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5-07 09:20:25 中國儲運

隨著我國物流金融的迅猛發展,公信力缺失,信用難以保障,重復質押、重復買賣、重復擔保事件多有發生,這給金融機構、物流企業等參與方帶來了極大的風險。因此搭建一個開放、公信、權威、第三方的物流金融平臺來規避相關風險、規范行業秩序、破解物流金融發展困局成為業內期待已久的需求,由此中國物流金融服務平臺應運而生。
平臺打造行業公信力
根據《2011~2015年中國物流金融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我國物流金融市場約有7萬億元的發展空間,潛力巨大。然而業內人士都知道,2012年~2014年在大宗生產資料領域出現了大量同一批貨物重復質押、重復買賣、重復擔保的風險事件,這些風險事件在行業內迅速傳導,集中爆發了以上海鋼貿危機、青島港銅危機、廣州紙業危機為代表的重大危機,令物流企業和金融機構損失慘重,損失金額數以千億計,直接導致大量銀行和物流企業大幅縮減或暫停相關的物流金融業務,使得目前物流金融行業處于發展20年以來的最低谷。
在中國物流金融服務平臺總策劃者、中國物流學會副會長、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物流金融專業委員首任會長劉景福看來,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源主要是由于行業內整體公信力缺失、誠信不足造成的。如何打造物流金融行業的誠信體系,如何進行誠信體系相關商業模式的創新,引發了他深刻的思考,“單純的協會與政府推動,不如通過合適的商業模式來推動”,“要盡快搭建開放、公信、權威、第三方的物流金融平臺。”在此形勢下,經商務部、銀監會、北京市商務委等政府部門的指導,由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聯合支持推出的中國物流金融服務平臺于2012年年底啟動研發。
中國物流金融服務平臺自啟動研發以來,經過多次組織銀行業集中研討,積極吸取相關意見和建議,在業內達成了共識——該平臺是國內首創的物流金融平臺,是防控物流金融風險的有效手段,對促進物流金融業務的規范、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劉景福認為,建設這樣的平臺,通過銀企信息的融合與公開,降低物流金融的運作風險,規范和完善物流金融行業秩序,拓展企業融資渠道,不僅可以提高我國現代服務業的競爭能力和服務水平,解決當前突出的公信力缺失問題,而且還可以提升政府行業監管的能力與手段,服務政府相關決策,提供更為豐富及多樣化的物流金融行業社會化服務。
獨具優勢的公信力平臺
相比較國內目前現存的一些平臺,中國物流金融服務平臺自誕生起就有著其獨特的優勢,從其幾方面的創新也可以看出在業內無可取代的地位。
第一,從運營構架上做創新。從國際經驗來看,由行業協會主導的公共服務平臺,可以有效地形成公平、公正、公信力的市場化運作,而且在《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中也提出了市場運作,政府引導原則。由此,中國物流金融服務平臺采用了新型的運營構架:由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倉儲協會聯合支持并參股,由中物動產信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獨立運營。從而實現了多協會參與、企業化運作的重要目標。
第二,由三大行業協會主導建立存貨權屬的統一公示系統,所有的金融機構、第三方擔保品管理企業、存貨所有權人,可以把存貨相關權屬(質權、所有權)在平臺上進行統一公示,由此打造一個契約性、自律性、非法律強制性的獨立第三方平臺,通過第三方證明的形式,證明已經實現交付并占有質物的客觀性——這就是風險事前控制的措施。
第三,僅有初始的存貨權屬公示遠遠不足,因為存貨在倉儲管理中是動態變化的,需要通過對接倉儲管理系統、現貨交易系統、結算支付系統等來動態跟蹤相應的業務數據,并自動進行數據提取,自動在平臺上進行公示,無需用戶再手工登記,從而實現動態的存貨狀態跟蹤——這就是風險事中控制的措施。
第四,如果存貨相關的業務及融資發生違約或逾期,相關的倉庫管理方、存貨交易方、擔保融資方都會按照嚴格的法律途徑進行公示,而且通過與各個現貨交易市場對接,對不良質物進行快速處置——這就是風險事后控制的措施。
可以看出,中國物流金融服務平臺正是通過運營構架、事前風控、事中風控、事后風控等四個方面,建立一個適合物流金融行業的誠信體系。那么有了適合的誠信體系,如何營造與誠信相關的多贏互利的商業模式呢?
中國物流金融服務平臺定位為一個覆蓋全行業、全國范圍的數據共享平臺,其商業模式是通過存貨擔保權的登記公示服務,把物流金融的兩大主體——金融機構和物流企業聚集過來,再通過整合了包括貨權公示、物聯網監管、倉儲管理、倉單流轉、現貨交易、存貨質檢、價格預警、價格保險、征信融資、不良處置等全過程的物流金融產品鏈條,為物流金融的所有市場參與方提供云服務,并為各市場參與方提供一個開放型的業務合作平臺。
在收費模式上看,平臺通過向中小企業以租賃云服務的方式開放所有的物流金融產品,并對接金融機構的在線融資服務,這樣平臺每月向中小企業只收取低廉的云服務使用費用,從而幫助中小企業低成本地開拓物流金融業務。而且平臺前期的產品投入主要是政府項目支持,目前已經投入并完成上線運營。
相信隨著該平臺功能的不斷完善以及服務模式的進一步成熟,將加快推動國內建立一個適合物流金融行業的誠信體系,并且營造出一個誠信互利的全開放的商業生態。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