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4-04 09:19:24 中國商務新聞網

近日,商務部辦公廳和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戰略合作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的通知》,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重點工作之一
加快農村電商發展培育鄉村振興新動能
一臺電腦,一根網線,可以讓本來寂寂無名的年輕人白手起家,也可以讓一個個貧困縣脫貧致富。農村電商帶給鄉村的,不僅僅是一種交易形式,更是鄉村振興戰略換發活力的契機。隨著農村電商發展的逐漸變快,在農村的廣袤土地上,電商正在憑借著自己的“魔力”,逐漸讓鄉村發展進入快車道。
目前,我國縣域人口約9.6億,占全國總人口的70%。從經濟總量來看,全國縣域經濟的GDP總和約占全國GDP的56%;縣域經濟的社會消費總額約占全國的50%。可以說,縣域經濟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而電子商務的勃興,使我國農業、農村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在不少專家看來,炙手可熱的農村電商模式不僅僅成為了扶貧攻堅的有利抓手,而且還解決了不少農產品上行的難題。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院院長李鳴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農村電商將農村地區的‘小生產’對接‘大市場’。農村電商成為中間的連接點,將農村地區分散的種植、養殖、生產對接大市場需求,在大市場和分散的養殖、種植戶之間建立市場機制。同時,農村地區有眾多產品資源,農村電商能夠把農村的分散資源集中起來,加快推進農村地區企業轉型。”李鳴濤說。
2014年,農村電商嶄露頭角。互聯網巨頭紛紛布局農村電子商務市場,拓展農村地區網絡消費需求,進一步挖掘農村地區的資源價值,包括產品資源、生產資源、旅游資源,通過電商帶動整個農村市場資源的盤活。
據悉,截至2017年,電商扶貧已經覆蓋全國499個國家級貧困縣,下一步將擴大到所有具備條件的國家級貧困縣。李鳴濤表示,圍繞農產品上行、電商基礎設施建設,各級政府在破解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難題,在供應鏈、產品檢測、溯源、品牌建設等方面加大投入,已經發揮了成效。電商產業發展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而對于精準扶貧,李鳴濤認為,電子商務助力脫貧攻堅有多種方式,一是對有學習能力的貧困群體進行電商培訓,開設網店、微店;二是在產品生產、加工、倉儲、檢驗、包裝、分銷、物流等環節,有針對性地吸納貧困人群參與,提供就業渠道;三是面向電商消費需求提供種植、養殖農產品和加工農產品,解決貧困人群增收脫貧問題。政府也會針對貧困群體出臺電商扶貧支持政策,比如,針對電商企業收購貧困戶的商品進行價格補貼、對雇傭貧困人群就業進行獎勵、鼓勵貧困人口電商創業等。通過政策引導和電商產業帶動,把貧困人口與農村電商進行精準關聯和匹配,從而通過電商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重點工作之二
推進農產品流通現代化促進農業產業興旺
農產品流通現代化, 就是在農產品流通領域實現現代化, 是流通現代化概念在農產品領域的具體延伸, 它是伴隨工業化、信息化的發展, 為高效組織農產品流通, 運用先進的流通技術設施、手段與現代化的流通方式、組織形式和管理方法對傳統農產品流通體系進行不斷改造與提升的動態發展過程。正如《通知》強調的一樣,推進農產品流通現代化,不僅意味著農產品流通經營方式、手段與流通技術的變革,而且可以高效組織農產品流通以便滿足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不少專家表示,目前,國從事農產品流通的主要力量是單個或合伙經營的農民, 規模較小, 缺乏統一的組織與管理體系, 導致了我國農產品流通組織化程度較低, 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非常大的差距與不足,而且我國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的社會化與專業化服務程度低, 致使流通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加速推進農產品流通現代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農村,靠天吃飯的說法由來已久。然而,“靠路吃飯”的說法也不是一天兩天。眾所周知,在不少地區,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通,導致不少優質的農產品無法“出村”,這不僅對農業這種季節性極強的行業制約明顯,更是對農民收入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東方艾格糧食行業分析師馬文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表示,現代流通體系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反映農產品流通信息,對于穩定市場大有裨益。他說,農產品價格很多時候都反映在流通環節,要想穩定農產品市場價格,建立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十分必要。
馬文峰坦言,推進農產品流通現代化過程不易,首先必須提高農產品流通組織化程度,快農產品流通組織化程度, 構建小農生產供給和大市場需求之間的組織載體, 克服分散化的經營弊端是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現代化建設的當務之急。其次是提高農產品流通主體整體水平,加強農民的專業化培訓, 提高農民的素質。根據農民從事的不同職業進行不同方面的教育, 使其對該領域的專業知識有所掌握, 從而有助于其專業化地從事所屬職業, 如對于農村主體勞動力, 可結合農業生產的專業化進行培訓, 培訓方式可以示范為主, 幫助其掌握農業科學技術, 而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中的骨干, 應加強對其管理方面的知識培訓, 使其樹立合作與協作的理念, 帶領社員健康地經營運作。最后必須要加強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借鑒其他國家與地區的經驗, 政府要加大對農村道路特別是農產品生產基地的道路建設資金投入, 保證農村道路的暢通;重點扶持農產品市場的供電、供水、場地硬化、交易與冷藏設施、通信與信息系統、電子結算系統、質量檢驗檢測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
重點工作之三
加強城鄉物流體系建設帶動城鄉融合發展
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在河南省封丘電商產業園內,一條全新的專業包裹分揀流水線正在運行,天天快遞的物流貨車直接開到流水線旁,卸下包裹。在貼有標識的區域分揀區內,幾十個分揀員正在仔細分揀著包裹。在他們身后,停靠著20多輛印有統一的“新華快的”字樣的送貨車。
城鄉物流水平的提高,正在一步步的改變著鄉村。
當你打開淘寶、京東、蘇寧等各大電商平臺的網頁就會發現,許多商品都有規定的配送范圍,而大部分商品的配送終點還是在鄉鎮和交通便利的農村。農村電商為農村帶來了機遇,但是物流的制約,依然是如今我國鄉村振興過程中的一大痛點。
在河南焦作,有這樣一家經營連鎖賣場、超市的公司——博愛人家,據該公司負責人表示,目前,公司的物流配送體系和網點建設已經覆蓋了博愛縣的部分地區。重點建設了縣級的電子商務倉儲配送中心、物流分撥中心、物流快遞中心,并逐步完善了各個鄉鎮和村級的服務網點。“博愛人家”以實體店為依托、以連鎖加盟物流配送為主的物流模式,據該公司負責人表示,這類運營主體縮短了物流體系的建設時間,縮短了農村電商深入農村“最初和最后一公里”的距離,節省了物流建設中的土地、網點、車輛等投入成本。
然而,這樣還不夠。
眾所周知,礎設施建設落后、鄉村道路通勤率低,這些都是老少邊窮地區城鄉物流體系建設不容忽視的問題。近年來,我國物流服務能力大幅提升,但物流業發展水平總體還不高,發展方式比較粗放,特別是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比較滯后,現代化倉儲、多式聯運轉運、城鄉配送等設施總量不足、布局不合理、銜接配套不夠。
“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根本任務。商貿物流的創新實踐與提質增效,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原所長任興洲表示。
任興洲認為,物流發展應該遵循著創新發展的大方向,實現城鄉的有機結合。他說,首先要加強村鎮末端配送設施建設,健全農村物流網絡體系。鼓勵地方政府加強農村物流設施網絡規劃和建設,整合利用現有郵政、供銷、交通等物流資源,推動縣級倉儲配送中心、農村物流快遞公共取送點建設。其次必須加強農產品物流設施建設,提升農產品現代物流水平。加強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鼓勵批發市場建立追溯體系。最后還要加強城市配送設施建設,完善城市配送體系。支持社區、機關、學校、商務區末端配送點建設,大力發展智能快件箱,并納入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同時加強多式聯運轉運設施建設,提升貨物中轉效率。依托物流大通道,在重要節點規劃布局和建設一批具有多式聯運服務功能的物流樞紐,完善不同運輸方式之間的連接和轉運設施,推進公、鐵、水、民航等基礎設施“最后一公里”的銜接。
重點工作之四
打造再生資源回收網絡促進鄉村綠色發展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在以往的中央文件中,用的多是“農業綠色發展”,明確提出“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這還是首次。
“鄉村綠色發展”的內涵,既包括農業綠色發展,也包括鄉村環境治理。將“農業”范圍擴展為“鄉村”,把農業綠色生產的內涵延伸為“以綠色發展引領生態振興,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增加農業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
不少業內人士都認為,提出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具有現實意義。
著名林學家、北京林業大學沈國舫院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要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以及內在規律,圍繞解決我國生態系統保護與治理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在重點區域實施重大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盡快提升其生態功能;健全完善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和保護管理制度,以生態系統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生態系統健康與永續發展水平,提高生態系統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沈國舫坦言,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我們在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河湖保護與生態修復等重點領域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成果,基本建立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制度以及氣水土協同的監管治理體系,在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方面為全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創造一批典型經驗和成熟模式。
中國鄉村之聲評論員李鑫也認為,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而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則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在經濟建設不斷取得新發展的同時,保持良好的環境和完備的生態系統,為當代和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李鑫坦言, 在這個過程中,既要創建生態園區,建好生產方式綠色化的龍頭;又要發展生態農業,做好鄉村綠色發展建設的產業支撐;還需要全域規劃,因地制宜,統籌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綠色生活的全局,只有注重解決當前突出問題,又著眼長遠發展,多策并舉、標本兼治,才能筑牢根基、行穩致遠。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項系統工程,能否落到實處,關鍵在領導干部。一些重大生態環境事件背后,都有干部不負責任、不作為、亂作為的問題。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倒逼落實的壓力,就能讓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任務真正落地生效。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