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灘物流最后一公里,電動物流車難過電三輪這關?
發布時間:2017-04-11 08:48:24 第一物流網

充電難,續航短,電池貴,服務弱,售價高,補貼減……電動物流車想在物流最后一公里成功搶占市場,上面這些難關如果不一一闖過怕是不行的。
但同時,必須要注意的是,電動物流車即便跨過這些關口,還需面對一個強勁的對手,那就是電三輪。
現今交鋒電三輪
電動物流車劣勢比優勢多得多
即便再有潛力再被看好的市場也不是無止境的,其需求總有限度。所以,當我們談論電動物流車這樣一個剛剛起步的市場時,更要把好需求的脈搏。
事實上,正是因為需求不大可能短期內迅速提升,電動物流車才總是出現叫好不叫座的情況。
并且,電動物流車普遍服務于末端配送,無論電商還是快遞,相關企業主動選擇電動物流車的欲望也是不夠強烈。
在他們的眼中,電動三輪車一直都是更為實用的選擇。因此,多番正面PK,除非前者遭遇限行、禁行,否則電動物流車勝出的希望的確不大。
而之所以做此判斷,原因無非如下三點:
1、電動物流車的弱點,電三輪根本不care。
電三輪在充電,續航,電池,服務,售價,補貼等方面,要么簡單方便,要么應用成熟,要么沒有瓶頸,這就必然使得電動物流車壓力更大。
2、電三輪的優勢,電動物流車短期難追。
正是因為電三輪使用量大,才愈發凸顯其較電動物流車的靈活,價廉,便捷以及對車輛維護與服務的低依賴度。
3、電動物流車的優勢不被重視,電三輪的劣勢反被忽視。
電動物流車可為駕駛員提供更安全和舒適的工作環境,貨物保存和貨運能力也更強,但目前快遞、電商類的公司出于成本等考慮,對這類產品多是看看罷了。
對比而言,電三輪不夠安全,違規駕駛,管理散漫等問題一直突出,但各方的呼吁是一方面,在追逐利益的大潮下,企業似乎并未將之看作頭等要務去解決。
未來PK電三輪
電動物流車可能遭遇打擊會更多
如果,電三輪是這個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先進入者,那么,是不是就沒有電動物流車的機會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同時必須說明,挑戰真是蠻大的。
市場的容量是有限的,電動物流車的進入必然意味著部分電三輪的踢出局,但試問,又有哪些企業會主動的將更為經濟的運輸工具主動送走呢?
即便有的企業注重駕駛員關愛,想在配送工具上更新升級,電動物流車上面提到的種種難關何時解決尚未可知,企業又有多少耐心去等待呢?
所以,電動物流車用戶的換用條件不成熟,換購需求難釋放,沒有量上的增長,無法形成規模發展,那本身也會反過來拉低自身在物流領域的應用率。
而且,長遠去看,電動物流車優勢或會減弱,且在很多潛力市場將失去先機。
1、電動物流車蓄力的時候,電三輪改革其實已經來了。
近期,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明確表示,電動三輪車是比較合適快遞的交通運輸工具,要抓緊推進國家標準編制,推動地方出臺相關管理規定,讓快遞三輪車合規上路。
這樣一來,也就意味著,本來強調合法合規、安全可靠的電動物流車取代電三輪長路更漫漫,后者一旦標準化規范化發展,電動物流車的比較優勢銳減,取而代之自然難上加難。
2、當快遞、電商加快走進農村、社區,電三輪搶先了。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促進電商、快遞進社區進農村,然而,以農村、社區來說,電動物流車實際應用所需的基礎設施遠未完善。這會導致什么結果?偌大的農村、社區市場,其實還是電三輪天下,電動物流車在此起勢根本無時間表。
并且,各路媒體反復爆炒的補貼退坡,除非出臺政策將物流用車作為個例,否則必然殃及電動物流車。對于還沒成長起來的電動物流車,要讓其在沒有補貼和政策的加大鼓勵下去搶占農村、社區這類新市場,又如何敵得過電三輪?
結語:
電動物流車是不是如想象中那么利潤滾滾,前程似錦,我們需要謹慎看待。同時,我們更要提醒相關企業一句:電三輪這個不起眼的對手不可忽視。
在產品力上,你若較量之后處于下風,就得想想怎么提高;如果大的應用場景沒有全盤戰勝的可能,就要想想怎樣打好專業化細分市場的牌,相信還有電三輪無法企及的市場等你開拓。
更重要的是,在一個政策市明顯的新能源汽車發展環境下,電三輪沒有壓力,但電動物流車卻負重前行。因此要利用好政策,但卻又不可只依賴大環境。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