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6-26 09:55:23 蘇州新聞網

說起物流業,很多人腦海中的印象仍是成片的集裝箱、龐大的倉庫和在路上的貨車。而如今,隨著網絡物流平臺和貨運APP等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互聯網+”正使蘇州物流業走上轉型升級之路。目前,蘇州大市范圍內共有物流企業13000家,年產值約2200億元。根據蘇州現代物流商會統計,其中三分之二的企業在近年來都有“觸網”行動。而隨著這些企業“觸網”程度越來越深,蘇州物流業的貨源信息匹配將更加精準,物流運行效率也將顯著提高。未來三年,互聯網+”將“能使蘇州物流業的平均成本降低3%。
網絡平臺解決“空車返程”
短短五六年時間,中國物流這輛快車已經更換了兩次發動機:第一次是從最傳統的制造業驅動,換為電子商務驅動。而第二次則發生在當下:由電子商務轉換為大數據云計算。
“這一切都得益于‘互聯網+’”,作為見證物流業這幾年變化的專家,中外運高新物流銷售總監楊琪給出了這樣的評價。他解釋說,傳統物流業這幾年的變革總的來說都在解決一個問題:“空車而歸”。比較形象的說法是,一位司機拉貨從廣州到蘇州,最擔心的是到站后沒有貨物跟著一起返回。要避免這種現象,大伙以前只能集中在熟悉的運輸市場里,兜兜轉轉,尋找適合的運輸貨物。車貨兩方交易,涉及地點、時間、運費,有時花費數天也未必能找到理想的下家,想要雙贏就更是不容易。
而當物流業與互聯網產生碰撞之后,這個弊病很容易就被解決了。“簡單來說,就是物流公司和司機都通過網站找活。”楊琪介紹說,中外運高新物流在2011年10月上線“中國第一配載網”,物流公司在上面發布貨物類型、運輸到達地點,以及所需要的車型等信息。而司機則通過網站獲得訂單信息,這樣一來不但解決了司機盲目找活的煩惱,更為物流企業節約了成本,有效提高了貨物運輸的效率。
這兩年,類似“中國第一配載網”的電子商務平臺已經被蘇州的大部分物流企業所熟悉。這些平臺不一定直接從事第三方物流業務,但通過信息發布、撮合交易、信用擔保、融資支持等服務,吸引和集聚海量客戶資源,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杠桿作用,大幅度降低了供需雙方的交易成本,將物流業中如“信息孤島”一般的企業串聯起來,整體上提升了物流行業的信息化、現代化水平。
“兩張網”構建智能物流生態圈
如果說物流企業初步“觸網”就解決了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找貨難、配貨難問題,使貨車空跑情況得到極大緩解。那么近兩年蘇州物流企業著力打造的“智慧物流”則進一步整合資源,使物流業日趨智能化。這方面,蘇州傳化公路港可謂是走在了前面。
2010年,蘇州傳化公路港在金閶新城落成運營。這個以物流信息交易為核心的平面,使四方車源和貨源變單線聯系為網絡化對接。而從2014年開始,傳化集團又依托蘇州、杭州、成都等節點,開始了由單點向點線結合、聯絡成網的過渡,開啟了升級版的智能公路港商業模式。
“2014年,我們專為貨運司機定制的APP易配貨就在杭州傳化公路港上線試運行,司機在路上甚至在發貨地就可以直接通過手機完成找貨、配貨等流程。”蘇州傳化公路港物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輝介紹。傳化公路港內60%的配貨業務都在線上完成,會員數已近200萬。記者發現,在互聯網文化的浸淫之下,貨車司機玩APP的水平不亞于網絡達人。
徐輝介紹,智能公路港形象地說,就是“天網”和“地網”兩張網絡的協同串聯。他可以很好地實現路港快線、信息交易、城市配送等公路物流整合功能。
長期以來,我國公路運輸體系中缺乏城際之間的指揮調度系統,誠信體系尚未建立,貨運車輛的社會化組織程度低,信息化手段運用不足,這些都是導致公路物流效率低下的原因。
“‘天網’也承擔著改變這些制約因素的功能。”徐輝說,卡車司機進入公路港運營,提交三證——身份證、駕駛證、營運證,幾分鐘就能辦理完審核手續。經過這個簡單的前臺手續,卡車司機就進入了傳化物流的大網。
申請人的信息檔案建立之后,通過移動端的APP操作,卡車司機、貨主、收貨單位的各項信息都會留下后臺數據,到時候數據中心就可以據此為從事物流的各方予以評價,形成一套參考標準。
“地網”設施的完善同步進行。在杭州、蘇州等地的傳化公路港,除了貨物零擔配送中心,餐飲、休閑、住宿等配套設施日漸完善。“打造線上的一體化信息指揮體系,和線下的綜合配套服務體系,實現對貨運車輛全國一盤棋統一指揮調度,也為貨車司機提供一個舒適的作業環境。”徐輝說,最終傳化公路港物流將形成一個以服務卡車為核心、地面服務與信息化指揮并舉的公路物流生態圈。
共同倉儲管理破解“最后一公里”難題
在電商日益發達的今天,一件商品點對點送貨上門越來越普遍。然而,受到交通、成本等因素制約,城市配送作為物流鏈條中的最后一公里,路程最短,成本卻始終居高不下。而隨著“互聯網+”的深入運用,蘇州企業也在“最后一公里”動起腦筋來。
“以前,城市配送車輛一天要跑三四趟,現在只要跑兩趟,甚至一趟。”蘇汽物流副總經理梅煒表示,“最后一公里”是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個環節,即“門到門”,按時按需送貨上門。作為保證城市正常運轉的“動脈系統”,城市配送在近年電商強大的購買流量下,窘境顯露無遺。據他介紹,目前共同倉儲管理和城市公共配送是緩解這一窘境的有效手段之一。簡單來說,共同倉儲就是貨物不以所有業主為單位存放,而是根據品種類型區分。在配送時,客戶只需網上傳遞指令,物流平臺會自動對配送量進行匯總,根據系統預定的配送線路,按照“定點、定時、定班、定線”的原則,將不同客戶的貨物裝至同一輛車,進行定向配送,如此不但節約了物流成本,還緩解了城市交通壓力。
梅煒介紹說,于2014年年中開建的城市貨運配送樞紐項目,是目前蘇州最大的城市公共配送服務平臺。該項目位于金閶新城金筑街和虎池路的交會處,占地面積約137畝,總建筑面積約11.2萬平方米,其中標準庫約8.3萬平方米,冷庫約1.7萬平方米,綜合服務樓約1.1萬平方米,總投資約7.2億元。建成后,它將成為一個集結算中心、快遞中心、倉儲分撥服務中心于一體的現代化高效率物流平臺。利用信息化平臺整合貨運信息,以自有車輛為主社會車輛輔助,通過多式聯運、冷鏈物流、甩掛運輸等現代運輸方式實現短途配送,形成集城際物流網絡、城市配送網絡和城鄉物流網絡于一體的公共物流網絡體系。
記者手記
當年,蘇嘉杭高速開通,南北車流滾滾;隨著蘇通大橋和杭州灣大橋的通車,車流更是一路跑得歡,車流伴隨物流帶來無限商機。隨著蘇州路網的體系成型,蘇州物流業也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物流業必須在創新中開辟更廣闊的空間。
所謂“互聯網+物流”并不是簡單地將互聯網當成一種工具,而是真正從互聯網的角度去看待傳統產業。單純地建個網站、開發個車貨匹配的平臺、做個APP發布一些信息其實并未解決物流行業發展的核心問題。只有順應互聯網發展模式,利用平臺化發展優勢,在智能匹配、運營監控等方方面面實現資源共享,物流大數據、足夠的資源合作,才能實現整個物流生態圈良好運作。換句話說,誰能成功將物聯網、移動互聯、智能交通、云計算、大數據等互聯網基因注入物流產業領域,誰就能在“互聯網+”的時代掘到金礦。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