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4-12 10:14:56 第一物流網

4月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明確國家層面對于各地政府的工作要求,其中就對近日各地展開的“禁摩限電”行動發表看法。小編看后的感覺是:近日出臺的讓快遞企業不太滿意的快遞三輪車國標征詢意見稿可能會“回爐重造”!
總理痛批禁摩限電或致“死城”后 電動車國標哪些要回爐?
首先李總理對各大城市的“禁摩限電”行動提出批評:“‘一禁了之’,說難聽點,這不就是懶政嘛!”
此外,會議還通過了《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要求對接《中國制造2025》,加快裝備制造業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的步伐。中央政府如此力挺電動車行業的發展,那快遞三輪車國標豈有不再慎重考慮一下的道理?如果快遞三輪車國標能“回爐再造”?那么究竟會有哪些條目可能做出改變呢?
總理怒了:一禁了之不就是懶政?
首先,小編可以肯定的是快遞三輪車一定不會被禁。為什么呢?因為中央高層對此十分不贊成啊!
李克強總理在4月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對近日的“禁摩限電”明確表示不滿:“電動車‘一禁了之’,說難聽點,這不就是懶政嘛!”
李克強總理還說:“有的城市規劃、管理觀念存在偏差,一味追求‘環境整潔’,犧牲了許多小商鋪。這樣的城市其實是一座毫無活力的‘死城’!之前有個別城市,夏天不讓農民拉西瓜的小板車進城,說是影響城市清潔,讓老百姓吃不上西瓜,農民也賺不到應有的收入。政府難道就沒有解決清潔問題的辦法嗎?沒有百姓便利的生活條件,大城市就會萎縮,流通業發展也就失去了根基。
而此次快遞三輪車國標征詢意見稿把快遞三輪車“限死”,難道不也是在遏制流通業的發展嗎?
習近平曾考察中國新能源動力電池的龍頭企業天能集團時就明確表示:“從法規角度講,我們不能限制電動車的發展。”
這就是中央高層的聲音,也就是國家層面是肯定電動車在城市交通中的重要角色的。
國內標準要與國際標準接軌
此外,會議還通過了《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要求對接《中國制造2025》,加快裝備制造業的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的步伐。這意味著什么呢?
隨后,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16年4月8日上午10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家標準委主任田世宏介紹了《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有關情況。
田世宏向媒體表示,《規劃》提出到2020年工業基礎、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標準體系要基本完善,所以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的步伐要加快,同時重點裝備質量水平要達到或者接近國際的先進水平。
既然裝備制造業的質量安全標準要與國際標準接軌,那么此次讓快遞企業不太滿意的電動三輪車國標征詢意見稿又有哪些規定有待進一步商榷呢?
1、時速15km/h回不回爐?
中國標準:快遞三輪車國家標準征詢意見稿規定:快遞三輪車最高車速不應大于15 km/h。
參照標準:
日本標準:在任何路況情況下,時速小于15公里;速度大于15km/h,速度每增加1km/h時,電力下降1/9;速度超過15km/h時,整車電動系統關閉。
中國臺灣:依照臺灣現行法令,分為“電動輔助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兩種。電動輔助自行車,以人力為主,電力為輔,最大行駛速度在25km/h以下;電動自行車以電力為主,最大行駛速度在25km/h以下。
美國標準:商業用途制造的低速電動自行車或三輪車,最高速度不超過32km/h
2、自重和載重回不回爐?
中國標準:整車質量由原來的不大于300kg降低為不大于200kg,最大載重質量不超過180公斤。
參照標準
中國臺灣:電動輔助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的自重(含電池)都應在40公斤以下
3、車子和車廂尺寸還能再大點嗎?
中國標準:車寬車寬不超過1米,高度不超過1.4米,車長不超過3米。車廂的尺寸是,寬度限值為0.95米,高度限值為0.9米,長度限值為1.4米。并且新規定要求“箱體頂部、左右側面不應安裝有外凸物”。
參照標準:
中國臺灣:電動自行車不超過2.5米,寬度不超過1米,高度不超過2米
在李總理力挺電動車上路的情形下,國標會否“回爐重塑”,如果“回爐”,你希望國標做出哪些改變呢?國標制定進行時,我們需要你的發聲!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