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末端創業:6大場景+5個錦囊+4個痛點+3個主體
發布時間:2018-07-04 10:49:18 遞易

這篇文章是筆者近期連續出差,與各地的快遞末端從業者溝通探討,關心、關注快遞末端項目資源方的深度交流(半夜整理文章時還有多個小窗口在互動)。結合筆者過去積累的大量多場景末端實操經驗,以及與內部團隊反復培訓學習后,整理了這篇文章,分享給大家。
這里對行業背景不再多做贅述,很多客觀數據及利好政策包括細則都可在網上檢索,近幾年,多種模式的案例也在全國各地陸續落地。快遞末端正朝著一個獨立產業的方向發展,先行一步的快遞末端創業者可能會在長期摸索中成為“先烈”,但2018年無疑會有大量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的案例落地。無論你認不認可,如果你還沒有認真思考過快遞末端如何做,你已經落后這個時代了。
快遞末端究竟怎么做?如果先作一番行業分析,再到現狀綜述,最后給出具體的建議方案,那完全可以出一檔專欄了,在此之前,筆者不妨先梳理一下做好快遞末端的六個前提,我把它叫做“快遞末端一二三四五六”,讀完本稿后的朋友如需交流,可與我線下聯系。
01一大核心
區域自治、獨立品牌是一大核心
這是最核心的前提,首先需要確認,你要做的快遞末端姓什么這個問題。我們都知道快遞末端的形態無非“人工驛站”模式,“智能快遞柜”模式,各種“自提點”模式以及各種“眾包跑腿”模式等,但行業內智能快遞柜品牌不下十個,人工驛站的軟件不下五十個,自提點也好,眾包也好,更是五花八門、各有千秋。
我們也都知道快遞末端項目是通過解決“超高頻”、“超剛需”的快遞末痛點進而與用戶實現交互,從而建立“快遞+生活服務”的平臺,形成一個流量匯聚、流量經營、流量變現的路徑。
總之,不管是掌握快遞資源的快遞網點公司來做,還是掌握落地資源的地產物業開發商來做,或者通過整合資源自建平臺的創業團隊來做,在傾盡了資源、散盡了積蓄,是想幫別人做規模、做數據、做平臺,還是想打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品牌呢?
一統江湖的快遞末端平臺一定會有它足夠的份額,但是快遞末端的市場充分大,未來也一定是百花齊放、千帆競技、萬馬奔騰。尤其是流量匯聚后的價值挖掘這一階段,對外來平臺、外來品牌、本地資源方和本地創業者來說,他們的核心利益是相互沖突的,而解決這一沖突的出路就是區域自治,就是獨立品牌!
02兩個趨勢
集約化與智能化是兩個必然趨勢
自從去年快遞最后一公里峰會上國家郵政總局劉君副局長提到“快遞末端必定是集約化、智能化的趨勢”后,這已經是行業的共識了。
整合最多的快遞共同派送,各種末端軟硬件、黑科技競相登場,目的就是降本增效。單一品牌的快遞撐不起一個末端體系,說白了,沒有足夠的快遞量是裹不住成本的,過去甚至現在,仍單一品牌的末端實踐足以證明。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對智能化的要求越來越高,用戶體驗的需求依靠傳統末端收派模式已難以滿足。
所謂智能化,意味著你要有自己的系統、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或APP平臺、自己的智能快遞柜等硬件設備。
另外,過去多年因為同質化服務,快遞公司之間相互競爭激烈,目前又都發力做自己的線上商城,筆者不做評價,但筆者堅信快遞末端的未來一定是“合”的趨勢。
03三個主體
充分理解“用戶”、“快遞公司網點”、“物業”三個主體的真實需求
用戶的需求其實很簡單,隨著生活方式及消費方式的轉變,尤其90后、95后進入社會,快遞已成為類似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需求。你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都需要取件、寄件,你肯定希望快件能及時送達,不能丟失,信息不要泄露,而且服務體驗要好。如果在快遞收發的基礎上還能讓你持續享受更多增值服務,那就更好了。
快遞公司網點的需求就更實際了,目前110萬一線快遞員日均派送1.4億單快件,快遞業務量仍然持續增長,招不到人,在價格戰這一背景下收件越做越虧,派送時效壓力下的各種罰款,快遞末端轉型的趨勢下能不能抓住這波也可能是最后一波機遇,是“小哥”和“老板”們的痛點。
物業公司本來無需煩惱,因為以前快遞量不大,門衛可能就代收了。然而,隨著快件量越來越大,一是物業放不下,二是隨之而來的丟失、錯拿、破損、信息泄露等一系列問題讓物業公司望而卻步,快遞員進社區派送也讓有品質的物業公司兩難:允許入內,車子撞到了老人、小孩兒怎么辦?擦到了業主的車子怎么辦?甚至撞到了小貓小狗都可能產生糾紛,關鍵是安全問題;禁止入內,業主又有真實的快遞需求。
以上三方的真實需求,關注快遞末端項目的創業者必須要充分理解。
04四個痛點
相信大多數快遞公司網點老板都有這樣的共識:快遞越來越不好干了。
總結一下有四個痛點——
第一,整體快遞行業的利潤已達冰點。
客觀的講,快遞公司網點的收益來源只有兩項,一是攬件,二是派件。同質化網絡、同質化服務的主流快遞公司紛紛上市后,對市場份額、對數據的需求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價格戰”,很多地方已經兩塊八全國發了,哪里還有利潤?面對股民用腳投票,面對用戶維權意識提高,各家快遞公司都在加強管理、提升服務,最直接的方式便是設置罰款,一年幾萬塊錢的罰款已經是經營不錯的了。
第二,派件成本高、派件效率低。
目前一線快遞員人均日派單量120單,風里來雨里去,快遞員兄弟們特別辛苦,下半年旺季,電商促銷節點工作量翻倍,大早上分揀、拉件,白天大街小巷、樓上樓下,總有一些用戶電話打不通,總有一些快件派送不成功。
第三,快遞員招聘難。
一線快遞員以20-30歲為主,但是客觀的人口數據顯示85后比80后少,90后比85后少,95后更少,并且快遞員高強度的作業也降低了年輕人的擇業意愿,人員招聘的速度遠遠跟不上業務量增長的速度,通過招聘補充人力解決快件派送問題已經是一件很不現實的事了。
第四,我認為也是核心,快遞包裹自帶流量價值得不到有效開發。
不是不想開發,是不知道怎么開發,畢竟不是多年實踐已經門兒清的純快遞服務,最近一兩年聽到的、看到的協助解決快遞派送,協助開發快遞流量的各種平臺三方,各種“快遞+”模式眼花繚亂,也擔心自己的流量被他人掌握受制于人。快遞末端確實是個新生意、大生意,而要把這樁生意做好,就一定要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上。
05五個須知
第一,磨刀不誤砍柴工,預則立不預則廢,首先要搞清楚快遞末端到底怎么玩?也就是充分調研適合本地的商業模式,跑動中解決問題沒有錯,大的方向不能跑偏,鞋子掉了可以撿回來,腿跑折了一切玩兒完,推倒重來就太消耗了。
第二,左右逢“源”,“源”在哪里?快遞末端要整合,有沒有快遞資源很重要。一家兩家還不夠,能不能整合或者相互抱團兒?這需要眼界、格局和胸懷!
快遞末端要落地,有沒有低成本或者共贏模式甚至保證前期零成本落地的地產物業資源?智能快遞柜需要進場,哪怕是開門店,也不是隨便就能找到,實際上,門店成本更高。快遞末端要做好,有沒有對應的政府資源?
2018國辦一號文已明確定位:智能快遞柜或者快遞末端服務場所屬于公共屬性,納入便民服務、民生工程計劃。有明確的利好政策,一些區域有明確細則支持,過去我們悶聲做快遞,現在要積極響應政策號召。沒有以上資源,項目落地恐怕不會那么順利。
第三,團隊至關重要,有沒有專業的人?切記不要不懂裝懂。項目啟動后的快遞對接、落地談判、政策梳理,智能快遞柜或人工站點布局后的運營管理,軟硬件產品的技術維護、升級,適合本地的流量經營方案,基本的備案、工商、法務、稅務等一系列問題都迫切地需要專業分工。
第四、有沒有足夠實力,核心是資金。快遞末端不是三萬五萬、十萬八萬的項目,靠引進一個品牌做簡單的本地招商加盟來收費,這種模式長久不了。而打造自己的快遞末端項目壁壘需要有充分的投入準備,開源節流可以治標,投資轉型建立真正的本地平臺才治本。
第五,選擇靠譜的軟硬件合作方。什么是靠譜?能夠使本地平臺利益最大化、滿足本地需求,能夠快速升級迭代,搞清了商業模式,整合了多方資源,搭建了專業團隊,投入了真金白銀,能幫助你打造自己的品牌、自己項目的技術合作伙伴才最靠譜。
06六類場景
第一、高校,包括高職高專院校。全國有3000多所各類高校,每所高校有學生人數15%-25%之間的日均派件量,派件量的5%-10%是該學校的日均寄件量。單點件量大且集中,可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
第二、社區。全國有50多萬個各類社區,區域化、分布式的,覆蓋本地最多的用戶,尤其是有網購習慣的、常用快遞的年輕用戶,適合打造本地“快遞+生活服務”平臺。
第三、商務樓。全國有80000多幢商務樓,聚集了最優質的白領及商務人士,以快遞服務切入,可提供“快遞+綜合服務”。
第四、工廠園區。大型工廠、大型園區人員密集,快遞單量較大,快遞管理問題突出,類似高校,可提供一站式的“快遞+綜合服務”。
第五、醫院。人員集中,院方醫生護士工作繁忙,電話或者上門送件都有諸多不便,患者及家屬的快遞需求也旺盛,可以布局。
第六、鄉鎮。對更高性價比商品的需求增長,農村電子商務刺激農特產品外銷,使得鄉鎮場景的快遞上下行需求正爆發式增長,個體戶式、無品牌化、技術手段欠缺的現狀適合整合。
以上是過去一段時間對末端認知的梳理,總結完“快遞末端一二三四五六”。
快遞末端服務最理想的模式是可根據場景變換而調整的,一種是“以人工驛站為主,再輔助智能快遞柜設備24小時服務”,另一種是“以智能快遞柜等智能設備為主,人工驛站等門店為輔,微信公眾號或APP為核心”,且應用的全部是本地化品牌。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