主導的工業品價格繼續大幅攀升的概率較低,未來供需矛盾傾向于逐步緩和。對于國際主導的部分主要大宗商品價格,目前來看,上行壓力依然較大,以原油為例,供需情況的變化要視主要產油國增產情況和主要發達國家刺激政策退出進度而定,預計價格仍有上行空間。
“短期來看,保供穩價政策的推出和落實,在一定程度上會抑制大宗商品價格的無序上漲。但從基本面看,上游大宗商品供需缺口仍然存在,雖然隨著上游產能擴張和釋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宗商品價格繼續上漲的預期,但仍然難以出現趨勢性大幅下跌。”明明預計,明年大宗商品面臨需求逐步回落、供給逐步擴張的局面,價格大概率逐步回落。
在明明看來,保供穩價等供給端政策效果顯現,大宗商品價格下降后,將減輕經濟的通脹壓力,為宏觀政策調控騰挪空間。需要注意的是,若大宗商品價格突然下降,可能引發期貨市場動蕩加劇,因此需要防范期貨市場價格大幅波動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強化期貨市場監管,抑制過度投機、杜絕資本惡意炒作,使得期貨價格回歸價格發現、引導現貨價格的定位。
“無論是上漲還是下跌,大宗商品價格短期內的過度波動都會擾亂企業預期和生產安排。”董忠云建議,政策層面,應做好產業中長期規劃,力求實現中長期內的供需匹配,同時積極引導市場價格預期,通過嚴監管手段抑制價格短期內的不合理波動。企業層面,應積極主動應對價格波動,借助金融市場工具實施套期保值等,規避價格波動風險。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張國清在貴州、重慶調研時強調: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 何立峰在湖北、湖南調研時強調: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增效 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 丁薛祥出席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并致辭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
- 四川年內實現普貨車輛智能年審
- 長三角有色金屬產業規劃建設統一大市場
- 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全球第一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政策舉措加快制定——將深入開展夯基提質行動 探索建設賦能中心
- 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10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
- 國際綠色燃料聯盟在香港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