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3-26 09:59:33 中國農林科技網

關于當前農業電商的進展,各方表述較多,但集中體現在5個方面:政策體系初具、農產品電商迅猛發展、農資電商風生水起、農特微商異軍突起、新農人登上歷史舞臺。
1、政策的頂層設計基本形成。
目前農業電商的頂層設計由5個主要文件共同構成,分別是:2015年5月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形成了未來3-5年的電商發展總體安排,也對農業電商做出了部署;2015年7月國務院下發的《關于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分別在“互聯網+農業”和“互聯網+電子商務”兩個方面都涉及到農業電商的部署;2015年9月農業部等3部委聯合下發的《推進農業電子商務發展行動計劃》,可視為對農業電商發展在操作層面上的具體安排;2015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對農村電商發展的目標、要求和推進措施進行了明確;2016年5月農業部等8個部委聯合下發的《“互聯網+”現代農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可視為農業電商發展的基礎性文件。
其中,農業部等3部委聯合下發的《推進農業電子商務發展行動計劃》在當前的重點任務上從五個方面進行了安排,一是積極培育農業電子商務市場主體,扶持更多的企業和個人從事農業電商;二是著力完善農業電子商務線上線下公共服務體系,支撐農業電子商務更好的發展;三是大力疏通農業電子商務渠道,加快推動網絡、物流、冷鏈、倉儲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全面發展農業電子商務創造良好條件;四是切實加大農業電子商務技術創新應用力度,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制定完善相關標準、法規,大力推廣先進實用信息化技術在流通等領域的應用;五是加快完善農業電子商務政策體系,在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出臺有利農業電商發展的具體政策,優化農業電子商務相關審批事項和流程。圍繞五大重點任務,有20個子項行動,目標是到2018年農業電子商務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制度體系和政策環境基本健全,培育出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農業電子商務企業和品牌,電子商務在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流通中的比重明顯上升。
2、農產品電商交易規模在快速增長。
首先表現為網絡交易總規模在快速增長,據最新數據,2016年我國農產品網絡零售規模有望達到2200億元,增長約50%左右。其次是農產品跨境電商火爆登場,2015年達到了200多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00%,2016年繼續高速增長;三是生鮮電商知難而進,預計2016年達到900億元的交易規模,同比增長約80%;四是農產品B2B模式升溫,一畝田、中農網、美菜、綠鏈等平臺形成;五是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模式也在不斷衍化和豐富,B2B、B2C、C2C、C2B等都在農業領域全面興起,農產品O2O尤其受到熱捧;六是投資熱度不減,超過億元的投資案例不斷涌現,呈現阿里巴巴、京東兩強爭奪,垂直電商緊緊跟隨的競爭格局,市場加速洗牌,農產品電商“寡頭”時代逼近。
3、農資電商出現了集體性喧囂。
一方面,各大電商巨頭在加碼農資電商,特別是各大農村電商平臺都加強了對農資板塊的建設,尤其是阿里巴巴和京東用力較大,發動了轟轟烈烈的“春耕季”等促銷活動,銷售也比較理想;另一方面,上市企業紛紛入局,聯想投資云農場之后,金正大、諾普信、輝豐股份等20多家農業類上市企業都開始投資電商平臺,目前全國已經形成了云農場、農一網、田田圈、農商一號等多個農資電商平臺,并且數量還在繼續增加。另外,還有一批互聯網公司開始跨界,進入農資電商領域,如豐收俠、七公里等。
4、農特微商異軍突起。
據中國互聯網協會微商工作組發布的《2016年中國微商行業發展報告》,2015年中國微商市場規模約1800億元,但食品及農產品就占到了1/3,達到約600多億元,這中間農產品又占絕大部分。這與現在流行的“吃貨”年代特征是相符的,微信朋友圈天天曬好吃的也是常態。目前農特微商的發展出現五個特征:一是來勢洶洶,從2015年下半年農特微商已經接替面膜成為新的微商熱點,農產品布滿了朋友圈;二是社交化,用社交形成的熟人關系來突破一般電商的非標準化產品約束,而現在農產品大多屬于非標品,在微商朋友圈因為缺乏監管,所以依靠熟人信任關系來進行銷售,約55%的微商交易發生在朋友圈,約54%的微商交易發生在微信好友之間;三是平臺化,有贊、有量、微盟等微商平臺開始形成,成為新的C2C電商平臺;四是群眾化,人人都是消費者,人人又都是銷售者,人人也是傳播者,所以也是自帶流量,滿滿都是情懷;五是規范化,通過前期的暴力刷屏、野蠻生長之后,現在微商也在逐漸規范化,形成有序的分銷體系,原來類似傳銷的囤貨加盟式微商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微商的行業規范和標準加速形成,微商供應鏈也迅速在“電商化”,有的甚至比電商的供應鏈要求還嚴格。
5、新農人大量產生推動農業電商發展。
據2015年2月阿里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農人研究報告(2014)》顯示,目前狹義概念上的新農人,也就是以互聯網為工具,從事農業生產、流通、服務的人,已經超過100萬。另據農業部發布的數據,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數已經超過450萬,累計創辦中小微企業2505萬家,農業新型經營主體250萬家,電子商務、信息服務是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重要領域。大量的青壯年投入到農業電商領域創業,成為農業電商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當前農業電商發展存在的問題
目前農業電商的發展炙手可熱,但前進的道路并不順利,有四大問題:融合不到位,競爭不理性,模式不成熟,基礎不牢靠。
1、融合不到位。
總體而言,目前的電商體系是為工業品的網上銷售而搭建的,用現有的電商體系來要求農業,農業短期內無法辦到,就如同電商已經跨入21世紀,而農業還在19世紀。以產品的標準化為例,若套用工業品的標準,則現有的絕大多數農產品是無法達到要求的,也是農民這一生產主體在思想觀念、生產水平上難以接受的,農業產后的加工、儲藏、物流等也難以適應電商要求。但如果將就著農業現有的生產基礎去走上電商,又難免魚龍混雜,消費者也難以接受。如何探索出適合農業特別是農產品的電商之路,需要在電商與農業的融合過程中不斷探索。
2、競爭不理性。
大多數農業電商平臺缺乏創新,運營粗糙,燒錢砸市場的一般電商手法依然在沿用,靠補貼來跑馬圈地的一般互聯網思維依然存在,要么靠政策性補貼,要么靠一輪又一輪的風投來支撐,一旦后續資金無法跟上,則隨時可能倒閉。大量的農業電商創業者陷入了網上促銷的陷阱,低價營銷成風,以次充好盛行,產品均價被打壓,不僅經營者虧損面較大,而且影響了農民增收和產業健康發展。以網銷大櫻桃為例,初期3斤118元左右的價格包郵還可以盈利,此后隨著99元、88元甚至66元三斤包郵價格的推出,大量經銷者面臨虧本。
3、模式不成熟。
突出表現為農業特色不足,成本高企,難以盈利。有報告指出,中國四千家生鮮電商僅1%盈利。有三大問題始終難以破解:一是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農產品價值本身比較低,加工較少,附加值不高,幾塊錢一斤的東西往往快遞費也要幾塊錢,有的貧困縣快遞首重在十幾塊甚至更高,往往把豆腐賣成肉價錢,定價高往往無人購買,定價低則虧損嚴重。二是保鮮降耗十分困難。有句行話說:不要問賣了多少,而是要看爛掉了多少。特別是對生鮮電商而言,每一個分揀環節都要去除一次損耗,行業平均損耗高達20%左右。三是生產標準嚴重缺失,農產品電商供應鏈十分脆弱,外觀大小不一,內在品質參差不齊,質量追溯體系基本沒有,客戶體驗感不高,安全信任難。而在農資電商的發展上,普遍陷入平臺誤區,投入大量資金建設交易平臺,但推廣運營成本居高不下,虧損嚴重。
4、基礎不牢靠。
發展農業電商的交通通信、物流快遞、網絡信息、人才儲備、配套服務等普遍落后,特別是農產品冷鏈體系落后,一些生鮮電商自建冷鏈投資巨大,包袱沉重;一些政策落實還不到位,一些農業從業主體的思維還沒有轉變,不知道、不想干、不會干的情況在農村基層依然存在;互聯網+農業還在起步階段,農業的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與農業電商的要求還有相當距離,導致農業電商發展困難重重。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