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7-24 10:27:34 第一財經網
關注中物聯
農產品豐收卻遭受“滯銷”厄運,這是令農民和政府都極為頭痛的事情。
那么滯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7月22日,在農產品電商一畝田舉辦的“滯銷背后的農業困境”研討會上,一畝田副總裁兼研究院院長高海燕說,原因有五種。
一是生產過剩。即農民基于經驗,或模仿跟隨,在缺乏市場信號的情況下,進行種植。這導致農業的生產量跟市場需求量匹配度不高。今年3月25日,“玉米之鄉”海南省東方市出現大面積甜玉米滯銷,就是典型案例。
高海燕說,種植有20萬畝甜玉米的東方市,在過去幾年銷售很好。正是看到這一形勢,種植面積擴大到30萬畝。供過于求直接導致銷售價格跌破種植的成本價。
在美國是不會出現盲目生產的,原因在于生產的高度組織化以及專業判斷。“經常開玩笑說,美國的農業生產是‘計劃經濟’,就是根據市場的消費來進行有計劃的生產。當然,這個計劃不是政府做出來的,而是基于市場高度組織化后做出的判斷。”他說。
二是業務不對稱。在原來的生產規模情況下,面對的是傳統的客戶規模和市場半徑,但是一旦生產過剩,這種市場半徑和規模并不能隨之擴大。如何解決呢?那就是擴大市場半徑,擴充市場渠道,進行跨區域交易。
今年2月初,河南新野大蔥價格低迷,出現規模巨大的滯銷事件。高海燕說,當時,一畝田嘗試打通河南新野和四川成都的大蔥貿易線。兩個月時間,先后促成16次跨省交易,解決河南新野賣出373噸滯銷大蔥。
三是結構性過剩。這種情況很明顯的表現就是,一方面產品過剩,另一方面市場沒有得到滿足。主要在于,消費需求出現品質化、差別化,但是現在農業生產還沒有完全滿足這種需求,導致傳統產品總量過剩。
高海燕說,不解決結構性問題,就會出現同質化產品過剩。
四是競爭性過剩。因為價差存在,尤其是現在國內農產品價格普遍高于國外,導致本國的農產品出現過剩。高海燕舉例說,中國的榨油企業買國外的原材料油菜籽價格是3600元每噸,國內的收儲價格是5100元每噸。在市場競爭條件下,如果選擇高價原料,說明企業完全沒有市場意識。
“因為價差存在所導致的過剩,才說明市場機制發生了作用。”他說。
五是事件性滯銷。作為整個市場體系中脆弱的產品,農產品“連坐效應”非常明顯。有時候是“品類性連坐”,有時候是“地區性連坐”。前者指一地某個產品出現安全事故,那么全國的該類產品就出現滯銷;后者指一地的某類農產品出現安全事故,那么該地的所有農產品都出現滯銷。
今年5月,有媒體報道北京市場上的草莓農藥殘留超標,其中檢出的農藥品種“乙草胺”被質疑超過歐盟標準6倍。受此事件影響,迅速導致多個草莓主產區草莓滯銷,價格大幅下降。這就是所謂的“品類性連坐”。
如何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呢?隨著電商的崛起,“互聯網+”提供了新思路。
高海燕稱,今年1月~7月,一畝田解決滯銷60余起。但是,一畝田不可能變成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的救火隊。應急救火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通過電商搭建平臺這種機制可以解決農產品滯銷這一難題。
正是因為看到農業電商所蘊藏的巨大商機,在“互聯網+”的風口上,政企都在推動農村電商的發展。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以“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為主題,特別提到要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5月7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強調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并且鼓勵農業生產資料企業發展電子商務。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張國清在貴州、重慶調研時強調: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 何立峰在湖北、湖南調研時強調: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增效 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 丁薛祥出席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并致辭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
- 四川年內實現普貨車輛智能年審
- 長三角有色金屬產業規劃建設統一大市場
- 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全球第一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政策舉措加快制定——將深入開展夯基提質行動 探索建設賦能中心
- 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10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
- 國際綠色燃料聯盟在香港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