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2-10 10:23:27 每日經濟新聞

全球市場依然未能走出寒冬。盡管美國經濟復蘇,但貨幣政策尚未正常化;歐元區緊隨日元實施量化寬松,為破解通縮而戰。就邏輯而言,美聯儲謹慎地設定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時間表,也旨在緩沖歐日量化寬松傳導而來的美元升值壓力——雖然至今美聯儲依然將美元升值視為美國經濟復蘇的正效應而非貨幣戰爭傳導的副產品。
但美聯儲的耐心是有限度的。這個全球最大國家的央行,多年來一直催促人民幣升值,但過去半個月人民幣卻接連逼近跌停。對此,美國財政部長雅各布·盧表示,美國將回擊那些為獲得貿易優勢而管理匯率的國家。他在談到日本的量化寬松政策時表示:“我們必須要謹慎地避免界定一種標準,讓這種標準催生的一系列規定會讓貨幣當局無法拉動經濟走出衰退。”他后來補充說:“我們不能把宏觀經濟形勢和不公平的操縱性做法相提并論。”
客觀而言,主要市場的貨幣戰并未完全打響。美元的升值、人民幣的貶值都在兩國央行的可控范圍內;歐日的量化寬松更是深思熟慮的政策性舉措。但就現實而論,若中日歐三大經濟體不能象美國經濟那樣實現全面復蘇,三大貨幣的貶值效應將形成令美元焦慮的傳導力,美元是否如期加息也會成為未知數。畢竟,美國經濟的一家走暖,無法使全球市場迎來春天。
貨幣政策除了體現宏觀經濟的運行,更直接反映外貿形勢的好壞。作為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的中國,這一趨勢可能更為直截了當。2月8日,海關總署發布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1月,我國進出口總值2.09萬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0.8%。其中,出口1.23萬億元,下降3.2%;進口0.86萬億元,下降19.7%;貿易順差3669億元,擴大87.5%。
上述數據,被輿論視為外貿開局“寒意”陣陣。主要貿易伙伴貨幣政策的影響是原因之一。尤其出口,由于美元對人民幣呈現出強勢姿態,1月份中國對美國出口呈現增長趨勢。但是相對于貨幣貶值的歐盟和日本,中國出口則分別下降了4.4%和20.4%。如果日本和歐洲量化寬松一直進行,中國對兩大貿易伙伴的出口減少將不僅僅局限于貨物貿易層面,還將擴大到服務貿易。去年,中國服務貿易逆差為1.2萬億元,按照目前的人民幣匯率走向,中國服務貿易逆差還會持續擴大。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這個時候,有關方面認為服務貿易逆差有助于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但在貨物貿易順差萎縮的情勢下,服務貿易逆差擴大并非好消息。
另一方面,人民幣對日元和歐元匯率升值,也并未提升中國的進口能力。海關總署數據顯示,除大豆外,我國1月份主要進口大宗商品出現了量價齊跌的情況。譬如鐵礦砂、原油、原煤、成品油和初級塑料等。上述大宗商品,進口量價跌幅較大,除了中國市場不振需求減少的原因,還包括進口價格較低的因素。在大宗商品價格較低的情勢下,進口商對這些商品的降價預期過大,也有減少進口,觀望后市的心理。
外貿乍暖還寒,不利于今年的穩增長。確保外貿增長維持相對平穩的速度,是應有之義。今年,商務部設定的外貿增長目標為6%,較之去年降低了1.5個百分點。但從1月份的外貿數據看,要完成這一目標依然任重道遠。
首先,中國外貿要看外部市場的傳導。美、歐、日和其他主要貿易伙伴經濟復蘇,也將使中國外貿迎來暖意融融。否則,中國外貿不僅要過難捱的苦日子,而且要承受主要貿易伙伴貨幣政策調整的多重煎熬。
其次,作為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以及已經是世界主要貨幣的美元、日元和歐元,歐美日實施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沒有負擔。但對中國而言,無論是市場品質還是金融體制抑或法治規則,都必須經過改革達到相應的成熟度。在改革調整期,中國無法實施美日歐大水漫灌的貨幣政策。因而,中國的貨幣政策依然是穩健和松緊適度。
其三,切實拓展“一帶一路”外交,讓過剩產能和充裕資本發揮作用。相比貿易增量的經濟引擎效應,“一帶一路”外交更具有拓展中國軟硬實力的戰略影響力。中國高鐵技術出口已經初見成效,其他產能和資本也要學會在海外市場博弈,開花結果。
作為全球主要貿易國,中國貿易離不開全球市場。中國應和全球主要經濟體抱團取暖,而不是為具體的貨幣政策所羈絆。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