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uss影院www免费影院_wwwwww99_91成人网在线_日本黄色免费录像

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物流裝備 > 正文

快遞三輪車限速15公里,要將它整成蝸牛嗎?

發布時間:2016-04-27 08:53:30 百家

國家郵政局組織起草的《快遞專用電動三輪車技術要求》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新國標),規定最高車速不大于15公里/小時。
為什么是限速15公里,而不是10公里、20公里或30公里?這個時速是怎么測算的?有什么科學依據?目前看似并沒有權威解釋。當然,如果《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殘疾人機動輪椅車、電動自行車在非機動車道內行駛時,最高時速不得超過15公里。”則無論有沒有測算,有沒有科學依據,都不重要,一旦將快遞專用電動三輪車歸為非機動車,就只能在非機動車道內行駛,而且最高時速不得超過15公里。
人們對速度的要求,對效率的要求是永遠止境的,從馬車到汽車到火車到飛機,人們不斷地通過媒介來延伸自己的腳,達到更加自由的境地,而就是這樣的不懈追求中,社會和文明在不斷進步。你不能說高鐵還要遵照古人騎馬的速度來跑,高鐵之所以能跑出每小時300公里的速度,一是確實可跑出這樣的速度(其實還可以跑得更快),二是跑出這樣的速度是安全的,所以,就不能只跑古人騎馬的速度,不能按古人的標準來衡量今人。
同樣的,非機動車跑出更高的速度已經不是問題,問題是跑出更高的速度是否安全,只要是在安全條件內行駛,人們就應該可以加快速度,比如德國高速公路的安全性高,就比中國高速公路的限速高出很多。
在在安全條件內行駛的條件下,為什么非機動車的最高時速一定要不得超過15公里?假定一輛非機動車在渺無人煙的地方行駛,人們又要趕急,它為什么只開15公里而不可以更高更快?在安全許可之內人為地限定低速度,也是一種懶政,更深一點說,這是違反人性的規定,既不合情合理,也很難真正落實到位。
回到《道路交通安全法》對包括快遞專用電動三輪車在內的非機動車時速的規定,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當時受制于非機動力性能質量,道路交通狀況,短途人貨運載需求,規定15公里/小時是合理的,那么現在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說過去對交通管理主要靠人工,現在輔助了大量的技術如攝像拍照,過去的路狀也不如現在優良,人們對交通規則的遵守也不如現在自覺等等,這些都為非機動車提高時速創造了條件,法律規定也要“因時而變”,不能幾十年一陳不變,用著落后的規矩應對新的變局,種種矛盾自然而生,而這些矛盾可能并不是人們不愿意去遵守規則,而是遵守規則之后,很多事情沒辦法去做了,老規矩硬生生地制約甚至扼殺著新生事物的成長。
所以,現在是否需要重新打量原來的規定了,電動自行車國標近20年不變,一個法律條款是不是該“包管百年”?我想這是需要從安全行駛條件,以及中國交通、路權、物流現狀進行綜合的、科學的論證。
比如說,10多年來中國無論城市還是鄉村交通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馬路越修越好,越修越多,機動車也越來越多,非機動車被壓縮得越來越少,有的城市已經極少有非機動車道,在路權的公平分配上,非機動車一直處于弱勢和不利境地,這個不利的處境也包括一直不修改、不提高非機動車的時速,而三輪車企業和車主的訴求難以得到回應,還常常遭到指責,漫罵,只因為開三輪車的人往往是無權無勢的弱者。
而因為管理部門懶政的原因,更愿意干脆一刀切,時速、載重、自重、裝備統統定死,也不考慮那么多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及實際的操作性問題。比如前文提到,一輛非機動車在渺無人煙的地方行駛,和在繁華鬧市區行駛,車速肯定可以不一樣。技術上限定15公里,只能說是針對繁華鬧市區,這樣的限定有沒有考慮農村山地、城鄉結合的情況?隨著農村電商的發展,將來農村和城鄉結合部會高頻使用快遞專用三輪車,限定15公里時速去跑農村是多么浪費時間的一件事?
在安全條件下可以更快的速度,卻因為制度的原因強制減速,其實是時間浪費,快遞公司的時間、快遞小哥的時間,消費者的時間,以及因為快遞環節減慢帶來的上下游產業的效率降低,總體算起來,對全社會的浪費將是十分驚人的,而浪費的時間就是社會的成本,這個又有誰認真去計算一下?
目前快遞車的時速約為30公里,如果強制推行15公里/小時,且不說絕大部分快遞車要報廢,造的財產“類損失”誰來負擔?單是造成的時間成本就會讓不少快遞公司難以承受之重,因為目前快遞行業因為激烈的競爭,平均利潤率只有3%-5%,如果限速,一些快遞企業難以維持運營,如果要維持運營,就只有漲價,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限速表面上是針對快遞專用車,實際上在電商日益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時候,它對每個人都產生作用,我們不應該假設一種置身事外、冷眼看熱鬧的姿態來談論此事。
橫向的比較國外情況,也可以有理由懷疑限速15公里的科學性,比如在日本,電動車的限速是24公里,超過這一速度電動車自動失去動力,歐盟的標準是25公里,標準更為寬松的美國、加拿大,電動車限速則為32公里。為什么別人可以更高,而我們必須更低?我們可不可以學飛模仿國外經驗,中國很多東西可以山寨別人,這個難道就不可以,如果不可以,是不是跟我們的管理沒有跟上有極大的關系,管理沒有跟上就要提高管理水平,不能長期用技術參數來強行“配合”低水平、低效率的管理,如果是這樣,還需要管理干什么呢?
快遞行業的最后一公里確實需要規范,但規范的前提是利益各方都有充分的參與權、表達權,盡可能地進行科學論證,盡可能接地氣,盡可能降低全社會的成本,絕對不能讓某些人物拍腦袋搞決策,或是被利益綁架走偏鋒。

相關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