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3-12 08:52:52 新華社

“推動網購、快遞健康發展。”連續五年,快遞業發展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快遞已成為居民新“開門七件事”之一,這個行業的點滴變化關系你我生活。綠色包裝、末端派送、快遞員權益保護……跟快遞有關的這些事情,成為代表委員關心的話題。
綠色包裝:明確相關標準,給予有效支持
去年年底,國家郵政局等十部門聯合推出《關于協同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在快遞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方面取得明顯效果。
雖然綠色包裝已成發展共識,但真正落實還需多方努力。
“快遞業綠色包裝是一項系統工程,從綠色循環產品的使用,到包裝回收體系的建立,需要從國家標準、行業規范等方面,形成更為完善的機制。”全國人大代表、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說。
使用綠色包裝,會增加一定的成本。比如新型“生物分解塑料包裝袋”,成本是現有包裝袋的2倍以上,這對競爭激烈的快遞業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郵政局普遍服務司司長馬旭林認為,對使用可降解包裝材料的電商和快遞企業,可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當環保包裝的需求旺盛起來、形成規模效應后,生產成本將得以降低,綠色快遞的新局面亦即打開。
末端派送:完善服務設施,發展共同配送
統計顯示,2017年全國快遞業務量突破400億件,人均每年29件。快遞使用頻率越來越高,煩心事也開始出現:白天上班家里沒人,快遞小哥把包裹放在消防栓下面就走了,造成無人簽收、快件丟失等情況。
但與此同時,快遞員們也有不少吐槽。“我聽很多同行說,送快遞時一些高檔住宅區、寫字樓進入不方便。聯系收件方,打電話老是沒人接,造成一個件要送好幾次,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郵政集團上海市郵區中心局上海站郵件處理分中心郵件接發員柴閃閃說。
統計顯示,2014年以來,投遞服務成為郵政業消費者申訴占比最高的問題。投遞服務的末端環節,成為制約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瓶頸。
對此,今年1月出臺的《關于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意見》提出:“創新公共服務設施管理方式,明確智能快件箱、快遞末端綜合服務場所的公共屬性。”
不少企業已看到了快遞末端服務設施的機遇。如菜鳥網絡在全國的社區和校園布局了數萬菜鳥驛站,優化末端派送模式、提升用戶物流體驗。“但我們感覺到,包括快遞柜在內的末端設施量還遠遠不夠。作為一種基礎便民措施,希望在更多的住宅區、辦公區得到推廣。”柴閃閃表示。
馬旭林建議,為了避免資源浪費,可以發展城市末端共同配送,建設融電商、快遞、蔬菜糧油、飲用水等配送服務于一體的社區配送公共服務站,避免各自為政、各占一攤,提高公共設施利用率。
規范用工:保障快遞員權益 向智能化要效率
快遞服務的直接提供者,是風里來雨里去的快遞小哥。粗略統計,支撐400億快件量,全國有超過300萬快遞員,這一龐大群體成了我們身邊“熟悉的陌生人”。
雖然收入尚可,但因為崗位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快遞員的工作穩定性并不高。有統計顯示,在上海等大城市,快遞員1—2年內的流失率將近30%。每年春節后,快遞公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招工,以防止網點停擺和業務爆倉。
由于行業發展迅猛,在快遞業的用工體制中,有的是合同工,有的是派遣工,有的是臨時用工。“要從源頭規范,加強對快遞員工的培訓指導、勞動保護。在快遞企業成立健全工會組織,增強職工獲得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防郵電工會主席楊軍日說。
保障快遞員合法權益的同時,快遞業也在加快轉型。從傳統的“勞動力密集型”,轉為向高科技、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要效率。
菜鳥網絡顯示,近年來“雙11”簽收1億件包裹所需的時間,從2013年的9天,縮短為2017年的2.8天。“單量越大、速度越快”曲線的背后,就是通過大數據和智慧算法,讓每個包裹都有最優路徑。甚至做到“未卜先知”,把商品提前布局到消費者身邊。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