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uss影院www免费影院_wwwwww99_91成人网在线_日本黄色免费录像

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產業數字化 > 正文

解決農產品“最先一公里”難題,技術創新是關鍵

發布時間:2018-07-02 11:08:49 《中國戰略新興產業》雜志

2017年我國冷鏈標準不斷出臺,國際標準得到廣泛應用。冷庫方面,產地冷庫建設增多,冷藏庫、保鮮庫、氣調庫體量將有所增加。冷藏車方面,新國標GB1589的出臺對規范和推動冷藏車市場發展提供新動力。冷鏈物流體系也將逐步走向第三方服務。

“長期以來,我國新鮮水果、蔬菜等農產品銷售,大部分是就地出售的傳統經營方式,即便是出口產品,也因包裝粗糙、保鮮技術落后,每年有上萬噸的果蔬腐爛,經濟價值難以提升或嚴重損失。”

日前,中國交通運輸協會農產品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萬益鋒在公開演講中指出,生鮮產品市場蛋糕非常巨大,將成為電商逐利的下一站,但是,農產品冷鏈物流“最先一公里”問題,已經成為當下困擾生鮮電商最大的問題。

農產品冷鏈物流不缺資源缺整合

《2018年中國農產品電商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主要農產品再獲得豐收,農產品總量達到211828.25萬噸,再創歷史新高。但當前農產品“供過于求”與“供不應求”同時存在,中國農業正處于轉型“關鍵期”,既要種得好、養得好、加工好,還要賣得好、賣出好價錢,消費者得實惠,農民得收入;反過來,通過賣得好、賣出好價錢,促進種得好、養得好、加工好。

目前,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較為滯后的局面正在制約農產品市場發展,賣不了、運不出、儲不行、成本高、虧損大等問題,嚴重影響農民增收、貧困戶脫貧。

“農產品冷鏈包括農產品的低溫加工、低溫貯存、低溫運輸、配送及低溫銷售四個環節;具有復雜性、協調性、高成本、信息化復雜等特點,因此農產品冷鏈物流的難度較大。我國冷鏈物流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雖擁有較大的人口基數,市場規模仍舊不大,同時冷鏈物流還存在諸多問題。”中國食品(農產品)安全電商研究院院長洪濤在《2018年中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分析。

他認為,冷鏈體系不健全、成本仍然較高和發展不平衡是目前農產品冷鏈物流存在的主要問題。冷鏈體系的不健全已然成為物流企業前進的阻礙,由于政府多個部門管冷鏈,眾多企業盲目投資,導致農產品冷鏈領域投資不足與投資過度同時存在,導致全國農產品冷鏈不缺資源缺整合;冷鏈物流企業存在專業化程度不高、運行成本高、經營心態浮躁等問題,路橋費、燃油費、人工費等逐年走高,三者加起來占到冷鏈企業總收入的80%以上,已成為壓在冷鏈物流企業身上的大山,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企業心態的浮躁,在支出方面精打細算,很少有企業主動在信息系統、設備升級、人才培養、服務提升等方面加大投入;目前農產品物流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占全社會物流總額的比例只有1.58%,農村物流不足與過剩存在,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當前冷鏈物流是不缺資源缺整合,許多投資沒有形成體系,因此不能夠形成效益。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分析師姚建芳告訴本刊記者,目前我國冷鏈物流發展水平還不能滿足快速發展的生鮮電商市場。目前我國大部分鮮活產品物流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為主,還沒有形成完善的冷鏈物流體系,非冷藏運輸狀態下的鮮活產品物流,在運輸、分銷和零售多次裝卸搬運中增加了二次污染的機會,并降低了產品的新鮮度;而自建物流是重資產投入,冷鏈物流的投入和成本更高,過高投入和緩慢的回收周期,給企業帶來較大的發展阻力。物流上的短板已經成為生鮮電商發展的制約因素,要從競爭中突圍,亟需提升供應鏈的管理水平。

新技術新模式助推行業升級

《報告》指出,受政府出臺多項政策、冷鏈標注不斷出臺、冷鏈新技術新模式不斷出現等利好的影響,2017年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取得明顯成效。

2017年我國政府因勢利導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包括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意見》、《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交通運輸部印發的《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實施意見》等,鼓勵冷鏈物流健康發展。

2017年我國冷鏈標準不斷出臺,國際標準得到廣泛應用。冷庫方面,產地冷庫建設增多,冷藏庫、保鮮庫、氣調庫體量將有所增加。冷藏車方面,新國標GB1589的出臺對規范和推動冷藏車市場發展提供新動力。冷鏈物流體系也將逐步走向第三方服務。

冷鏈新技術新模式的應用,助推行業升級。2017年我國冷鏈物流在技術層面上的創新有:產后商品處理技術、屠宰加工環節實現低溫控制技術、包裝規模化技術、一體化冷鏈技術、溫度監測技術、食品追溯技術、HACCP技術、3S技術、生鮮農產品質量等級化技術、上下游企業冷鏈對接技術、供應鏈管理技術、食品追溯技術等。在供應鏈模式上的創新有“智能整合型”模式、“共同體”模式、“托管式”模式、“閉環形”模式、“即時即控”模式、供應鏈“并聯型”模式等。

以食品追溯技術為例,食品追溯技術對于產品來說就像每個人的身份證號碼,具有唯一性和連通性,通過食品追溯技術可以全面記錄產品從源頭產地到終端消費的冷鏈全過程,每個關鍵環節都有信息記錄,不僅讓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有清晰地了解,對于出現問題的環節也可以清晰地了解和處理,在增加食品安全意義的前提下,帶動冷鏈物流效率的提升。

姚建芳認為,信息化技術優化末端配送,包括生鮮電商在內的快遞末端配送問題一直是行業痛點問題,利用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優化末端配送路線,提升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時間等成本;包裝材料等的創新,比如研發新型的保溫箱,也能夠降低成本及提高保鮮能力。

冷鏈物流的快速發展,帶動了農產品市場的規模增長。2017年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總額達到4萬億元,同比增長17.6%;冷鏈物流總收入達到2400億元,增長10%;冷鏈物流倉達到1.193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3.7%,約4775萬噸,同比增長13.7%;冷藏車預計達到13.4萬輛,全年增加1.9萬輛,同比增長16.5%。2017年我國生鮮市場規模超過13億噸,達到13.28億噸,冷鏈交易額市場規模達4700億元。在“6.18”、“雙十一”、年貨節中,在人們的網絡消費清單中,生鮮食材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這不僅得益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得益于冷鏈物流的快速發展。

未來農產品冷鏈物流將呈現十大趨勢

“冷鏈產業進入了變革期,產業發展拐點臨近。”億歐聯合創始人兼執行總裁王彬認為,新理念、新科技、新政策是推動冷鏈產業變革的三大新動能。

新理念層面上,消費升級促使對冷鏈服務的要求發生變化。隨著95后成為主力消費人群,加之社會文化和理念的進步,這一代消費者具備更強的個性化要求,對于品牌和品質的要求更高,強調享受即時服務,極度注重消費體驗,所以對冷鏈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消費升級催生新零售等新的商業模式,產生巨大的“推力”,倒逼冷鏈產業升級。

新科技的落地應用不斷拉動冷鏈產業各個環節的創新,將產生巨大的“拉力”效應。物聯網在冷鏈倉儲和運輸環節的應用,真正驅動冷鏈產業實現了數據化實時管理,可以實現冷鏈物流的透明化管理與控制。隨著物聯網應用率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冷鏈產業運營數據得以不斷豐富和積累,結合產品冷鏈運輸標準數據庫的完善,會驅動整個產業實現商業智能。

除了新理念的“推力”和新科技的“拉力”外,新政策的保障和支撐也是至關重要的新動能。“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使冷鏈產業“走出去”具備了條件,近年來,各口岸城市都非常重視跨境電商的發展,對于其中的生鮮電商,冷鏈物流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精準扶貧為冷鏈產業的大力發展提供新的契機,冷鏈產業也助力實精準扶貧,越來越多從田間地頭直達餐桌的商業模式涌現出來;節能環保政策也將推動冷鏈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倒逼冷鏈企業不斷提升溫控方案的節能性,迭代優質環保的隔熱材料。

洪濤認為,未來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將呈現十大趨勢。一是融合化趨勢,農產品電子商務和網上網下的融合發展;二是標準化趨勢,生鮮冷鏈物流標準化的發展;三是功能化趨勢,各類冷鏈物流要發揮多種功能;四是品牌化趨勢,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品牌化發展;第五是全渠道趨勢,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全渠道的發展;六是國際化趨勢,農產品冷鏈國際化的趨勢;七是智能化趨勢,農產品冷鏈物流必須走智能化發展道路;八是綠色化趨勢,綠色冷鏈包裝盒只是其中的一個內容;九是社區化趨勢,農產品冷鏈物流向社區化發展;十是法制化趨勢,通過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來促進中國的農產品冷鏈物流可持續的發展。

相關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