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uss影院www免费影院_wwwwww99_91成人网在线_日本黄色免费录像

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宏觀經濟 > 正文

從物流金融兩大業務模式看新興銀行的前景

發布時間:2018-01-02 10:23:52 蘇寧財富資訊

最近,物流行業的融資又火了:航運物流公司運去哪獲招商局1億元戰略融資,零擔行業的商橋物流業拿到了5000萬的A輪融資,加上天地匯、傳化物流、福佑卡車、Shippo的風投融資,以及通達系、順豐、德邦的上市,這種連續的資本市場風暴不禁讓筆者感慨:快運江湖的風口來了!
 
雖然資本市場對物流的關注如火如荼,但仔細觀察,其實還是集中在快遞和快運這些能夠規范化、標準化復制的以網絡為核心競爭力的行業,真正能得到資本滋潤的更是極少行業中的個別領先企業。
 
面對更廣泛的物流業中小企業,債權融資仍是重要的融資渠道。那么,目前的銀行信貸產品做得如何?對于物流金融,哪些銀行走在了前面?
 
物流企業融資需求兩極分化
 
物流企業的終端基礎設施、轉運中心等都需要大力建設,同時現代物流服務為智能型、管理型產業,現代化程度較高,需要投入巨額資金。因此,總體來看,物流企業的融資需求很大。但當我們將目光深入行業內部,就會發現公路物流不同細分行業的企業融資需求有較大差別。
 
第一,若干規?;爝f或零擔公司資金實力雄厚,且很多時候能夠獲得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包括IPO、天使或風險投資、各種創業投資基金等,同時作為合同物流業務,資金結算方式以合同的方式訂立,較為簡單,主營業務產生的現金流較多,較少產生資金回收問題,因而其信貸需求基本能夠通過銀行信貸進行覆蓋。
 
如圖1所示,物流業上市公司的財務費用占營收比重大多較低,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周轉速度較快。同時,由于存在較大規模的可抵押固定資產,銀行對這類企業授信的傳統渠道也較通暢。
第二,眾多小微的快遞企業、快運企業則由于激烈的市場競爭,存在為客戶代開證、代墊費用甚至購貨資金來爭取貨源的情況,同時物流行業中特有的資金結算方式也產生較大的資金融通需求。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物流金融專業委員會估算,物流業僅運費墊資一項,每年就存在約6000億元的融資需求,但這約6000億元的融資需求中只有不到5%是通過銀行貸款方式獲得的。
 
第三,近年迅速發展的無車承運人企業也很快收獲了資本的青睞,卻仍然需要大量資金來燒錢,用以攫取更大的市場份額。
 
小型快遞企業的融資痛點
 
與少數規模化物流企業不同,小型民營快遞企業存在著融資難的問題。由于企業經營設施以租賃為主,小型民營快遞企業的主要價值集中在品牌和網絡等無形資產,抵押物很少,無法向銀行進行抵押貸款。
 
此外,由于民營快遞企業普遍規模較小,亦無法取得銀行授信額度。因此,銀行貸款的融資方式并不能與快遞行業對接,造成更大的融資難題。
 
而對于公路貨運行業這樣的資金密集型產業,資金是保障其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而缺錢,已成為這些物流企業發展最主要的制約因素之一。
 
一直以來,物流行業復雜繁多的交易場景無法很好的按照銀行信貸邏輯有效呈現;同時,銀行因為不太了解物流產業的復雜情形,風控手段不足;另外,物流行業一直以“散小弱”為主要特征,單筆貸款金額不高,對傳統金融機構來講完全不是一門合適的生意。要將傳統物流領域復雜的場景、交易邏輯翻譯成金融行業認可的語言,需要強大的產業背景和理解能力。同時,又要將場景化的資產標準化、批量生產出來,也具備很大的挑戰性。
 
當前物流金融的兩大模式
 
面對特定市場競爭結構帶來的融資需求與供給的錯配,傳統信貸業務在艱難前進中摸索出了兩條路:物流供應鏈融資模式和物流銀行兩種模式。
 
這兩種業務模式的重點不同:前者專注于核心企業上下游企業,因為能夠實施監控貨品倉儲和運輸動向,以核心企業業務鏈條為抓手,便能最大限度內控風險;而后者則精心挑選合適的產業,對其精品業務授信,也能從源頭上控制風險,同時還能獲得較高的收益。下面做個具體介紹:
 
1、銀行與物流合作
 
在供應鏈融資模式方面,目前開展規模最大也最早的是深圳發展銀行,此外上海浦發銀行、招商銀行、工商銀行、華夏銀行、興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以及交通銀行等也有開展。
 
如表1所示,代表性銀行在物流供應鏈融資模式和物流銀行兩種模式中均實現殊途同歸的風險管控和收益獲取。
2、銀行+物流+電商
 
“互聯網+”在物流業早已不是一句空話,傳統供應鏈金融被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打破。傳統的供應鏈金融認為大企業才有供應鏈,小企業是依附于大企業生存的,然而在互聯網時代,小微企業也同樣擁有自己的供應鏈,市場中心節點的概念越來越模糊,每個客戶都是出發點,都存在上下游。
 
電子商務、物流企業憑借信息、技術和渠道優勢,依托自身強大的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和物流配送平臺,與商業銀行開展越來越緊密的合作,共同為客戶提供全流程、一體化的服務,即“銀行+物流+電商”的新型線上供應鏈金融模式。
 
目前,交通銀行、平安銀行和蘇州銀行等均已通過與核心企業對接平臺和系統,利用電商流量和數據,開展電商平臺內企業供應鏈金融業務。
 
新興銀行的機會或已到來
 
通過對物流行業現行最前沿業務的介紹,相信讀者對物流行業的債權融資有了基本的認識:銀行或與核心企業合作,開發上下游關聯企業的信貸需求,或直接對核心企業授信,同時越來越多的銀行借助電商平臺拓展業務。
 
但面對巨大的需求和對應的高風險,上述信貸產品似乎仍不足夠完成對物流產業優質客戶的覆蓋。在這樣的十字路口上,蘇寧銀行等一批新崛起的民營銀行和直銷銀行走在了前面,他們以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為兩大抓手,在物流金融領域闖出了一番天地。
目前這些銀行業務主要還是以線上產品為主,為物流企業提供精準的供應鏈金融和授信服務。如圖2所示,這些新興的線上業務主要有以下3個特征:
 
(1)多樣化的產品服務。不僅為物流企業群提供普惠貸款,還提供諸如結算、支付等業務支持。同時可根據企業的具體業務模式進行針對性的產品設計。
 
(2)依托平臺獲客。通過與近年崛起的無車承運人平臺的合作,同時提供平臺授信和平臺中企業授信和結算業務。更重要的是,這些銀行通過扎實的大數據風控技術,通過線上渠道對物流企業和運輸車隊進行實時跟蹤,與負面清單模式結合,從“一頭一尾”兩端“堵死”違約風險。
 
(3)負面清單管理。不對物流產業鏈環節、企業類型等預設過多限制。舉例來說,新業務模式下,銀行可借助專注于整車運輸的互聯網交易平臺,以運費收入產生的應收應付賬款為基礎,利用運單信息、車輛軌跡等信息,結合上下游貨主企業的ERP、財務信息和第三方公開數據,向具有一定規模的物流車隊發放額度,用于支付高速公路管理公司的相關費用。同時,保險公司為相關貸款業務提供擔保和兜底(參見圖3)。這一模式可以規避傳統的資金挪用風險。同時,對于平臺本身,也可根據平臺流量數據滿足其定制化的信貸需求。
就像上文說的那樣,互聯網和大數據徹底改變了產業發展模式,物流當然也不例外。而物流這個聚合型產業內部紛繁的業務鏈條,反而給銀行授信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和潛在業務縫隙。
 
今天的縫隙,就是明天的大道。到了銀行轉變思路的時候了。然而,傳統銀行授信的界限在短期內很難被打破,逐漸崛起的新興銀行的機會或許已經到來。

相關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