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6-16 09:29:02 現代物流報

高盛集團在19日最新發布的研報中指出,首先,中國房地產的急劇放緩造成其今年迄今鋼鐵和水泥需求降至過去10年的最低水平;其次,中國流動性緊張等因素造成基建項目進展緩慢,不足以抵消房地產投資的疲軟;第三,中國經濟從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轉型以及更關注增長的質量意味著大宗商品需求增速下降是一個“新常態”。在中國疲軟需求的影響下,全球大宗商品需求也難以得到大幅提振。
從大得環境來看2015年大宗商品需求將進一步疲弱。然而在嚴峻的國際需求形勢的驅動下,中國的大宗商品市場將面臨著更深層次的轉型和升級。市場競爭環境將進一步加劇,洗牌速度也將同步加快,市場“快魚吃慢魚”的格局會向“大魚吃小魚”的方向轉化。那么整個產業鏈會出現以下的發展趨勢。
在中國經濟從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轉型的大背景下,中國大型的地產商開始進行業務調整,并將業務重心進行轉移。今年中國地產出現了三個重要的特征,一是從商業地產轉向物流地產,可以看到今年包括綠地、金隅、萬科等的地產大鱷都在積極的進行物流地產的布局,尤其是城市區域配送物流園區的打造。二是從地產領域向生活消費領域大范圍擴散,這點最典型的例子要屬恒大集團,先從投資足球開始,恒大便開始了生活領域的快速產業布局,從恒大冰泉到恒大糧油,從恒大音樂到恒大影視。恒大已經將投資重心轉移到消費領域并作為未來發展的戰略重點。三是地產從單一功能向商業綜合體演變,比如華南城打造的全產業鏈概念,再比如最近興起的進口食品城,又比如雨潤打造的全球集采中心。綜合體的概念聯動多產業融合打造產業基地。地產行業是大宗商品的重要消費主體,地產行業的變化會牽動大宗商品行業變革。
隨著大環境的改變,大宗商品物流市場將呈現以下幾個特征:一是,大宗商品將從前店后庫模式轉向店庫分離。資本與商業地產公司的紛紛進入物流地產領域,造成倉儲用地成本的快速提升。目前在不考慮大車限行等問題,目前的土地購置成本已經不足以支撐大宗商品的物流運營。所以店庫分離是必然趨勢。二是,大宗商品的總量將繼續壓縮,流通環節的競爭將繼續升級。隨著地產企業的轉型,大宗商品供應總量將繼續下降。同時隨著大宗商品價格的震蕩下跌,導致流通環節進一步扁平,競爭進一步加劇。三是,大宗商品電商將從模式探討轉向規模擴張。目前在大宗商品電商領域并沒有一種好的模式出現,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其實是產品的市場環境、消費習慣、硬件設施、誠信體系所決定的。然而大宗電商的爭奪已經開始轉向市場規模的掠奪。然而大宗電商的盈利模式的探討將成為下一個焦點問題,目前的大宗電商還主要是靠資本燒錢,資本燒錢的目的是重新打造生態圈,然而只有找到盈利模式才是電商長久存在的基礎。所以我認為15年大型的電商企業會開始對盈利模式進行探討,同時由于業務的360度外延也會出現大范圍的跨界競爭。四是,買方市場的主體會出現兩個趨勢,一個是集中化終端采購,一個是碎片化訂單。為了節約成大型的采購商會將采購環節繼續扁平化、集中化、規模化。于此同時由于中間商的大量推出,買方市場會出現大量碎片化、終端化、個性化的的訂單。這兩個看似矛盾的買方市場將同時存在將市場拉入另一種動態平衡的格局中,最終大規模集中化的倉儲運作將向多頻次分散化的區域運營發展。以融資為目的的低流動倉儲運作將向快周轉的轉運中心方向發展。五是,鋼鐵類大宗產品會呈現區域型銷售。隨著成本的進一步壓縮,鋼鐵的跨區域銷售將不占優勢,本地化銷售將成為常態。區域銷售市場格局將進一步強化。六是,大宗商品的金融屬性將呈現新的模式,融資方式面臨著創新。物流、金融、信息、銷售的多維度組合將成為行業的看點。
大宗商品物流趨勢已不能僅僅抽離出來進行單獨分析。因為目前的問題已經是整個生態鏈的系統化問題。然而系統化的解決方案絕不會靠單方面完成,需要多方共同合作推動整個市場變革。然而合作其實是這個市場面臨最大的瓶頸。長時間同質化低成本的競爭格局導致大量資源被內耗。而差異化錯位競爭又缺乏土壤和環境。這也是為何大宗商品市場無法突破的主要原因。然而如果要發展共融、共贏、合作、錯位競爭一定是這個市場的最終歸宿。大宗商品物流企業只有心中有大格局,眼中能看到大趨勢,才能把握機會,獲得新的發展空間。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